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名 | [(56-S-(5βa,6β,12ba)]-5b,6,7,12b,13,14-hexahydro-13-methyl
[1,3]benxodioxolo
[5,6-C]-1,3-dioxolo
[4,5-I]phenanthridin-6-ol)
|
药物名称 | Chelidonine
|
异名(中) | |
异名(英) | Stylophorin,Diphyline,D-chelidonine
|
分子量 | 353.36
|
理化性质 | 单斜棱柱结晶(甲醇、乙醇或乙醇-氯仿)。熔点135~136°,沸点220°/0.002mm(空气浴)。
[α]22/D+115±3°(乙醇);
[α]20/D+117°(C=3,氯仿)。溶于乙醇、氯仿及戊醇,几乎不溶于水。
|
构效关系 | |
药化作用 | 1.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白屈菜碱的作用类似吗啡,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但无麻醉或催眠作用;镇痛作用可持续4~48h,对离体神经-肌肉标本,可见电刺激反应时间延长;0.9mg/kg剂量能使小鼠产生完全的镇痛,能麻痹感觉及运动神经末梢,但对神经干无作用。 2.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白屈菜碱可兴奋心脏,升高血压,扩张冠脉。0.O1~0.02mg可兴奋离体蛙心,同时心搏减慢,0.05mg以上则心律不齐、阻滞,舒张期心停。对猫实验,白屈菜碱能轻微而持久地降低动脉压而不影响呼吸。用肾上腺素预先处理血管,再以白屈菜碱灌流,则引起比单纯用任氏液更大的血管扩张。若不经任何预先处理而以白屈菜碱灌流时则无作用。 3.抗癌作用 粗品白屈菜碱在总剂量175mg/kg(7d内)时,有较弱的抑瘤作用,对小鼠肉瘤180和小鼠艾氏癌的肿瘤指数分别为0.7和0.75,但有较大细胞毒作用。白屈菜碱对小鼠肉瘤180和小鼠艾氏癌有抑瘤作用。白屈菜碱能使小鼠可移植性超三倍体腹水细胞的中、晚期分裂指数发生改变,呈显著阻断有丝分裂的作用,125mg/kg剂量给予12h后,停止于分裂中期者占23.1%。不同剂量均可使晚期分裂指数超过正常。白屈菜碱对Hela人体癌(HE)有细胞毒活性,其ED50为0.27μg/ml。 4.对平滑肌的作用 白屈菜碱能抑制离体蛙食管、胃和猫、兔肠段的自发性收缩;能消除毛果芸香碱、垂体后叶素、组织胺和氯化钡所致的兴奋作用。兔静脉注射白屈菜碱能抑制正常的和毛果芸香碱增强的肠蠕动。白屈菜碱可提高大鼠小肠张力而降低大肠张力;对胃病患者有解痉作用。白屈菜碱对兔离体小肠的解痉作用强度相当于罂粟碱的一半。白屈菜碱能抑制豚鼠离体妊娠子宫的自发性收缩,大剂量还能抑制心肌、减慢心率、停止于舒张期,对横纹肌也有抑制作用。 5.抑菌作用 白屈菜碱716.7mg/ml浓度时,对考夫曼-沃尔夫毛癣菌和絮状表皮癣菌均有抑制作用。 6.其他作用 白屈菜碱可增加尿排泄而潴留钙和钠离子,豚鼠试验证明:4~10mg/kg的白屈菜碱能阻止或延缓过敏性休克出现。还有抑螨作用。 |
毒性 | |
临床 | 以白屈菜碱磷酸盐治疗胃肠疼痛及溃疡镇痛等,为鸦片制剂的代用品。
|
不良反应 | |
成分分类 | |
用途分类 | 镇静,解痉,抗病毒,抗菌,抗肿瘤
|
来源 | 罂粟科植物白屈菜 Chelidonium mujus L.全草,荷青花 Hylimecon japinica (Thunb.)Prantl et Kiindig 根,二叶苞罂粟 Stylophorum diphyllum (Michx.)Nutt.根,秃疮花 Dicranostigma franche tianum (Prain)Fedde 根。
|
化学号 | 30343-76-0
|
参考文献 | 1.《天然活性成分简明手册》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8;
2.《植物药有效成分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
3.《中药有效成分药理与应用》
|
分子式 | C20H18NO5
|
熔点 | |
旋光度 | |
沸点 | |
来源拉丁学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