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名 | |
释名 | |
产地 | |
生境 | |
性味 | 苦甘辛微寒,小毒。 |
归经 | |
药物形态 | |
品种考证 | |
养殖栽培 | |
采收 | |
加工 | |
鉴别 | |
贮藏 | |
炮制 | |
质量鉴定 | |
主治 | 《本经》主痈肿疽疮,散结气止痛,除热、目中赤,小儿惊痫,温疟,女子阴中肿痛,带下赤白。 |
功用 | 性寒。解毒, |
用法 | |
用量 | |
毒副作用 | |
临证应用 | |
配伍应用 | 同地肤子治淋浊失精,同白芨治金疮失血,同甘草解狼毒之毒,其辛散之功可知。 |
配伍禁忌 | 反乌附。 |
妊娠禁忌 | |
食忌 | |
使用注意 | 但阴疽色淡不起,胃气弱者,非其所宜。而痈疽已溃者不宜用。 |
附方 | |
医案 | |
药用机理 | 敷肿疡疮有解散之功,以其味辛也。《本经》治目赤、惊痫、温疟,非取其解热毒之力欤。治阴肿带下,非取其去湿热之力欤。《金匮》薯蓣丸用之,专取其辛凉散结,以解风气百疾之蕴蓄也。 |
全文 | 白蔹 苦甘辛微寒,小毒。反乌附。解狼毒毒。 《本经》主痈肿疽疮,散结气止痛,除热、目中赤,小儿惊痫,温疟,女子阴中肿痛,带下赤白。 发明 白蔹性寒。解毒,敷肿疡疮有解散之功,以其味辛也。但阴疽色淡不起,胃气弱者,非其所宜。《本经》治目赤、惊痫、温疟,非取其解热毒之力欤。治阴肿带下,非取其去湿热之力欤。《金匮》薯蓣丸用之,专取其辛凉散结,以解风气百疾之蕴蓄也。世医仅知痈肿解毒之用,陋哉。同地肤子治淋浊失精,同白芨治金疮失血,同甘草解狼毒之毒,其辛散之功可知。而痈疽已溃者不宜用。 |
语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