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名 | |
释名 | |
产地 | 生西域及大庾岭。蜀川两浙亦有之。 |
生境 | |
性味 | 味辛气热。有毒。(凡味之毒者必辛。气之毒者必热。)气味俱厚。可升可降。阴中阳也。 |
归经 | 入手足厥阴命门。 |
药物形态 | 叶如茅而软。面有纵纹。似初生棕榈状。其根独茎劲直。益皮肤。 |
品种考证 | |
养殖栽培 | |
采收 | 二八月采根。曝干用。 |
加工 | |
鉴别 | |
贮藏 | |
炮制 | 〔修治〕以竹刀刮切。糯米泔浸。去赤汁。出毒后。方可用。 |
质量鉴定 | |
主治 | 主治心腹冷气。不能食。腰脚风冷。挛痹不能行。丈夫虚劳。老人失溺无子。治一切风气。 |
功用 | 益阳道。助筋骨。明耳目。长精神。能通神强记。 |
用法 | |
用量 | |
毒副作用 | |
临证应用 | |
配伍应用 | |
配伍禁忌 | |
妊娠禁忌 | |
食忌 | |
使用注意 | 凡水涸精衰。不能孕育。老人孤。阳无阴。及失志阳痿。肾虚腰痛。脚膝无力。并血虚不能养筋。偏枯痿痹者。咸禁。 |
附方 | |
医案 | |
药用机理 | |
全文 | 仙茅 生西域及大庾岭。蜀川两浙亦有之。叶如茅而软。面有纵纹。似初生棕榈状。其根独茎劲直。二八月采根。曝干用。 味辛气热。有毒。(凡味之毒者必辛。气之毒者必热。)气味俱厚。可升可降。阴中阳也。入手足厥阴命门。宣而复补。主治心腹冷气。不能食。腰脚风冷。挛痹不能行。丈夫虚劳。老人失溺无子。益阳道。助筋骨。明耳目。长精神。能通神强记。(命门之系。上通于心。相火得补。则君火益自振摄故也。)益皮肤。治一切风气。(此属阳微而风之虚者)人身真阳之火。即先天祖气。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故真火一衰。则虚劳无子。阳痿失溺。或风冷外侵。为腰脚挛痹不行。并不能生土。以致脾虚腹冷不能食。此药正入命门。补火之不足。则诸证自除。筋骨自利。皮肤自益也。(仲淳) 〔论〕仙茅补命门真阳之火。夫阳以阴为主。经言出地者。阴中之阳。阳予之正。阴为之主。苟阴胜而阳不足者。阳不能为阴之政。岂谓仙茅非适治之味哉。如阴虚而阳亢。阴又不能为阳之主矣。此味固为禁剂。即阴阳俱虚之人。补阳亦必主以补阴。若漫言阳为阴先。不反绝其化原乎。或曰桂附补阳。何以不切切致慎。之颐云。仙茅功齐雄附。但雄附起贞下之元。此更深淫业之毒。斯语得之。 缪氏云。虽能补命门。益阳道。助筋骨。除风痹。然病因不同。寒热迥别。施之一误。祸如反掌。况世人火旺致病者。十居八九。火衰成疾者。百无二三。凡水涸精衰。不能孕育。老人孤。阳无阴。及失志阳痿。肾虚腰痛。脚膝无力。并血虚不能养筋。偏枯痿痹者。咸禁。 〔修治〕以竹刀刮切。糯米泔浸。去赤汁。出毒后。方可用。 |
语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