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名 | |
释名 | 黎黑色。其芦有黑皮裹之。故名。根际似葱。(犹葱之有须) 俗名葱管藜芦。北人谓之憨葱。南曰鹿葱。 |
产地 | 处处有之。 |
生境 | |
性味 | 味辛苦。气寒。有毒。 |
归经 | 入手太阴足阳明经。 |
药物形态 | 夏生冬凋。茎似葱白。青紫色。根长四五寸许。黄白色。须甚少。只三二十茎。 |
品种考证 | |
养殖栽培 | |
采收 | 三月采根。阴干用。(颂) |
加工 | |
鉴别 | 吐药不一。常山吐疟痰。瓜蒂吐热痰。乌附尖吐湿痰。莱菔子吐气痰。藜芦则吐风痰。各有当也。 |
贮藏 | |
炮制 | 去芦头。止剔取根。糯米泔浸一宿。微炒用。不入汤药。 |
质量鉴定 | 水生者不入药。生高山者佳。 |
主治 | 吐膈上风痰。治中风不语。暗风痫病。疗痰饮哕逆。(哕逆用吐药。亦反胃用吐法去痰积之义。)喉痹不通。小儿痰疾。 吐药不一。 |
功用 | |
用法 | |
用量 | |
毒副作用 | 服一匕。则令人胸中烦闷。吐逆不止。 |
临证应用 | |
配伍应用 | 黄连为之使。 |
配伍禁忌 | 反细辛芍药人参沙参紫参丹参苦参。 |
妊娠禁忌 | |
食忌 | |
使用注意 | 凡有痰饮。或中蛊毒恶气者。借其空吐上涌之力。获效一时。设病非关是。切弗沾唇。 |
附方 | |
医案 | |
药用机理 | |
全文 | 藜芦 黎黑色。其芦有黑皮裹之。故名。根际似葱。(犹葱之有须) 俗名葱管藜芦。北人谓之憨葱。南曰鹿葱。夏生冬凋。处处有之。 茎似葱白。青紫色。根长四五寸许。黄白色。须甚少。只三二十茎。水生者不入药。生高山者佳。三月采根。阴干用。(颂) 味辛苦。气寒。有毒。入手太阴足阳明经。 黄连为之使。反细辛芍药人参沙参紫参丹参苦参。畏大黄及葱白。吐膈上风痰。治中风不语。暗风痫病。疗痰饮哕逆。(哕逆用吐药。亦反胃用吐法去痰积之义。)喉痹不通。小儿痰疾。 吐药不一。常山吐疟痰。瓜蒂吐热痰。乌附尖吐湿痰。莱菔子吐气痰。藜芦则吐风痰。各有当也。(濒湖) 禀火金之气以生。其宣壅导滞之力。能使胸膈部分之邪气痰热。悉皆吐出。(仲淳) 一妇病风痫。其始一二年一作。至五七年五七作。后乃日作。甚至一日十余作。昏痴健忘。求死而已。值岁大饥。采百草食。见若葱状者。采归蒸熟饱食。至五更。忽觉心中不安。吐涎如胶。连日不止。约一二斗。汗出如洗。甚昏困。三日后。遂轻健。病去食进。百脉皆和。以所食葱询人。乃憨葱苗。即本草藜芦也。(子和) 中风不省人事。牙关紧闭。药不能入者。不获已。打去一齿。浓煎藜芦汤灌之。少顷噫气。得吐痰涎而苏。(月池) 回生丹。治中风不语。喉中如曳锯。口流涎沫。用葱管藜芦二两。河水一桶。煮为汁。青礞石二两煅通红。投入汁中。煅淬数次。滤净。将雄猪胆十个取汁。搅前汁内。再用重汤熬成膏。候温。入片脑末一钱五分。装瓷罐内。黄蜡封口。每用黄豆大一粒。新汲水化开。男左女右。鼻孔灌进。其痰自吐。若牙关紧闭。将口挖开。其痰得出。任下别药。痰疟。藜芦皂荚炙各一两。巴豆二十五枚。熬黄研末。蜜丸小豆大。每空心服一丸。未发时服一丸。临发时又一丸。弗用饮食。 胸中结聚如骇。骇不去者。巴豆半两。去皮心炒。捣如泥。藜芦炙研一两。蜜和捣丸。麻子大。每吞一二丸。按藜芦用专于吐。而巴豆畏藜芦。后二方猛吐与峻下者。合而入胃。驱痰逐结。使上下之壅气皆通。藜芦亦不吐矣。但气实者。投之乃可。鼻中息肉。藜芦三分。雄黄一分。为末。蜜和点之。每日三上。自消。弗点两畔。 〔论〕 藜芦气寒。味辛而苦。发散涌泄。专主吐越风痰。盖风木以水为母。火为子。寒者水。苦者火也。水火相合则风和。水火相离则风病。其为病若何。有水而火少。风斯郁于下。有火而水少。风斯僭于上。如真中风者。固外之阳邪上壅矣。即类中风而极其危笃者。风火相煽亦同是上壅也。其势亢而不下。惟治以越之之法耳。藜芦味始而辛。继而苦。苦最甚。辛固风木所乐也。且属肺。为上焦分野。又本于气之寒者。化为极苦之味。使风木有母气而大畅子气。俾风邪之壅而不下者。义取从治以上越之。要非其苦至极。则亦不能取效于俄顷。而几其必吐也。观其夏生冬凋。水生者便不入药。可以思其炎上之性矣。 服一匕。则令人胸中烦闷。吐逆不止。凡有痰饮。或中蛊毒恶气者。借其空吐上涌之力。获效一时。设病非关是。切弗沾唇。(仲淳) 服之吐不止者。饮葱汤即止。以其畏葱白也。 〔修治〕 去芦头。止剔取根。糯米泔浸一宿。微炒用。不入汤药。 |
语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