异名 | |
释名 | |
产地 | |
生境 | |
性味 | 味辛苦。气微温。有小毒。 |
归经 | |
药物形态 | 茎干不全类木。亦非草本。高二三尺。正二月旧枝抽苗作花。有紫赤黄白四种。三月花落尽。叶乃生。似柳而青。渐厚则转黑。根皮黄。似桑根。 |
品种考证 | |
养殖栽培 | |
采收 | 三月采花。必于叶未生时。叶生花落。即不堪用。五月采叶。八九月采根。 |
加工 | |
鉴别 | |
贮藏 | |
炮制 | 用时以好醋煮十数沸。去醋。水浸一宿。晒干。如是则毒减。或以醋炒者。次之。 |
质量鉴定 | 留数年陈久者良。 |
主治 | 主咳逆上气。喉鸣喘息。咽肿短气。消胸中痰水喜唾。及寒痰涕唾如胶。疗水饮痰癖胁下痛。治五水在五脏。皮肤肿胀及腰痛。通利血脉。除恶疮风痹湿。一切毒风。四肢挛急。不能行步。芫花之辛以散饮。 |
功用 | 内搜肠胃。外达毛孔。 |
用法 | |
用量 | |
毒副作用 | |
临证应用 | |
配伍应用 | 决明为之使。 |
配伍禁忌 | 反甘草。 |
妊娠禁忌 | |
食忌 | |
使用注意 | 多服令人泻。体实者久服则虚。虚者禁用。 |
附方 | |
医案 | |
药用机理 | |
全文 | 芫花 在处有之。茎干不全类木。亦非草本。高二三尺。正二月旧枝抽苗作花。有紫赤黄白四种。三月花落尽。叶乃生。似柳而青。渐厚则转黑。根皮黄。似桑根。三月采花。必于叶未生时。叶生花落。即不堪用。五月采叶。八九月采根。 据图经。荛花恐即芫花。说详纲目。 味辛苦。气微温。有小毒。内搜肠胃。外达毛孔。 决明为之使。反甘草。 主咳逆上气。喉鸣喘息。咽肿短气。消胸中痰水喜唾。及寒痰涕唾如胶。疗水饮痰癖胁下痛。治五水在五脏。皮肤肿胀及腰痛。通利血脉。除恶疮风痹湿。一切毒风。四肢挛急。不能行步。芫花之辛以散饮。(无己) 伤寒太阳证。有水气。用小青龙发散表邪。使水气出自毛窍。乃开鬼门法也。十枣汤祛除里邪。使水气泄自大小便。乃洁净府去陈莝法也。夫饮有五。皆由内啜水浆。外受湿气。郁蓄而为留伏之患。流于肺则为支饮。令人喘咳寒热。吐沫背寒。流于肝则为悬饮。令人咳唾。痛引缺盆两胁。流于心下则为伏饮。令人胸满呕吐。寒热眩晕。流于肠胃则为痰饮。令人腹鸣吐水。胸胁支满。或作泄泻。忽肥忽瘦。流于经络则为溢饮。令人沉重注痛。或作水气跗肿。芫花戟遂之性。逐水泄湿。能直达水饮窠囊隐僻之处。但可徐徐用之。过剂则泄人真元。三因十枣汤。用枣肉和药末为丸。以治喘急浮肿之证。盖善变通者也。(濒湖) 〔论〕 芫花春月生苗。其花随吐。尽春而落。全禀风木之气。以致其用于水气。本经首主咳逆喘短喉鸣咽痛。是其用在上焦以及中焦也。观于甘遂大戟。俱云苦寒。而兹物独言辛温。且不独去水气。并治寒毒寒痰。则凡由水以病于风者。即由风化之行以驱之矣。(水气所至。风升之气亦即至之。故又能破癖饮。此味之致用。似与大戟相仿佛。)夫苦寒辛温。不惟上下区分。恐决逐与开散。亦未可一例视。诸书切戒其能虚人元气者。以水乃气所化。而气布于上焦故也。 海藏云。水者肺脾肾三经所主。有脏腑十二经部分。上而头。中而四肢。下而腰脚。外而皮毛。中而肌肉。内而筋骨。脉有尺寸之殊。浮沉之别。不可轻泻。当知病在何经何脏。方可用之。误投则害剧。 多服令人泻。(当之) 兹物力如山。体实者久服则虚。虚者禁用。 〔修治〕 留数年陈久者良。用时以好醋煮十数沸。去醋。水浸一宿。晒干。如是则毒减。或以醋炒者。次之。 |
语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