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分离脾脏 当脾动脉血流阻断后,将脾稍加按摩即可迅速缩小50%以上,一般不必再注射肾上腺素等药物。先将脾向上推开,结扎、剪断附着在脾下极的脾结肠韧带[图1 ⑸]。再将脾拉向内侧,剪开、结扎脾肾韧带[图1 ⑹]。此时脾已大部分离,即可用右手伸入脾上极的后方,抓住脾脏向下内方柔缓牵拉旋转,将其轻轻托出;另一只手可协助托绌上极[图1 ⑺]。脾膈韧带处的膜状粘连可被钝性分离,如粘连带较粗时,应用止血钳钳夹、切断并结扎,即可将脾托出[图1 ⑻]。在处理胃脾韧带上部和脾膈韧带时,最好在直视下进行,否则常易损伤胃大弯部组织或撕破胃短血管,招致出血。
⑺托出脾脏 | ⑻切开脾膈韧带 |
6.切除脾脏 将脾托出切口外面,即刻向脾窝内堵塞大纱布垫,既利止血,又可防止脾又重新滑回腹腔。然后清理脾蒂周围的结缔组织,将脾门动、静脉分别结扎切断(近端血管需结扎加缝扎)。如脾较大,脾蒂较厚,则应在脾门处用3把大止血钳平行钳夹脾蒂,在远端两把钳间切断,在余下两把止血钳近端用粗丝线结扎,然后再在两把钳间缝扎一道[图1 ⑼]。如血管较粗,则可将脾动、静脉分别结扎处理。在处理脾蒂时,应注意避免损伤胰尾。
⑼钳夹、切断脾蒂 | ⑽引流腹腔 |
图1 择期脾切除术 |
将切除的脾放置在无菌漏斗上,任脾内血液自然流入含有抗凝保养液的贮血瓶中,备自体输血用。
7.止血、检查 脾切除后(特别是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后),腹膜后和脾膈韧带、脾肾韧带处,常有撕裂的曲张静脉渗血,造成术后膈下积血、继发感染和膈下脓肿,故术中出血点要一一结扎止血。特别是在膈面和左肾上极后腹膜处,要用左手将胃向右侧推开,再用长持针器夹针间断缝合出血点。此外,还需将胰尾部创面缝合,并用后腹膜缝合覆盖。然后将大网膜放在左肾区和脾窝内,以建立侧支循环,还有利于结肠脾曲的复位。医.学全.在.线www.lindalemus.com
有门静脉高压症的病人,在脾切除之后,需再测一次门静脉压力,和术前对比,以估计疗效。
8.引流、缝合 由于病人肝功能较差,凝血功能不佳,即使术中止血彻底,术后仍有可能发生创面渗血,甚至术后发热和膈下感染,应在脾窝处和胰尾处常规放置引流物。
一般在脾窝可放置软双腔硅胶管,胰尾处放香烟引流,均自切口旁另戳创口引出,注意引流口要宽松。双腔管引流可酌情放置较长时间[3~5日],必要时可安置负压装置,术后持续吸引,以减少膈下积血或积液的可能。香烟引流可在术后24~48小时拔除[图1 ⑽]。如术中渗血严重,可于关腹前向脾窝内置入卡那霉素或庆大霉素,术后继续通过引流管注入上述抗生素2~5日,对预防膈下感染效果很好。
切口各层用丝线间断缝合。如皮下渗血较多,可于皮下放胶皮片引流,术后24~48小时拔除。
[术中注意事项]
脾切除术(尤其是紧急脾切除术)中,最易发生的两种严重并发症是大出血和附近脏器损伤。在进行各项操作时,应特别留意,避免发生。
1.避免大出血 引起大出血的原因很多,常见的有:
⑴撕裂脾附近的韧带出血:多因分离脾各附着韧带尚未充分时,就急于将脾托出进行脾蒂处理。这种出血多为持续性,常会招致失血性休克。防止办法是尽量分离、切断、结扎各附着韧带后再将脾托出。
⑵脾膈韧带和膈面粘连渗血:虽出血量较少,速度缓慢,但如持续不停,最后也会大量失血。术中最好能在直视下分离此处粘连,分离后要仔细检查,如有渗血,需及时缝扎止血。
⑶撕裂脾门大出血:多发生在托出脾时操作不当,牵拉过甚,在脾门上方发生撕裂而大出血。如仔细操作,避免用力过猛,是可以避免的。
⑷脾动脉扎断大出血:门静脉高压症时,脾极度充血肿大,脾动脉亦相应增粗。在胰体、尾部分离结扎脾动脉时,如过于用力,可扎断脾动脉而致大出血。所以,在结扎脾动脉时(特别是近心端第一个结时),用力只是以闭合血管腔为度,以防过于用力而扎断。万一发生,可用左手指按住胰体上方脾动脉的近端,控制出血后再处理扎断处。同时,在分离脾动脉时,要保持手术野清晰,避免在血迹模糊中用止血钳盲目分离或钳夹,以免刺破其下方的脾静脉,引起更大的出血。一旦分破脾静脉,应立即用纱布垫压迫,多可止血。
总之,脾切除术中发生意外的大出血,常使病人失血过多,发生休克,严重影响到术后的恢复。为防止术中意外大出血,除应采取防止措施外,还需在术前作好输血准备,包括良好的输液通道、充足备血等,一旦发生大出血,可及时抢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