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名 | 常山又名恒山, |
释名 | 常山者,根之名也。状似荆根,细实而黄者,谓之鸡骨常山,用之最胜,其苗别名蜀漆。恒山,北岳也。后以汉文帝讳恒,遂改名常山。 |
产地 | 出益州及汉中,今汴西、淮浙、湖南州郡皆有 |
生境 | 生山谷间, |
性味 | 气味苦寒,有毒。 |
归经 | |
药物形态 | 茎高三四尺,圆而有节,其叶似茗,两两相对,二月作白花,青萼,五月结实青圆。 |
品种考证 | |
养殖栽培 | |
采收 | |
加工 | |
鉴别 | |
贮藏 | |
炮制 | |
质量鉴定 | 杭州紫大戟为上,江南土大戟次之,北方绵大戟根皮柔韧于如绵而色白,甚峻利能伤人。 |
主治 | 主治伤寒寒热,热发温疟,鬼毒,胸中痰结,吐逆 |
功用 | |
用法 | |
用量 | |
毒副作用 | |
临证应用 | |
配伍应用 | |
配伍禁忌 | |
妊娠禁忌 | |
食忌 | |
使用注意 | |
附方 | |
医案 | |
药用机理 | 余以此思常山之草,盖禀西北金水之化而气出于东南。主治伤寒之寒热者,从西北之阴而外出于阳也。热发温疟者,乃先发热之温疟。温疟病藏于肾,常山从西北而出于东南,则温疟可治也。神气乃浮,则鬼毒自散。阳气外行,则胸中痰结自消,痰结消而吐逆亦平矣。 |
全文 | 常山 气味苦寒,有毒。主治伤寒寒热,热发温疟,鬼毒,胸中痰结,吐逆。 (常山又名恒山,出益州及汉中,今汴西、淮浙、湖南州郡皆有。生山谷间,茎高三四尺,圆而有节,其叶似茗,两两相对,二月作白花,青萼,五月结实青圆。常山者,根之名也。状似荆根,细实而黄者,谓之鸡骨常山,用之最胜,其苗别名蜀漆。古时根苗皆入药用,今时但用常山,不用蜀漆,犹之赤箭、天麻,但用天麻,无有用赤箭者,盖以其苗不复远市耳。) 恒山,北岳也。后以汉文帝讳恒,遂改名常山。此草名常山,亦名恒山。李时珍疑其始出于常山,故得此名,余以此思常山之草,盖禀西北金水之化而气出于东南。主治伤寒之寒热者,从西北之阴而外出于阳也。热发温疟者,乃先发热之温疟。温疟病藏于肾,常山从西北而出于东南,则温疟可治也。神气乃浮,则鬼毒自散。阳气外行,则胸中痰结自消,痰结消而吐逆亦平矣。 愚按:伤寒寒热,言伤寒之病,先寒后热也。热发温疟,言温疟之病,先热发而后寒也。言不尽意,以意会之。《阴阳离合论》云: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是太阳之气根于少阴,主于肤表。常山从少阴而达太阳之气以外出,所谓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者,是也。 |
语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