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名 | |
释名 | |
产地 | 巴豆出巴郡川谷,今嘉州、眉州、戎州皆有之。 |
生境 | |
性味 | 气味辛温,有毒。 |
归经 | |
药物形态 | 木高一二丈,叶似樱桃而厚大,初生青色,后渐黄赤,至十二月叶渐凋,二月复渐生,四月旧叶落尽,新叶齐生,即花发成穗,微黄色,五六月结实作房青色,七八月成熟而黄,类白豆蔻,渐渐自落乃收之,一窠有三子,子仍有壳,用之去壳。 |
品种考证 | |
养殖栽培 | |
采收 | 渐渐自落乃收之, |
加工 | |
鉴别 | |
贮藏 | |
炮制 | |
质量鉴定 | 戎州出者,壳上有纵纹隐起如线,或一道,或二道,或三道,土人呼为金线巴豆,最为上品。 |
主治 | 主治伤寒温疟寒热,破症瘕结聚,坚积留饮,痰澼,大腹, |
功用 | 荡练五脏六腑,开通闭塞,利水谷道,去恶肉,除鬼毒蛊疰邪物,杀虫鱼。 |
用法 | 用之去壳。 |
用量 | |
毒副作用 | |
临证应用 | 愚按:凡服巴霜,即从胸胁大热,达于四肢,出于皮毛,然后复从肠胃而出。《伤寒论》有白散方,治伤寒寒实结胸用此。古人称为斩关夺门之将,用之若当,真瞑眩瘳疾之药,用之不当,非徒无益而反害矣。 |
配伍应用 | |
配伍禁忌 | |
妊娠禁忌 | |
食忌 | |
使用注意 | |
附方 | |
医案 | |
药用机理 | 巴豆生于巴蜀,气味辛温,花实黄赤,大热有毒。其性剽悍,主治伤寒温疟寒热者,辛以散之,从经脉而外出于肌表也。破症瘕结聚,坚积留饮,痰澼,大腹者,温以行之,从中土而下泄于肠胃也。用之合宜,有斩关夺门之功,故荡练五脏六腑,开通闭塞,闭塞开通,则水谷二道自利矣。其性慓悍,故去恶肉。气合阳明,故除鬼毒蛊疰邪物,杀虫鱼。《经》云:两火合并是为阳明。巴豆味极辛,性大温,具两火之性,气合阳明,故其主治如此。 |
全文 | 巴豆 气味辛温,有毒。主治伤寒温疟寒热,破症瘕结聚,坚积留饮,痰澼,大腹,荡练五脏六腑,开通闭塞,利水谷道,去恶肉,除鬼毒蛊疰邪物,杀虫鱼。 (巴豆出巴郡川谷,今嘉州、眉州、戎州皆有之。木高一二丈,叶似樱桃而厚大,初生青色,后渐黄赤,至十二月叶渐凋,二月复渐生,四月旧叶落尽,新叶齐生,即花发成穗,微黄色,五六月结实作房青色,七八月成熟而黄,类白豆蔻,渐渐自落乃收之,一窠有三子,子仍有壳,用之去壳。戎州出者,壳上有纵纹隐起如线,或一道,或二道,或三道,土人呼为金线巴豆,最为上品。) 巴豆生于巴蜀,气味辛温,花实黄赤,大热有毒。其性剽悍,主治伤寒温疟寒热者,辛以散之,从经脉而外出于肌表也。破症瘕结聚,坚积留饮,痰澼,大腹者,温以行之,从中土而下泄于肠胃也。用之合宜,有斩关夺门之功,故荡练五脏六腑,开通闭塞,闭塞开通,则水谷二道自利矣。其性慓悍,故去恶肉。气合阳明,故除鬼毒蛊疰邪物,杀虫鱼。《经》云:两火合并是为阳明。巴豆味极辛,性大温,具两火之性,气合阳明,故其主治如此。 愚按:凡服巴霜,即从胸胁大热,达于四肢,出于皮毛,然后复从肠胃而出。《伤寒论》有白散方,治伤寒寒实结胸用此。古人称为斩关夺门之将,用之若当,真瞑眩瘳疾之药,用之不当,非徒无益而反害矣。 |
语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