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名 | |
释名 | |
产地 | |
生境 | |
性味 | 辛、苦、热。有毒。 |
归经 | 入足厥阴经血分,兼足太阴、少阴经气分。 |
药物形态 | |
品种考证 | |
养殖栽培 | |
采收 | |
加工 | |
鉴别 | |
贮藏 | |
炮制 | 拣净,并去梗,泡去苦汁,晒干炒用。 |
质量鉴定 | 陈久者良。闭口者有毒 |
主治 | 治一切厥气上逆,厥阴头痛,呕逆吞酸,痞满咽塞,喉舌生疮,肠风泻痢,脚气水肿,疝气阴毒,心腹诸痛,虫疰忤,及产后余血。 |
功用 | 疏肝燥脾,温中下气,开郁化滞。除阴湿,逐风寒。 |
用法 | 止呕,以黄连水炒。治疝,盐水炒。治血,醋炒。散寒,酒炒。生嚼数粒,擦痘疮口噤。 |
用量 | |
毒副作用 | 多用伤神损元气,动火昏目,发疮咽痛。 |
临证应用 | 得硫黄、大蒜,研匀涂腹,治小儿肾缩。(初生受寒所致,仍以蛇床子烧烟熏之。)得茯苓,治痰饮。得盐水,暖膀胱,治脾泄。(他药虽热不能分解清浊。)得干姜,治干呕及吞酸。(因火而酸勿用。)配橘皮、附子,治肾气上哕。配川连,治下痢水泄。醋调贴足心,治喉舌生疮。(性虽热而能引热下行。) |
配伍应用 | 蓼实为之使。 |
配伍禁忌 | 恶丹参、硝石、白垩。 |
妊娠禁忌 | |
食忌 | |
使用注意 | 病非寒滞有湿者勿用。即有寒湿者,亦宜酌量少用。下气最速,阳虚者禁用。 |
附方 | |
医案 | |
药用机理 | |
全文 | 吴茱萸 蓼实为之使。畏紫石英。恶丹参、硝石、白垩。 辛、苦、热。有毒。入足厥阴经血分,兼足太阴、少阴经气分。疏肝燥脾,温中下气,开郁化滞。除阴湿,逐风寒。治一切厥气上逆,厥阴头痛,呕逆吞酸,痞满咽塞,喉舌生疮,肠风泻痢,脚气水肿,疝气阴毒,心腹诸痛,虫疰忤,及产后余血。得硫黄、大蒜,研匀涂腹,治小儿肾缩。(初生受寒所致,仍以蛇床子烧烟熏之。)得茯苓,治痰饮。得盐水,暖膀胱,治脾泄。(他药虽热不能分解清浊。)得干姜,治干呕及吞酸。(因火而酸勿用。)配橘皮、附子,治肾气上哕。配川连,治下痢水泄。醋调贴足心,治喉舌生疮。(性虽热而能引热下行。) 陈久者良。闭口者有毒。拣净,并去梗,泡去苦汁,晒干炒用。止呕,以黄连水炒。治疝,盐水炒。治血,醋炒。散寒,酒炒。生嚼数粒,擦痘疮口噤。多用伤神损元气,动火昏目,发疮咽痛。病非寒滞有湿者勿用。即有寒湿者,亦宜酌量少用。下气最速,阳虚者禁用。 怪症:寒热不止,数日,四肢坚如石,击之似钟磬声,而形体日渐瘦削,此肝气结也。合木香等分,疏其肝气自愈。 吴茱萸得东方震气,直入厥阴,招其垂绝不升之阳,以达上焦。仲景于少阴症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用吴茱萸汤重固元阳于厥阴之中,良有以也。王又原曰:少阴厥阴,俱有烦躁。少阴之躁在水,由龙火不归,姜、附得以回阳。厥阴之躁在木,乃雷火上逆,用姜、附则重其震烈矣。吴萸、姜、附,性俱大热,而主治不同。错用之,反伤元气,元阳即旋消散,更何药之可救。 |
语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