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名 | 2H-Benzopyran-2-one,3,3'-methylenebis
[4-hydroxy]-
|
药物名称 | Dicoumarin
|
异名(中) | 败坏翘摇素,紫苜蓿酚,双香豆精
|
异名(英) | Dicoumarol
|
分子量 | 336.29
|
理化性质 | 熔点288~289°。
|
构效关系 | |
药化作用 | 1.抗凝血作用 双香豆素为口服抗凝血药,体外无效。在体内抗凝作用起效缓慢,口服后经12~24h 才发挥作用。抗凝作用一旦发生后,即逐渐发展,经1~3d达高峰。1次用药作用可维持4d左右。 双香豆素与维生素K发生可逆性竞争,妨碍了维生素K的利用,从而使肝中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Ⅶ、Ⅸ、Ⅹ的合成受阻。能降低血小板的粘附性和延长血栓形成的时间。双香豆素对已经合成的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无直接对抗作用,故其起效缓慢且体外无效。停药后,须待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Ⅳ、Ⅸ、Ⅹ等逐渐恢复达一定水平后,作用才消失,故疗效维持时间长。 2.抗癌作用 双香豆素体外能抑制艾氏腹水癌(EAC)细胞的增殖,主要通过抑制核酸的合成。其抑制核酸50%的浓度(ID50)为11.5μg/ml。 3.体内过程 双香豆素口服吸收慢而不规则,吸收入血后几乎全部与血浆蛋白结合,这种高比例的结合是双香豆素经肾排泄极微的部分理由,主要积聚在肺、肝、脾和肾,很少或完全不进入脑脊液中。最后经肝细胞微粒体的酶系统羟基化,成为无活性的化合物自尿中排出。 |
毒性 | |
临床 | |
不良反应 | |
成分分类 | |
用途分类 | 抗肿瘤,抗凝血,抗血栓
|
来源 | |
化学号 | 66-76-2
|
参考文献 | 1.《植物药有效成分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
2.《中药有效成分药理与应用》
|
分子式 | C19H12O6
|
熔点 | |
旋光度 | |
沸点 | |
来源拉丁学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