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名 | |
释名 | 多生吴地,故名吴茱萸。 |
产地 | 吴茱萸所在有之,江浙、蜀汉尤多。 |
生境 | |
性味 | 气味辛温,有小毒。 |
归经 | |
药物形态 | 木高丈余,叶似椿而阔厚,紫色,三月开红紫细花,七八月结实累累成簇,似椒子而无核,嫩时微黄,熟则深紫, |
品种考证 | |
养殖栽培 | |
采收 | 九月九日采, |
加工 | |
鉴别 | |
贮藏 | |
炮制 | 阴干,陈久者良,滚水泡一二次,去其毒气用之。 |
质量鉴定 | |
主治 | 主治温中下气,止痛,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咳逆寒热。 |
功用 | |
用法 | |
用量 | |
毒副作用 | |
临证应用 | |
配伍应用 | |
配伍禁忌 | |
妊娠禁忌 | |
食忌 | |
使用注意 | |
附方 | |
医案 | |
药用机理 | 山茱萸、吴茱萸咸禀木火之气。禀火气,故主温中。禀木气,故主下气。中焦温而逆气下,则痛自止矣。湿血痹者,湿伤肌腠,致充肤热肉之血凝泣为痹。少阳炎热之气,行于肌腠,肝主冲任之血,淡渗皮肤,则湿血痹可除矣。又曰:逐风邪者,言湿痹可除,而风邪亦可逐也。气味辛温,故开腠理。腠理开,则肺病之咳逆,皮肤之寒热皆治矣。 |
全文 | 吴茱萸 气味辛温,有小毒。主治温中下气,止痛,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咳逆寒热。 (吴茱萸所在有之,江浙、蜀汉尤多。木高丈余,叶似椿而阔厚,紫色,三月开红紫细花,七八月结实累累成簇,似椒子而无核,嫩时微黄,熟则深紫,多生吴地,故名吴茱萸。九月九日采,阴干,陈久者良,滚水泡一二次,去其毒气用之。) 山茱萸、吴茱萸咸禀木火之气。禀火气,故主温中。禀木气,故主下气。中焦温而逆气下,则痛自止矣。湿血痹者,湿伤肌腠,致充肤热肉之血凝泣为痹。少阳炎热之气,行于肌腠,肝主冲任之血,淡渗皮肤,则湿血痹可除矣。又曰:逐风邪者,言湿痹可除,而风邪亦可逐也。气味辛温,故开腠理。腠理开,则肺病之咳逆,皮肤之寒热皆治矣。 |
语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