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后脓肿发生在咽后间隙中,多见于3月~3岁儿童,因其咽后间隙淋巴组织丰富,常因上呼吸道感染、中耳炎、扁桃体炎时,感染均可经淋巴传至咽后间隙淋巴结,可引起咽后淋巴结炎甚至形成脓肿。咽后壁损伤(异物或各种外伤)引起咽后间隙蜂窝织炎,形成脓肿。咽后间隙结核性淋巴结炎、颈椎结核,也可引起咽后寒性脓肿。
[适应证]
咽后脓肿确诊后应尽快予以排脓处理。
[手术器械]
直接喉镜、穿刺针、扁桃体刀、扁桃体止血钳、吸引管与吸引器。
[术前准备]
详细询问病史,对慢性脓肿要了解有无结核史。术前颈侧位X线摄片,了解脓肿范围,颈椎位置及有无颈椎骨质破坏情况,作为选择手术方法的参考。
[麻醉]
小儿咽后脓肿,经口腔切开引流时可不用麻醉,成人可于局部喷以1%丁卡因。
[手术方法]
1.仰卧,头低足高位,头稍后仰,一助手用双手固定其头位,另一助手用中单包好患儿上肢及躯干,扶按其双肩。
2.用直接喉镜,将咽后脓肿充分暴露。先用穿刺针在脓肿隆起处穿刺抽吸脓液,减低脓腔压力(图1)。再用扁桃体刀或尖头刀在穿刺处或偏下方,切开约长1~2cm,然后用止血钳扩张之,用吸引器吸引脓液(图2)。
图1 在直接喉镜下穿刺咽后脓肿
图2 切开排脓
3.结核性脓肿可经口腔作多次穿刺抽脓,然后注入链霉素和异烟肼溶液于脓腔内。如穿刺无效可作颈侧切开引流术,其方法为患者仰卧,肩下垫枕,头偏向健侧,常规消毒患侧颈部皮肤铺巾。切口区皮肤及皮下用2%普鲁卡因浸润麻醉、于胸锁乳突肌后缘,上自下颌角平面,向下作一长约5~6cm切口(图3),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分离浅深筋膜,将胸锁乳突肌及其深面的颈动脉鞘向前拉开,即可到达咽后间隙。用手指摸清脓肿部位,再用止血钳分离软组织,即可进入脓腔(图4)。引流口应尽量扩大些,并用手指伸入脓腔,探查并分离可能有粘连性囊腔,如有游离死骨应取除,脓腔用链霉素和异烟肼溶液冲洗,放置引流条,切口不必缝合。
图3 胸锁乳突肌后缘,上起下颌骨角向下作一长约5~6cm切口
图4 用止血钳分离软组织,进入脓腔
[注意事项]
1.咽后脓肿临床上一经确诊,检查时要准备好吸引器及气管切开等抢救设备,要注意勿碰破脓肿,以防大量脓液流入气管引起窒息。
2.手术体位要取头低足高位,脓肿暴露后应先以粗长针头穿刺抽吸脓液,以减低脓腔内压力,避免切开脓腔时因压力过高,大量脓液流入下呼吸道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
3.对结核性脓肿,有颈椎骨质破坏者,不可将头位过于后仰,以防发生颈椎脱位,引起突然死亡。因此,术前最好作颈椎石膏固定。
4.可适当应用抗生素,避免并发纵隔障炎,或大血管糜烂出血。
5.若遇脓肿突然破裂,应立刻将病人置于头低位,使脓液自口腔流出,以防窒息。
[术后处理]
1.经口腔切开引流后,术后每日应用长止血钳分离切口,排出积存的脓血,直至脓液排尽为止,一般3~4d即可无脓。
2.若经颈侧切开途径引流时,术后应每日换药一次,更换橡皮引流条,直至炎症消退,使伤口由内向外自行愈合。
3.全身应用足量抗生素或抗结核药物治疗。
4.术后尚需注意呼吸,以防发生喉阻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