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全在线
卫生部直属 | 浙江 | 河南 | 广东 | 北京 | 天津 | 河北 | 上海 | 江苏 | 山东 | 山西 | 湖南 | 安徽 | 江西 | 福建 | 湖北 | 广西
贵州 | 云南 | 四川 | 陕西 | 重庆 | 甘肃 | 宁夏 | 青海 | 新疆 | 新疆兵团 | 辽宁 | 吉林 | 海南 | 西藏 | 黑龙江 | 内蒙古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国卫生人才网 > 浙江卫生人才网 > 嘉兴 > 正文:桐乡卫生信息网:2008-2009年度“桐乡卫生十大人物”候选人事迹
    

2008-2009年度“桐乡卫生十大人物”候选人事迹

来源:桐乡市卫生局 更新:2013-6-25 中国卫生人才网
桐乡卫生信息网:2008-2009年度“桐乡卫生十大人物”候选人事迹:编者按:为进一步深化十七大主题宣传教育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弘扬先进,树立典型,促进卫生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在去年成功开展“感动桐乡卫生十大人物”、“影响桐乡卫生十大事例”的基础上,今年,我们在全系统开展了2008-2009年度“桐乡卫生十大人物”评选活动。经推荐上报、领导小组初评,从35个申报人物(团体)中确定了15个候选人物,并将举行联评大会进行现场评选。现将他们的先进事迹予以汇编,以便于大

编者按:为进一步深化十七大主题宣传教育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弘扬先进,树立典型,促进卫生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在去年成功开展“感动桐乡卫生十大人物”、“影响桐乡卫生十大事例”的基础上,今年,我们在全系统开展了2008-2009年度“桐乡卫生十大人物”评选活动。经推荐上报、领导小组初评,从35个申报人物(团体)中确定了15个候选人物,并将举行联评大会进行现场评选。现将他们的先进事迹予以汇编,以便于大家深入了解和学习宣传。

 

 

 

目 录

(以姓氏笔划排序)

血脉相连  爱心洒向灾区记——记卫生系统抗震救灾与恢复重建团队

“打非尖兵连”让非法行医无处藏身——记卫生监督所医疗卫生监督科铁血战士

朱新芬——农民的健康卫士

吴崇学——从“死神”手中抢夺生命

沈建春——二十余载甘当“护花使者”

邱顺林——挺立潮头牢筑疫病防线

周全胜——把身心托付给事业,他心中只装着病人

范明珠——与“死神”争抢时间

金荣泉——总有一种平凡让人感动

俞钰贤——用爱托起病人美好明天

姚惠亚——病人利益永远第一

费玉娥——灵魂的天使 精神家园的守护者

钟旭红——倾心护理 无怨无悔

唐袁虹——南丁格尔精神的践行者

韩建秋——用爱心为孩子撑起晴朗的天空

 

 

血脉相连  爱心洒向灾区

——记桐乡市卫生系统抗震救灾与恢复重建团队

 

【感动词】“5·12”汶川特大地震,史无前例的灾难,一个接一个不幸的消息传入耳畔,一幅又一幅悲惨的画面映入眼帘。灾情就是命令,奔向灾区成了医务人员唯一的目标,抗震救灾成了医务人员唯一的心愿。800多份的抗震救灾请战书,39万元的灾区捐款,我市医务工作者情系灾区;38天的医疗救援,抗震救灾医疗队不负使命,不畏艰险,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救援;280天的医疗援建,卫生援建医疗队爱洒灾区,在灾区培养了一支带不走的卫生队伍。他们,是他们将100万桐乡人民的关爱送到了灾区,是他们用无畏和勇敢诠释了“白衣天使”的崇高品德,是他们用行动书写了白衣天使对党对人民的无限忠诚。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一个世人永远铭记的时刻,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顷刻间,山崩地裂,江河寸断,数万群众被夺去生命,几百万同胞失去家园。这是一场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地震。灾难发生之后,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展开了一场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的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行动。

一、紧急动员,医务人员抗震救灾热情空前高涨

四川汶川地震后,我市卫生系统广大干部职工情牵汶川。5月14日,紧急召开了局属单位主要负责人参加的抗震救灾动员大会,并举行了现场捐款仪式。会议要求各医疗卫生单位积极做好医疗预防应急准备工作,特别是市级医疗卫生单位要及时组建应急队伍,随时准备响应上级号召奔赴灾区。动员会后,5月15日,各医疗卫生单位立即响应局党委号召,分别召开动员大会,广泛宣传发动,卫生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踊跃捐款。截止6月20日,共向灾区捐款39.33万元,局属各党总支部广大党员缴纳抗震救灾特殊党费20.32万元,局属各团总(支)部广大团员缴纳特殊团费3万多元。在踊跃捐款的同时,800多名医务人员、卫生监督、卫生防疫人员,踊跃报名志愿要求参加抗震救灾医疗救援工作,医务人员的抗震救灾热情高涨。在个人报名、请战和单位推荐的基础上,5月15日市卫生局成立了一支由骨科、外科、内科、护理、卫生防疫、卫生监督、心理卫生等专业26名医务人员组成的抗震救灾医疗预备队,5月16日成立了一支由16名救护车驾驶员组成的抗震救灾驾驶员预备队,随时听从上级指挥,全力以赴支援四川抗震救灾工作。

二、迅速倡议,积极开展红十字会募捐工作

5月13日,市红十字会紧急呼吁并发出倡议:“社会各界和有识之士,迅速行动起来,发扬人道主义精神,为处于极度危难之中的灾民奉献爱心,踊跃捐款救助。”同时,该《紧急呼吁》以游动字幕形式立即在电视台向全市人民发布。在整个募捐活动中,共印发倡议书6000多份。5月16-17日,市红十字会联合“桐乡生活论坛”在东兴广场举行大规模的募捐活动,历时两天共向灾区募集捐款15万余元。截止10月底,桐乡市红十字会共募集救灾款365.69万元和价值143.84万元的救灾物资。

三、临危受命,医疗救援队迅速奔赴灾区

5月14日9时40分,市卫生局接到嘉兴市卫生局命令,要求中午11时前派两名救护车驾驶员和一辆救护车赴嘉兴集中后奔赴四川抗震救灾一线。10时15分,一院吕魏、中医院徐烈两名驾驶员启程奔赴四川抗震救灾一线。从接到命令到出发,不到30分钟,他们来不及喝一口水,来不及跟家人打一声招呼,来不及拿一件换洗的衣服,来不及考虑地震灾区的种种险情,带着桐乡人民、桐乡卫生系统2000多名干部职工对灾区人民的关怀和爱心启程入川参与医疗救援。从5月14日到6月25日,卫生系统共出动8 批13人参与地震灾区医疗救援。

四、不辱使命,全力开展医疗救援

在四川地震灾区,条件艰苦,环境恶劣,面对余震、山体滑坡、塌方、日晒雨淋、蚊虫叮咬等困难,我市医疗救援队队员无所畏惧,饿了吃一点干粮,累了坐着打个盹,困了和衣而睡,没有鱼肉、没有蔬菜,一碗汤面、一根黄瓜已经“比山珍海味还要好吃”……他们发扬不怕困难、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作风,顽强地开展工作,较好地完成了上级赋予的各项任务。

1.废墟上重建心灵家园。用心抹去灾难的阴影,用爱治疗受伤的心灵。5月17日,嘉兴市康慈医院副院长谢建平启程参加浙江省抗震救灾医疗救援队。在地震重灾区平武县,谢建平积极开展心理干预工作,采取单独重点干预、集体干预的分级干预形式,在短短15天内,与其他同志一起对1812人次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援助。心理医生王金龙于6月13日到达平武县地震灾区,他把心理干预的重点放在学校学生。他经常与学生一起联欢、唱歌、跳舞、绘画、交流感想、讲故事,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达到放松心情、缓解压力的目的。为了消除学生晚上的寂寞、恐惧感,他陪学生做作业、玩游戏。对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专门为其制定特定的心理干预方案,使学生逐步从地震的恐惧、失去父母的痛苦中走出来,抚平心理的伤痛。截止6月25日,共完成集体干预53人次,普通干预36人次,重点干预18人次,心理宣教305人次。

2.卫生防疫守护灾区百姓健康。5月23日、5月26日、6月7日,我市卫生监督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赵学峰、陆明海、徐海东、许皓、孙强等5名同志分三批参加浙江省抗震救灾卫生监督、卫生防疫救援队赴四川省青川县开展灾区卫生防疫、饮用水检测、食品卫生保障和卫生宣传等工作。赵学峰被浙江省卫生厅指定为嘉兴分队负责人,在执行任务过程中,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开展人性化卫生执法。在灾区的一家副食品店,他们发现了6瓶已经过期的糖水罐头。面对60多岁的灾区老汉,他不忍心进行当场销毁,又不能让其继续销售,于是自己掏钱买下了这几瓶罐头,带回驻地后进行销毁。为了预防灾区食源性疾病,他们把我市对家庭聚餐卫生管理的办法用到了灾区,采取家庭聚餐申报制,并进行指导。同时,在各村建立了卫生协管员制度。他们不畏高温和余震,翻山越岭,走村串户,开展食品卫生监测、环境消毒、饮用水监测与消毒、杀虫等工作,防止传染病疫情的发生。为了解决农村土井水的消毒问题,他们因地制宜,利用可乐瓶装消毒药剂投放,采用缓释法消毒。为了提高灾区群众卫生知识知晓率,他们加强卫生知识宣传效果,开展群防群治,利用学校、灾民聚集地开展集中培训1800人次,发放宣传资料700余份,张贴宣传画40张,悬挂横幅12条。为了使复课的学生吃得安全,他和队员一起对学校食堂从选址、从业人员培训到每天的用餐进行监督指导,采集水样、蔬菜样品和肉类样品近百份,并成功预防了一起蔬菜农药残留超标而可能导致的食物中毒事故。截止6月19日,我市卫生监督、防疫队指导消杀面积13万余平方米,监督食品生产经营户195户次,其中肉类新鲜度、蔬菜农药残留检测88份,监测饮用水166份。

3.方向盘书写生命乐章。抗震救灾期间,我市卫生系统共派遣3批共6名救护车驾驶员支援灾区抗震救灾工作,其中5月14日、5月21日两批均自驾车辆,日夜兼程,他们顾不上吃饭,饿了啃点干粮,困了抹点风油精,突破重重险阻,奔袭两千多公里,分别到达四川省平武县、青川县地震重灾区参加抗震救灾工作。吕魏、徐烈两名同志是第一批到达灾区的,在发生6.4级余震的那一天,他们正在平武县龙嘴村发放防疫宣传资料和防疫药品。一名村民急匆匆跑来报告,说有一名妇女从家里跑出来时不小心摔了一跤,手臂骨折,需立即转送。他们马上开车前往现场,冒着再次发生余震的危险,不顾一切再闯“阎王路”,迅速将伤员送往了平武县人民医院。在抗震救灾的日子里,面对山体滑坡、塌方等危险,他们克服心理上的恐惧,集中精力,没日没夜地冒着生命危险奔波于陡峭、崎岖的山路上;他们以方便面、矿泉水充饥解渴;他们既当驾驶员,又当担架员、卫生防疫员,出色地完成一次又一次的任务。

五、卫生援助,培养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根据省卫生厅关于卫生援建工作的要求,局党委高度重视,迅速行动,把卫生援建工作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去落实,挑选一批身体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青年技术骨干组建卫生援建医疗队共4批14人参与支援青川县蒿溪乡灾后卫生恢复重建,3人次参与支援青川县蒿溪乡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全体援建人员克服语言不通、交通不便、余震不断、生活习惯不同以及蚊虫叮咬、经常停电停水等困难,牢记重托,以灾区人民的健康利益为重,发扬不怕苦、不怕险、不怕累的精神,圆满完成了卫生援建任务,为蒿溪乡培养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卫生队伍。

1.医疗援助为灾区百姓撑起希望。6月27日中午,第一批援建医疗队队员到达蒿溪。一块“蒿溪回族乡卫生院”的牌子、一顶帐篷、一台冰箱、三张办公桌、几件简陋的医疗器械以及桌子上堆放的一些药品,便是地震后的蒿溪卫生院。医疗队顾不上休息,张来春、韩雅斌便开始了解受灾情况、居民生活用水情况,查看消杀药械和安置点周边的环境卫生状况。李小清、陆建洪、魏琴三人还来不及穿上白大褂,就来了两位外伤病人、一位内科病人,其中一位病人双手满是鲜血,看情况紧急,心内科副主任医师陆建洪二话没说,对病人伤口进行消毒、缝合。虽然,这对陆建洪来说是“超范围”执业,却显得十分镇定,且手法娴熟。第二天,青溪镇一名疑为难产的产妇在救护车送至青川县城途中分娩,产妇被就近送到“蒿溪卫生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李小清、护士长魏琴在救护车上为产妇进行了接生。“浙江医疗队来了,什么病都可以看。”老百姓这样说。7月的蒿溪,正值雨季,夜间一场大雨,帐篷里“水漫金山”,人就睡在水面上;白天太阳出来,帐篷内的温度足有摄氏50度,俨然成了一个“蒸笼”。然而,我市援建医疗队队员以帐篷为家,以苦为乐,默默地挥洒汗水,以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无私的爱心为灾区百姓撑起了希望。从2008年6月25日至2009年4月1日,从帐篷卫生院到板房卫生院,从场镇到山村,280个日日夜夜,共诊治门诊病人900余例(外科清创缝合70余例),主持抢救、转送危急重病人及转诊30余人次,产前检查80余人次,接生3例,产后随访60余人次,咨询1000余人次,夜间上门诊疗50余人次。

2.卫生防疫为灾后恢复重建护航。扎实有效的卫生防疫工作是“大灾之后无大疫”和灾后恢复重建的根本保证。在蒿溪灾区,有大大小小的饮食店、食品零售店和私人食品加工小作坊100多个,但没有一个经营户有健康证,也不知道健康证是个啥东西。为此,医疗队挨家挨户上门反复做工作,要求进行健康体检,办理健康证,并造册登记,完善食品安全制度。乡政府食堂从业人员一直没有健康证,该负责人认为,“政府食堂要什么健康证”。为此医疗队成员在十多次上门做工作无效的情况下,请乡政府领导做工作,终于进行了健康体检,办领了健康证。学校卫生防疫工作是卫生防疫的一个重点。在新学期开学后,医疗队及时开展卫生防疫和食品卫生检查工作,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措施,并下发书面整改意见书。2008年9月,蒿溪民族学校出现风疹疫情,为了防止疫情扩散,医疗队及时上报青川县疾控中心,并对全乡所有未接种风疹疫苗的16岁以下青少年、儿童补种了风疹疫苗。同时,多次去学校宣传风疹的预防知识。春节前后,针对部分地区有禽流感发生,及时进行预防禽流感知识的宣传教育,并把桐乡带来宣传资料在板房区、学校及场镇等显眼位置进行张贴。同时,结合巡诊或上门医疗服务,开展饮用水监测和卫生防疫宣传。卫生援建期间,共检查餐饮单位260余次、学校卫生60余次、行医场所10余次、出具卫生监督意见书40余份、检查集中供水设施20余次,开展健康教育1800余人次、疫情调查9次、发放各种宣传资料2000余份、指导消杀20余次,开展免疫接种3000余人次。卫生援建期间,没有重大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

3.正规化建设夯实基本医疗、卫生防疫基础建立基本的医疗和卫生防疫工作体系是卫生援建的基本目标之一。在卫生援建期间,一方面医疗队成员能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和规章制度,另一方面能结合蒿溪卫生院实际,协助制定医疗卫生工作和医疗质量管理等规章制度,如门诊纪录、药房管理、病房管理等。地震中,蒿溪回族乡所有预防接种资料都遭毁坏。为了建立完善的预防接种卡,韩雅斌、高慧娟两位同志分别进行了建卡和电脑录入,进一步规范了预防接种工作。针对震后卫生院冰箱损坏或制冷性能不好不宜存放疫苗和疫苗随意存放的问题,医疗队及时向卫生院院长提出了疫苗冷链管理的重要性,并上报青川县疾控中心,申请调拨了两台冰箱,疫苗实现冷链管理。至2008年底,蒿溪卫生院内部管理正规、医疗秩序有序、妇幼保健正常开展,卫生协管员制度进一步巩固,生活饮用水监测、疫情上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免疫规划接种等网络得到完善,基本医疗体系和卫生防疫体系初步形成。

4.开展培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蒿溪乡卫生院共有医务人员5名,只有1人取得助理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资格,医务人员业务基础薄弱,诊疗水平低,抢救能力弱,公共卫生意识不强、知识经验缺乏。如何提高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医务人员的基本医疗水平和公共卫生工作意识,更好地保障灾区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卫生援建的重要任务。医疗队每月开展两次技术培训和业务学习,内容有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临床急救知识、心电图机操作以及常见心电图报告分析等,提升卫生院的业务素质和服务能力。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食物中毒、传染病防治、流行病学调查等知识的培训,采取集中宣传、个别指导、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向灾民宣传食品卫生、饮用水卫生、环境消毒等卫生防疫知识,为灾区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卫生防疫队伍。

 

【相关链接】

1.日记节选

2008年5月14

上午10点钟接到一个电话,叫我到卫生局去一下,到了卫生局门口,领导对我说,你马上去四川抗震救灾,和中医的驾驶员徐烈一起去。我当时心里一下子紧张起来,不过在电视上看到四川汶川地震的惨状,那里的老百姓真的好可怜,没吃没穿没地方住,还没有医生看病,缺医少药。想到能代表桐乡人民参加这个任务,我感到非常光荣,我们简单准备一下,马上赶到嘉兴会合,出发以后想到还没有和家里人讲,就在路上给老婆打了一个电话。到了嘉兴以后,我们嘉兴地区组成一个由16人8辆救护车组成的团队,下午2时赶到杭州,与其它省内车队组成50辆救护车的大型车队,火速赶往四川灾区。(市第一人民医院驾驶员 吕魏)

2008年5月24日

5:25,一次强烈的余震把我震醒,估计在六级以上。

进川已一周了,一周来的所见所闻所感,使我看到了“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共渡难关、重建家园”的信心和决心。

一场大灾使人和人之间的隔阂消失了,展现的是人最本质最善良的一面,在灾难面前人们想得最多的是如何给予别人更多的关心关爱和帮助!如何给予别人更多的鼓励和支持!人和人之间最普实、最纯真、最无私在灾难面前展露无疑。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种大爱使灾区的人们懂得了互爱,学会了无私的付出。这是最好最有效的心理干预和支持!

按计划今天到较远的一个安置点去,路程有八公里左右,指挥部部特地派了一辆车给我们。

八点钟就出发了,谁知走了不到十分钟的路程,在一处塌方处遇上堵车,只有很窄的一条险道,两部大卡车遇上了,进退两难。没办法,返回。既然去不了,决定对前几天干预过的灾民进一步随访。上午一路下来,随防了十二人,有几个较重的慢慢在缓解外,其他的人员灾难反应明显减弱,干预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中午大家在一起梳理时发现有一个地方遗漏了,决定下午补上。

下午到该安置点时,发现一位老人呆呆地望着对面的山上,我们上去一接触,老人的泪哗地流下来。老人的儿子说,我们是灾后第一批和他们说话的人,他的女儿被压8天才挖出来。而且是一尸三命。我们的及时干预让老人受伤的心得到了些许的慰藉。

近来大家工作强度非常大,压力也很重。为缓解大家的压力,今晚指挥部组织了一场篝火恳谈会,各队交流一下一周来的工作情况和感想。每个人都在队旗上签名,队旗将永远留在南坝镇。(康慈医院副院长 谢建平)

2008年6月1日 星期六 晴

今天是六一国际儿童节,我们嘉兴卫生监督抗震救灾小分队11人从三锅乡赶到了乐安寺乡的帐篷小学——猛虎爱心小学,和小朋友们一起度过了灾后第一个儿童节。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300多名小朋友都穿上了整洁的衣服,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神情,一大早就来到学校欢迎我们。看到我们到来,都围上来,热情地挥动着小手,口里喊着:“欢迎,欢迎……”当地乡领导、学校老师对我们的到来都非常感谢。孩子们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激,特地为我们表演了节目——《感恩的心》,着实让每个队员非常地感动。我代表我们卫生监督分队给同学们上了一堂卫生课,告诉学生们灾后防疫防病的重要性。队员们将带来的礼物和爱心捐款送给孩子们,共捐赠现金7700元以及书包等文具。我也把领导慰问家属的慰问金捐给了灾区的孩子们。经过与同学们亲切交流,队员们还与部分家里受灾的同学进行现场结对,以后将一直资助结对的孩子。(市卫生监督所副所长 赵学峰)

2.卫生系统抗震救灾与恢复重建人员批次表

抗震救灾驾驶员分队名单(第一批2008年5月14日)

姓名

性别

年龄

单位

从事专业

职称

吕 魏

27

市一院

驾驶员

 

徐 烈

31

市中医院

驾驶员

 

抗震救灾心理干预应急分队名单(第二批2008年5月17日)

姓名

性别

年龄

单位

从事专业

职称

谢建平

39

市康慈医院

精神卫生

副主任

医师

抗震救灾驾驶员分队名单(第三批2008年5月21日)

姓名

性别

年龄

单位

从事专业

职称

施建洪

37

桐乡市卫生监督所

驾驶员

 

徐  斌

38

桐乡市卫生局

驾驶员

 

抗震救灾卫生监督分队名单(第四批2008年5月21日)

姓名

性别

年龄

单位

从事专业

职称

赵学峰

35

桐乡市卫生监督所

卫生监督

主管医师

抗震救灾消杀应急分队名单(第五批2008年5月26日)

姓名

性别

年龄

单位

从事专业

职称

陆明海

33

桐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防疫

医师

抗震救灾消杀应急分队名单(第六批2008年5月31日)

姓名

性别

年龄

单位

从事专业

职称

王晓东

37

桐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驾驶员

高级工

抗震救灾应急分队名单(第七批2008年6月7日)

姓名

性别

年龄

单位

从事专业

职称

孙  强

31

桐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消杀

检验技师

许  皓

27

桐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防疫

医师

徐海东

33

桐乡市卫生监督所

卫生监督

医师

徐月勇

37

桐乡市第一人民医院

驾驶员

 

抗震救灾应急分队名单(第八批2008年6月12日)

姓名

性别

年龄

单位

从事专业

职称

王金龙

34

康慈医院

精神卫生

主治医师

赴青川蒿溪对口支援卫生恢复重建人员名单(总第九批)

(恢复重建第一批2008年6月26日出发,8月26日回)

姓名

性别

年龄

单位

从事专业

职称

备注

张来春

39

卫生监督所

卫生监督

主管技师

队长

韩雅斌

29

疾控中心

慢性病防制

医师

 

陆建洪

35

市一院

心内科

副主任医师

 

李小清

37

妇产科

副主任医师

 

魏 琴

33

护士

主管护师

 

赴青川蒿溪对口支援卫生恢复重建人员名单(总第十批)

(恢复重建第二批2008年8月22日出发)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单位

从事专业

职称

备注

高  鹤

19750401

中医院

内科

主治医师

队长

李  芹

19730617

中医院

妇产科

主治医师

 

高慧娟

1975.07

疾控中心

疾病预防

主治医师

 

赴四川青川县蒿溪乡对口恢复重建指挥部卫生局选派人员名单(总第十一批)

2008年10月7日出发 三年)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单位

从事专业

职称

曹伟兴

19671001

卫生局

党委办公室

主任

朱定松

19571124

二院

厨师

 

郑泰生

 

一院 

厨师

 

赴青川蒿溪对口支援卫生恢复重建人员名单(总第十二批)

(恢复重建第三批2008年10月25日出发)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单位

从事专业

职称

备注

唐双桥

1972.9

桐乡二院

内科

主治医师

 

郭  桦

1958.5

桐乡二院

妇产科

副主任医师

队长

王  静

1977.1

监督所

卫生监督

主管医师

 

赴青川蒿溪对口支援卫生恢复重建人员名单(总第十三批)

(恢复重建第四批2008年12月23日出发,2009年3月28日回桐)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单 位

从事专业

职称

是否党员、

队长

陈琳琍

1970.11

疾控中心

疾病预防

主管护师

党员队长

张富民

1971.02

桐乡三院

内科

主治医师

杨  丹

1973.09

桐乡三院

妇产科

主治医师

 

3.荣誉榜:

卫生局:全省卫生系统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先进集体。

曹伟兴:2008年度青川县抗震救灾先进个人;2009年度青川县优秀共产党员。

吕 魏:全省卫生系统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先进个人

陆明海:全省卫生系统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先进个人;2008年度浙江省抗震救灾优秀志愿者

赵学峰:嘉兴市支援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

施建洪:全省卫生系统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先进个人

徐海东:全省卫生系统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先进个人;省卫生监督系统抗震救灾先进个人

 

 

 “打非尖兵连”让非法行医无处藏身

——记桐乡市卫生监督所医疗卫生监督科的铁血战士

 

【人物档案】桐乡市卫生监督所医疗卫生监督科设立于2002年,现有科室成员4人,科长封剑楠,副科长徐海东,科员吕娟芬、高吉明,承担着打击非法行医、传染病防治、放射卫生、医疗机构院内感染防控、消毒产品等多项监管职能。在非法行医监管中,不断创新长效管理机制,被卫生部作为“打非”经验在全国推广,科室及全体成员多次获得省打击非法行医先进集体、系统先进个人、嘉兴市“十佳卫生监督员”等荣誉。

【感动词】面对非法行医者无次数的人身攻击和谩骂,他们隐忍而无畏。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他们与不法者斗智斗勇,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完胜。在他们的浩然正气面前,只有违法者的战栗和忏悔。他们维护的是正常的医疗秩序,匡扶的是法律尊严和正义,赢得的是受害者的感激和掌声。

 

前言: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也没有光彩夺目的耀眼光环,他们只是平凡生活中的普通人。对他们来说,工作只求奉献,不期回报;只讲责任,不言情面。他们在维护百姓利益时体现的是刚正不阿、气冲霄汉的无畏勇士,他们在“打非”中折射的是忠义两全、侠骨柔情的铁血神兵。

他们就是医疗卫生监督科的封剑楠、徐海东、吕娟芬和高吉明,他们被誉为桐乡一支“打非”的“尖兵连”。

春秋交替、寒来暑往,凭着爱岗敬业、锐意进取、无私奉献的满腔热情和对卫生监督事业的美好追求,这支只有4名成员的队伍,毅然决然地选择坚守在“打非”第一线,成为行走在生命两岸的最可爱的天使,他们在“打非”的风口浪尖上,用特有的坚定和执着,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华美篇章。

风口浪尖的无畏情怀

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新居民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大量涌入,客观上使医疗需求更趋多元化。在城乡结合部、在农村、在外来务工人员聚集区,总会有一些人置国家法律法规和百姓的健康安全于不顾,在不具备行医资格、条件简陋的情况下,打着“妙手回春”“华佗再世”的幌子干着非法行医的勾当,不仅扰乱了正常的医疗秩序,而且也败坏着政府、医疗卫生机构的形象,更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健康甚至生命安全。

不打击“非法行医”是失职!“尖兵连”自2002年成立以来,不仅承担着传染病防治、放射卫生、医疗机构院内感染防控、消毒产品等多项监管职能,更肩负着打击非行医的神圣使命。

出动卫生监督员1395人次、取缔“黑诊所”291户次、立案214起、罚款48.45万元、没收医疗器械263件、药品635箱、11起案件11名非法行医者被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也许这是近七年来一组比较枯燥的“打非”数据,但对最大功臣、多年如一日坚持在一线的“铁血战士”来说,个中所凝聚的辛酸与汗水,更与何人说!

为了让“游医”“地下黑诊所”无处藏身,他们无数个夜里工作到凌晨;为了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他们在匕首棍棒、污蔑谩骂中忍辱负重;多少次,他们被堵在回家的路上,又有多少次,他们受到电话骚扰恐吓……但他们从来没有怨言,也从来不曾退缩,他们依然义无反顾、无怨无悔地战斗在“打非”的最前沿,他们用血肉之躯为人民的健康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

“我们就是蒸不烂、煮不熟、锤不扁、炒不爆的一颗响当当的铜豌豆!”在“打非”的风口浪尖上,他们铿锵有力的话语为恪守为民之责作了最好的诠释。

忠义两全的侠骨柔情

2006年9月21日中午,市卫生监督所接到举报电话,称濮院镇上马墩有人在非法行医。“出发!”军令如山倒,“尖刀连”立刻中止午休,顶着烈日火速出动,当场发现非法行医者水某、马某夫妇俩正在给人看病,并在现场查获B超等诊疗器械和大量药品。

铁证如山。水振林为逃避处罚,竟从二楼纵身跳下意欲逃跑,不料重摔在地。面对突变,“尖刀连”沉着冷静,一面继续保护现场并做好取证工作,一面将水振林迅速送往医院救治,挂号、检查、拍片、取药,在“忠”和“义”之间,他们找到了最佳的契合点。

当马某被依法拘留传唤时,不仅不配合执法人员的调查,而且还表现出对抗情绪,后得知马某家中还有一个5个月大的婴儿无人照料,且水某的伤情让她牵肠挂肚。一面是严重违法的事实,一面是令人揪心的亲情。为难之下,经过与公安人员沟通,“尖兵连”决定启动快速处罚程序,以最快的速度调查、合议、作出处罚决定并结案,马某一家得以团聚。

最终,水某夫妇被“尖兵连”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所感染,先前的敌对情绪冰消瓦解,在“尖兵连”主动为其争取宽大处理政策和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后,两人终于积极配合,交代了事实真相。

在正义与非正义之间,“尖兵连”以匡扶法律正义的正气凛然,以救死扶伤的道德底线,充分体现了他们在执法过程中的护法诚诚之志、爱民拳拳之心。工作中,这样的实例,他们已记不清到底有多少,他们以春风拂面、细雨润物的人性化执法,赢得了最饱含敬意的人生喝彩!

廉洁自律的不毁长城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尖兵连”的铁腕执法下,无论是“黑诊所”、不法游医,还是真假难辨的“医托”,都已难有立锥之地,这一份较真与坚守恰如一道道穿心利剑使其苟延残喘中彻底败下阵来。

在越来越显得狭小的生存空间里,当淫威不能占据上风的时候,非法行医者自然会想到攻心之术,而“糖衣炮弹”则是他们惯用的伎俩。但“尖兵连”深知,在厚重的信封里,在散发着乙醇香味的瓶瓶罐罐中,暗藏着危险,一旦被“糖衣炮弹”所击中,就意味着“打非”工作将折戟沉沙,而“打非”工作一旦偃旗息鼓,就意味着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最终损害将是百姓的利益,非法行医将不断孳生、蔓延。

“只有打击非法的,才能保护合法的,对非法者的纵容就是对合法者的伤害。只要发现一起,就要打击一起,决不心慈手软。”面对“尖兵连”的铮铮誓言,非法行医者一时的嚣张气焰在“尖兵连”长效管理中灰飞烟灭。

几年来,在市卫生局的正确领导和全体科员的共同努力下,积极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各项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他们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让送礼者望而却步、让说情者黯然神伤,筑起了一道严格执法、廉洁自律的不毁长城。他们也于无声处,展现出作为公正严明执法者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他们在与人情世故的较量中彰显了人性的光辉与伟大……

“尖兵连”绝不姑息手软的“金剑”行动不仅最大程度上震慑了非法行医者,而且净化了社会医疗卫生环境,更为老百姓撑起了一道健康保护伞。“尖兵连”也继续他们的社会责任,无悔地行走在“打非”路途中。

后记:有句话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今年是我市开展“打非”专项整治工作的第五年,由于桐乡市”打非”工作查源头、端窝点、出手快、拳头重,取得了不俗成绩。

在公检法机关的协助下,在没有明确司法解释的情况下,于2006年率先将因非法行医被查处三次(但未造成严重后果)的非法行医者张某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而最高院关于“因无证行医而被查处三次,可追究刑事责任”的司法解释直到2008年5月才正式颁布,此案的查处,成为桐乡市“打非”活动工作深入开展的转折点,具有里程碑意义。

2009年6月23日,全省“打非”现场会在桐乡召开,“尖兵连”“打非”工作得到与会者的高度评价。《健康报》“卫生与法”专栏做了专门报道,桐乡“打非”经验在全国推广。

 

 

朱新芬——农民的健康卫士

人物档案女,1961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乡村医师职称,现任濮院镇西浜社区卫生服务站站长,桐乡市第十三届人大代表,2007年被评为桐乡市首批优秀社区医生。

【感动词】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是她工作的最大动力,无论从前、现在、还是将来,只要她一天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岗位上,她就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人民群众服务,真真正正做一个农民放心、安心、贴心的健康卫士。

 

朱新芬是一名社区医生,也是濮院镇西浜社区卫生服务站站长。

说起朱新芬,在当地小有名气。

今年48岁的朱新芬,脸色红润,目光有神,给人以一种自信、充满活力的感觉,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小得多。

当有人赞她年轻并讨教“秘方”时,她笑笑说:“我看起来年轻吗?那可能是心态好的缘故吧。”

凡是了解朱新芬的人都知道她是个大忙人,每天为三个家操劳,一个家是社区卫生服务站,一个家是病人组成的“大家”,最后一个才是自己的小家。

作为一名社区医生,朱新芬三十年如一日,以站为家,甘当农民的健康助手。

从小有个梦想,天生与医生有缘

当一名医生,是朱新芬从小的梦想。17岁高中毕业那年,村里要培养一名女“赤脚医生”。在村民委员会的推荐下,朱新芬有幸成了一名赤脚医生,圆了她的医生梦。

初入卫生室,什么也不懂,朱新芬就耐心地向同事学习,还买来各种医学书籍,一点一滴地学习医学知识。为了打好针,她先拿自已身体做试验。第一次肌肉注射,第一次静脉穿刺,她都是从自己身上下手,直至熟练为止。短短一年,她基本掌握了常见病诊治、静脉穿刺等技术。几年下来,朱新芬渐渐得到了当地群众的信任,找她看病的人也越来越多,甚至有从外村远道而来的。朱新芬把群众的信任当作自己的责任,不论生人熟人、老人小孩,都是热情接待,精心施诊。

推行乡村一体化管理后,社区医生承担了更多的公共卫生服务职责,朱新芬成了1000多人的责任医师。她除了每天要看七八十号病人,还要承担通知儿童预防接种、农民健康体检、重点慢病管理、健康宣教、农村聚餐指导等工作。应平时门诊人次比较多,他只有利用中午、晚上时间上门随访慢性病人。为了让村民了解更多健康知识,她自费订阅医学杂志,分季选出防病、治病知识,每月在黑板报上刊出,还利用健康教育宣传橱窗宣传传染病知识及其他医学常识。在每年的合作医疗筹资期间,她利用晚上时间,走村串户,上门宣传合作医疗政策,鼓励引导村民参加合作医疗。

病人来看病是缘分,要珍惜

朱新芬说:“病人来看病也是一种缘分。既然是一种缘分,就要珍惜,就不能怕麻烦,只要病人能好再忙再累也毫无怨言。”

村民吴某一家条件艰苦,丈夫常年瘫痪在床,儿子患有精神病,是村里的低保户。2006年10月的一天,吴某从桥上摔下,神智不清,浑身是血,被人送到卫生服务站。朱新芬检查发现吴某头部右侧有一道十公分长的口子,动脉破裂,鲜血不停地向外冒,而且伤口污染严重。面对这样一个病人,朱新芬一方面拨打120联系上级医院,另一方面招呼同事来协助处理病人。当用了大量纱布还止不住血的时候,朱新芬干脆用双手紧紧地压住纱布,血顺着手指不断往下流。救护车来了,朱新芬二话没说,抱起病人就往担架上放,并护送病人到医院。在病人家属没赶到的情况下,考虑到病人的家庭情况,朱新芬垫付了医药费,帮助办妥了一切手续。直到两个多小时病人的病情得到控制后,朱新芬才放心地离开,重新回到自己的岗位上开始工作。

家住西浜村邮亭头的金老汉,一提起朱新芬,就说:“没有她,我儿子不可能还能躺到现在。”去年5月26日,金老汉的儿子发生车祸,伤势较重,被送入医院后实行了开颅手术,但因伤情过重,手术效果不理想,一直处于昏迷状态。在医院住了几个月后,病情没有好转,因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只能出院回家。一天,金老汉匆匆忙忙跑到西浜社区卫生服务站找到朱医生,说儿子烧得厉害,家里再也没钱将他送去医院了,希望朱医师去看看。到病人家后,朱新芬一量体温,39度,马上要求他们去医院。但金老汉说:“实在拿不出钱去医院,你就给我儿子看看吧。”就这样,朱新芬每天中午拎着药箱去金老汉家挂盐水、导尿。由于病人一直高烧不退,她这一干就是九个月。朱医师看着眼前还不足而立的病人,总是眼眶红红的,她总时不时地跟他说说话,希望能早日唤醒这个年轻的生命,也唤醒金老汉的幸福生活。

做好一名乡村医生,老想着自己不行

从社区卫生服务站到朱新芬的家不足1公里,走路只需8-10分钟。但是,朱新芬每天三餐都在站里解决,她老说社区卫生服务站就是我的家。

朱新芬的眼里只有病人。她视病人如亲人,以站为家,为了病人,她可以把自己的家搬到服务站。2006年10月,朱新芬的公公因胆结石手术感染引起败血症,两次住院治疗。出院后,为了照顾公公与看病两不误,朱新芬把公公安排在了服务站,自己吃住也在服务站,一直到大年三十才回家。

朱新芬说:“要做好一名乡村医生,光想着自己不行。”2009年8月,因感冒前来就诊的病人每天达百人左右,每天高强度的工作,朱新芬自己也病倒了,连续5天每天高烧近40度。但她顾不上自己,等到夜深了,所有病人都安然离去了,才给自己挂点盐水,直到凌晨才回家,休息片刻便又要开始新一天的工作。尽管如此,她也从来不叫苦,不喊累。病人都说,她就好像亲人一样,把所有患者都当成自己的家人对待。

如今,西浜村村民的一些常见病、多发病朱新芬都能治疗,基本实现了“小伤小病不出村”的目标。

钞票花得完,情义用不完

今年清明节前夕,刘大妈提着一个塑料袋来到社区卫生服务站找朱新芬。原来,刘大妈前段时间摔伤了,是朱新芬为她包扎的,还经常免费为她量血压,上门进行随访,觉得很过意不去,乘着清明节,拿了些鸡蛋、鸭蛋和粽子送给朱新芬。朱新芬婉言说:“大妈,给大家量血压、提供方便,这是我们社区医生应该做的。我不能收你的东西。”然而,大妈执意要她收下。朱新芬想,这鸡蛋和粽子要是不收下,大妈心里不踏实。于是将本来要给母亲送去的价值100多元的保健品给了大妈,也好给大妈营养营养。

西浜社区卫生服务站附近的农民,出于对朱新芬的感激,时常会给朱医师带上几棵青菜、几支莴笋或是茭白。朱新芬看着这些农民兄弟拿来的“新鲜蔬菜”,百感交集……她说:“做医生,不能贪。老百姓的钱不能拿。钞票花的完,情义用不完。几棵青菜,其中包含了医生的责任和老百姓的情义,我收下了。但吃的时候,每次都在告诫自己,要做一名群众心中的好医生。”

朱新芬,一名普通的社区医生,在平凡的工作中,练就了过硬的本领,将责任和爱心深深地扎根于养育她的那片土地。她心里装着病人,病人更离不开她。

三十年的责任承担,三十年的健康守护,三十年的相知相交。朱新芬在这个有限的医疗空间里,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甘当农民的健康卫士。

 

 

吴崇学——从“死神”手中抢夺生命

【人物档案】男,1964年6月出生,1989年参加工作,中共党员,主任医师,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医疗系医学专业,南京大学医学院在职研究生学历,学士学位。2004年经桐乡市人事局人才引进,现任桐乡市第一人民医院胸外科、肿瘤外科副主任。

【感动词】当他轻轻地放下手中那把殷红的手术刀,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慢慢地脱去手术衣时,才会与一起“战斗”的医护人员会心地一笑——又一条宝贵的生命,被他从“死神”手中抢了回来。这是吴崇学最满足的时刻。

 

吴崇学是桐乡引进的胸心外科主任医师,从医20余年,做过数千例手术,挽救了许许多多垂危的生命,尤其是调入桐乡市第一人民医院工作的6年来,他已经先后成功地抢救了4例心脏穿透伤患者,治疗了数百例胸外伤病人,没有出过一次医疗事故,填补了桐乡卫生系统多项高难度手术的空白,使我市心胸外科的诊疗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他的人生格言是:敢与“死神”搏斗,在有限的时间内,抢救价值无限的生命。

他把“工作恪尽职守、医术精益求精、医德高风亮节、抢救争分夺秒”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在心胸外伤病员的急救中,他总是以严肃的态度、严谨的诊断、严格的医技,与时间赛跑。用他的话来说: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医生应该是一个“随叫随到、随到随救”和“一切为了病人”的职业。

病人生命比自己名誉更重要

2007年8月的一天,随着120急救车啸鸣声,市一院ICU接收了一名17岁女孩。她从3米高处不慎坠落,一颗长钉深深地剌入右侧胸腔,送到医院时,已经面色如纸,口唇青紫,呼吸困难,生命奄奄一息。

此时,从女孩的右侧胸腔里已经流出近2000ml鲜血,早已六神无主的伤者父母心急如焚,他们把所有的希望都交给了这位匆匆赶来紧急会诊的吴崇学医生。凭着多年的行医经验,吴崇学知道,这是一个心脏或是大血管方面的损伤,目前患者已经深度休克,救活的可能性很小。面对患者随时都会死在手术台上的风险,有位同行说,这样的手术最好还是不要冒风险了,万一患者死在手术台上,家属肯定会闹事,对他个人和医院的声誉也是损失。“如果今天不施行抢救手术,这女孩必死无疑。与人的生命相比,我个人的名誉又算得了什么!”吴崇学并没有去想手术的风险和对自己名誉的影响,而是在考虑如何尽快实施手术。

于是,他立刻叫来孩子的父母亲,简要说明伤情的严重性及后果,极力主张紧急手术,动员家属手术签字。就这样,患者立即进入了急诊手术程序,麻醉科、手术室、血库、化验室、ICU、胸外科以及医院总值班等全体动员,分管院长和医教科长坐镇指挥,大家行动起来投入到抢救中。经剖胸探查,患者因上腔静脉破损导致大出血。短短40分钟,吴崇学对破损血管进行了手术修补,出血止住了,女孩终于转危为安了。出院时,患者家属为吴崇学和ICU送来了“救死扶伤,医术精湛”的锦旗,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

决不能让英雄倒下

2007年12月21日深夜,我市一名协警在维护社会治安的工作岗位上,与持刀歹徒英勇搏斗,不幸被歹徒用刀刺入胸部,当送到立即开通的120绿色通道时,伤员已经出现了严重的休克症状。

以市委政法委领导、一院院长和吴崇学为首的紧急抢救小组立即成立。但此时,伤者已经无法实施CT检查,而经床边B超提示,可能是心脏损伤导致的心包填塞,致使胸腔大量出血不止。时不我待,以吴崇学为主的手术小组立即进入“特急”剖胸手术。当打开胸腔后发现,刀子剌穿了左心室前壁,整个胸腔内血如泉涌。手术小组在医院没有体外循环的条件下,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止血材料,进行及时止血,并对破损的心脏施行修复手术。经过3个多小时的奋战,抢救成功了。当吴崇学步出手术室时,许多站在门外的领导和市民,都向这名抢救英雄医术精湛的医生投来了钦佩和感谢的目光。就这样,这名维护社会治安的英雄,获得了第二次生命。伤员康复出院后,心脏功能恢复良好。许多新闻媒体对此事进行了连续报道,弘扬了社会正气,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和一致好评。

医生的正气绝不能丢

吴崇学有他自己的工作标准和道德准则,那就是“病人永远是第一位的”。他每年基本上都是全勤,手机总是24小时开机,就像是一个随时待命出击的“战士”。除了手术以外,他在日常临床工作中,总是与患者进行及时交流和沟通,与病员及家属保持良好的医患关系。他会毫不犹豫地把收到的红包,转交到病人的住院帐户上,再把收据送还家属;而把收到的锦旗和感谢信,默默地收藏起来,不愿张扬。

1964年6月,吴崇学出生于安徽省一个并不富裕的农村家庭,那个年代农村缺医少药,所以他从小就立志学医,长大了当一名医生,为家乡的父老乡亲解除病苦。1983年,他以优异的成绩如愿以偿地考取了同济医科大学医学专业,从此踏上了行医之路。他先后在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湖北省肿瘤医院、河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南京大学医学院鼓楼医院等三甲医院进修学习心胸外科、胸腹腔镜、食管外科医学专业理论和操作技能,对心胸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他先后主持开展了三项临床科研课题,并获得省级科研成果证书和地市级科技成果奖多项;他曾被同济医科大学聘为教学基地兼职副教授,获得过同济医科大学颁发的优秀带教老师证书;他撰写了30余篇医学论文,在全国公开发行的专业医学杂志上发表论箸、临床经验总结19篇,获得优秀医学论文奖4篇。

吴崇学先后被评为2006年度桐乡市卫生系统第一批后备学科带头人;2007年桐乡市十佳引进人才、第四批嘉兴市新世纪专业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桐乡市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卫生系统第二批后备学科带头人、优秀共产党员;2008年感动桐乡卫生推荐人物、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

如今,吴崇学已把桐乡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也深爱着这片热土上的人民。他始终遵循着“行医如同做善事,医生的正气绝不能丢”的人生信条,默默地耕耘在菊乡大地上,以自己的一腔热血、一片真诚服务着百姓的健康。

 

 

沈建春——二十余载甘当“护花使者”

【人物档案】男,1988年8月参加工作,副主任中医师。现任浙江省中医药学会会员、桐乡市中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医学会中医儿科专业组组长、市妇保院的儿科主任。

【感动词】人们常把少年儿童比作“祖国的花朵”,沈建春,一名从医22年的儿科大夫,名符其实的“护花使者”。他二十二年如一日,兢兢业业,无私奉献,让祖国的花朵健康鲜艳、舒展笑容、快乐成长。

 

带着美好的憧憬和对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关切之情,1988年,刚刚从浙江中医药大学毕业的沈建春,穿上白大褂,成为了桐乡市妇幼保健院的一名普通医生。而如今,他已经是妇保院的儿科主任、副主任中医师,是浙江省中医药学会会员、桐乡市中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医学会中医儿科专业组组长。

创建儿科的“三帖灵”

沈建春在大学期间专修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儿科。1988年的妇保院十分简陋,仅有一个儿保科,并不对外开设门诊。尽管如此,他依旧刻苦钻研业务。1991年,在沈建春的努力下,桐乡市妇保院儿科正式成立,沈建春和另一位刚刚调来的大夫撑起了整个儿科。

刚刚成立的儿科日门诊量仅为三、四人次,甚至有的家长到了儿科门口还在问:“你们这里是看病的?”沈建春并不气馁,他认真对待每一名患儿,坚持中西结合的治疗方法,价格低、疗效好、副作用小,逐渐被家长所接受。

1995年12月,嘉兴地区病毒性肠炎爆发,许多的孩子腹泻不止,各大医院却都没有特效药。看着孩子们输液、服药却迟迟不见好转,沈建春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怎么办?西药没有效果,能不能用中药?沈建春一头扎进书海,精心研制出了三帖中药。可是,药研制出来了,谁来试这个药?沈建春马上想到了自己1岁的女儿!女儿也得了此病,腹泻三天了。让女儿去试药!沈建春一狠心,让女儿一连喝了三天中药。奇迹诞生了!服食中药的第二天,女儿就逐渐止泻,第三天完全止泻。沈建春喜出望外,他又观察了三天,确定这三帖中药确实有效后,进行大面积推广,无数的患儿服食他的三帖中药后康复了!沈建春因此获得了“三帖灵”的美名,而他所在的儿科也从此名声大噪。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默默无闻到远近闻名,妇保院儿科在沈建春的努力下“茁壮成长”。如今,妇保院儿科已有5名大夫,日门诊量达160人次左右,而今年夏季患病高峰时达到了创纪录的300多人次!

医术精湛的好“叔叔”

“叔叔好!叔叔再见!”沈建春最大的享受,就是看到患儿康复走出医院时那甜甜的道别和向他摇动手臂挥别的样子。记得那一年,一位家住凤鸣街道的患儿,得了毛细支气管炎咳嗽不止,呼吸困难。孩子在某医院住院五天,病情不见好转,打算转至省儿童医院。去探病的亲戚得知后连忙告诉他们:“到妇保院找沈医师吧,我小孩以前也得过类似的病,就是沈医师治好的!”沈建春接诊后,通过中医辨证施治,不打针、不输液,开了三剂中药。三天后,患儿的家长笑嘻嘻地来复诊,说:“沈医师,你开的中药真灵,我们孩子的病好了。”

沈建春的中药就是这么“灵”!一直以来,他紧跟中、西医儿科的前沿和新进展,通过努力学习和刻苦钻研,并不断加以完善,在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疑难疾病,如小儿急性肺炎、毛细支气管炎、哮喘及病毒性肠炎等方面,摸索出了一套成熟的、疗效显著的方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方面,其疗效在我市处于领先水平。

沈建春,刻苦钻研业务,博采众长,对医术精益求精,形成了自己独到的治疗特色,赢得了同事及病家的敬佩。付出总会有收获,他撰写的《大黄为主药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急性细菌性痢疾疗效观察》被浙江省预防医学会评为省级优秀论文;2003年被市卫生局评为抗击“非典”先进工作者;2007年被授予医德医风职业道德标兵。

尝百草的“神农氏”

古代有尝遍百草的神农氏,而在当代,沈建春以其高尚的医德尝遍各种中药。

吃中药苦,让孩子自觉地服用中药并不是易事。而沈建春的病人却普遍反映,他开出的中药汤剂竟然不太苦。这奥秘在哪里呢?原来,他每次选入中草药,总要自己亲自煎好并亲自尝服过,从而筛选出味道不苦而疗效又好的中药材。只有尝过后,他才会开给患儿服用。同事们都说,沈建春就是现代版的“神农氏”。

对于来自同事和社会的赞誉,沈建春总是看得很淡。他说,当代家庭,独生子女太普遍。一个孩子,往往承载了两代人、两个家庭的希望和未来。一个人病了,也往往是两代人、两个家庭在痛苦、在牵肠挂肚。为了患者的健康,为了千千万万家庭的快乐和谐,自己付出一点又算得了什么?

沈建春的心里总是装满了患儿。他看到小孩子吃中药很困难,就想尽办法帮助家长。针对一般儿童,他提出采取只煎头煎,吃头煎药;每次一小勺,少量多餐。针对婴儿,他又提出把中药装在奶瓶里并放些糖,然后另备一个奶瓶装奶粉,趁小孩睡梦中要吃奶的时候,采取换瓶的办法,使小孩在“糊里糊涂”中把药喝掉。

寒来暑往,沈建春总是早早地赶到医院,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深夜凌晨,只要有急诊电话,他总是毫不犹豫地赶到医院,主持抢救,使很多患儿转危为安。有些特重患儿,不管在夜间什么时候,他都要亲自护送至上级医院,第二天照常门诊,毫无怨言。

沈建春,一个普普通通的医生,怀着一颗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心,以精湛的医术、良好的医德,默默地为病人服务着。他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刻苦钻研,无私奉献,二十几年如一日,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

 

 

邱顺林——挺立潮头牢筑疫病防线

人物档案男,1956年12月出生,1975年5月参加工作,主管医师,桐乡市第七届政协委员,1998年至今一直担任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防治科科长。

【感动词】虽然没有血与火的生死考验,却战斗在没有硝烟的战场;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伟大业绩,却尽心地守望着一方平安。坚守传染病防控第一线二十余载春秋,他始终如一,没有一天忘却自己的责任。他是默默奉献的老黄牛,是冲锋在前的健康卫士。

 

多少次,在发生重大疫情时,邱顺林总是冲在最前面;多少次,在发现有死者可能死于某种传染病时,邱顺林总是不怕危险推开众人独自进行消毒工作……他就像一名坚忍不拔的战士,永远挺立在疾病防控的潮头,牢筑疫病防线。

邱顺林,1985年12月从嘉兴职工中等卫生学校毕业后,一直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1998年开始担任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防治科科长。由于工作扎实,成绩突出,1997、1999、2000年被评为市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1999年被评为系统抗洪防病先进个人,2003年被评为嘉兴市卫生系统抗非先进工作者,2005年被桐乡市人民政府授予霍乱防控选进个人,2007年度被省卫生厅评为职业道德建设标兵,2008年被卫生厅授予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先进个人。在他的带领下,传防科连续4年被评为单位先进科室。

疾病防控站潮头

“6.30”洪灾、“非典”战役、霍乱防控、手足口病、“甲流”疫情……多年来,一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邱顺林总是身先士卒,冲在第一线。他说:“时间就是生命,我多干一分钟,群众就少一些传染病威胁。”

今年4月份以来,面对严峻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邱顺林不分昼夜地投入到了防控工作中。5月15日20时许,邱顺林接到嘉兴市疾控中心传真:有一位入境人员目前在桐乡,怀疑其带有甲流病毒,要求桐乡市疾控中心追踪协查。接到通知后,邱顺林立即从家里赶出来,一边向上级汇报,一边根据传真提供的信息进行追踪协查。他们火速找到那家旅馆却发现根本就没有此人,“或许提供的地址不是很准确,但我们不能马虎!”邱顺林不顾劳累,又急忙地带着科室人员奔向黑夜,到与该旅馆同音、谐音的酒家、旅馆继续查找,直到将所有的地方找了个遍,也查无此人。邱顺林依旧不放心,他向外事办、旅游局、公安局治安大队查询,确定该人未进入我市,才回单位。到单位后,又马不停蹄地写追踪报告并传真至嘉兴市疾控中心。等到一切都办完,天已经蒙蒙亮了。

传防科承担着全市疾病预防控制的重任,一旦有疫情就没有上下班之分。往往别人下班了,而他却是最忙的时候。今年9月的一天傍晚,邱顺林刚刚捧起饭碗,突然接到报告:我市某地出现群体性发热事件,有发热迹象的市民都十分紧张。邱顺林立刻丢下饭碗,饿着肚子就赶去处理。经过严格的流行病学调查,弄清是正常发热后,他还不愿离去,继续解答病人提出的疑问,直到他们满意。

非典硬仗中的排头兵

2003年4月,非典疫情遍布中国大地,当时已年近50的邱顺林既是是传染病防治科科长,又是全市防非技术业务指挥的主要力量。凭着二十多年对传染病防治工作的经验,面对随时可能发生的非典疫情,他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科学、严谨、创造性地开展疫情调查,在复杂繁重的应急处理过程中,及时总结摸索规律,为打赢这场特殊的战争争取时间和主动。

那段时间,他一直工作在“抗非”第一线,身边还带着3部手机,一部非典疫情电话、一部非典热线电话、当然还有自己的电话。不管是睡觉还是吃饭,他的3部电话始终不离身,不论有多累,一接到疫情电话,他立即赶到现场;不管有多累,只要老百姓有疑问,他都耐心解答。同事们劝他休息一下,他总是说:“没事的,没事的”。直到一个月后,全省的非典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他才松了一口气。

2003年5月10日凌晨,我市一名34岁的外来务工人员不明原因死亡,在不能排除非典的情况下,必须作尸体处理,这项任务又落在了防治人员身上。当时有两位年轻的防治医生也在场,邱顺林却说:“你们还年轻,让我来!”随即,邱顺林冒着被传染的危险开始用消毒液处理尸体。当时气温已高达28℃,对于穿着双层防护服的邱顺林来说,每把尸体搬动一次都显得那么困难,但他不要任何人帮忙。直到把尸体消毒、处理完毕,他全身都湿透了。在场的每一个人,无不深深敬佩。他默默奉献的平凡举动,体现了一种将生死置之度外的高尚品格,一种把人民利益看作最高利益的精神境界。

计划免疫“一个都不能少”

计划免疫工作涉及千家万户,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流动越来越频繁,如何做好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的免疫工作,是计划免疫工作中的一个难题。我市先后在各镇、街道流动人口较多的区域,对适龄儿童建立临时接种卡,发放临时接种证,按免疫程序及时进行免疫。然而,由于新居民主动免疫意识不强,仍有部分新居民儿童没有及时接种。邱顺林就带着工作人员挨家挨户上门宣传计划免疫。“这是帮助孩子预防疾病的,是免费的,为了孩子的明天,你们应该打……”像这样的话,邱顺林不知说过多少遍,甚至几次上门,不劝说成功不肯罢休,确保每个流动人口中的适龄儿童都接受计划免疫。

在实施免疫过程中,邱顺林采取突击检查接种现场,以求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接种质量和安全接种。近十年来,我市未发生计划免疫接种事故和接种纠纷。

 

 

周全胜——把身心托付给事业,他心中只装着病人

 

人物档案1969年10月出生,1993年7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大学学历,脑外科主治医师,现任桐乡市第三人民医院副院长。

【感动词】他周密细致、全力以赴,以犀利的手术刀赋予了患者生的希望;他视患如亲,胜之以德,以医者的大爱奏响和谐医患的最强音。周全胜,正如他的名字,16年如一日,一步一个脚印诠释了一名医务工作者对事业的忠诚与奉献。

 

并不高大的身材,蕴含着一种值得信赖的力量;并不张扬的个性,透露出一股热情随和的气息。周全胜,一个视事业为生命,视病人如亲人的普通基层医务工作者,把身心交付患者,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音符。

视事业为第一生命

从步入医学领域的那一刻起,周全胜就深知作为一名医务人员所要承担的责任。“健康所系、生命相托”,从事临床、医疗管理工作十六年来,他没有一刻放慢前进的脚步。他曾是一名优秀的骨科医生,1996年和同事完成了桐乡市第一例断指再植,填补了我市微创手外科的空白。同时,他也是医院脑外科的奠基人,率先在医院开展各种颅脑外科手术,为当地颅脑外伤危重病人的抢救作出了巨大贡献。2003年,因为工作需要,周全胜被推选为医院党总支委员兼医教科长,职位变了,但一颗为民服务的心没变。他在做好医疗科研、医疗质量管理工作的同时,非常注重年轻医生培养,每当他们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上遇到困难和问题,他总是热情帮助,不厌其烦。记得有一次,为了联系一家省外著名专科医院进修事宜,他曾先后3次上门联系交流,由于当时没有合作的基础,那家医院起先不予接纳,但还是被他的诚意所感动,该院特事特办,马上安排了进修名额。而当他亲自护送医生到该院报到,并帮助搬运行李和生活物品时,该院的领导非常惊讶:“真没想到,你们医院的领导会对进修同志如此重视,从没见过领导送医生来进修的”。

生死时速中的以苦为乐

为了临床工作和医疗管理工作两不误,周全胜常常牺牲休息时间,每天早上六七点钟就到办公室,晚上十一、十二点钟仍在病房忙碌。他忘记了上下班,忘记了“双休”、节假日。

2009年春节的一个夜晚,桐乌公路发生一起车祸,3名重伤者被送到医院。此时周全胜做完一台急诊手术刚跨进家门,接到医院电话后甚至来不及和妻子、女儿打一声招呼,匆忙从冰箱取了包牛奶,边跑边喝赶到医院投入抢救。在短短的时间内,他组织了脑外科、骨科、普外科、五官科等多科医生进行紧急会诊、分流抢救,并亲自上台手术,手术持续了5个小时。凌晨3点手术成功结束后,护理人员劝其回家休息一下,要知道这已是他当天的第三台手术了,可他却说:“等病人情况稳定了我再睡”。就这样,他继续留在重症病房对病人进行监护治疗。像这样夜晚抢救病人在医院过夜的的事情,对他来说是经常的事情。特别是在重症手术病人较多的日子里,他往往几天都回不了家,和家人也只能通过电话联系。“爸爸,我和妈妈好想你”,这是她8岁女儿打给他的电话,这让他周围的很多同事感到心酸。家,对他来说,俨然成了旅馆。有人问周全胜,这样的生活怎么习惯的了?他只说了一句话:“工作就是生活,能解除病人的痛苦就是我最大的快乐,这点苦算什么。”

看一个病人认一个亲戚

周全胜虽不是桐乡人,但十几年的工作、生活已使他融入了这片土地。在临床工作中,他认真做好每一台手术,耐心和病人交流,如亲人一般真诚对待每位病人。现在乌镇及周边江苏源地区有很多病人来他这儿看过一次病后,第二次肯定还会找他,甚至有很多人还把他当成了“亲戚”,以后只要身体有问题都会来找他。

小赵21岁那年,因车祸做了截肢手术,家人整天以泪洗面,而他自己也产生了轻生的念头。“那时我已经觉得生活下去没有了意义,是周医生天天来看望我,鼓励我,拉着我的手说,小赵,不要轻易放弃生活。他给我讲述人生的哲学,要我奋斗,战胜困难……”说到这里,小伙子的眼镜湿润了,“是周医生让我重拾了生活的信心,是他给我了第二次生命,我现在把他当做我的叔叔。”

“要把病人当成自己的亲人,服务一次,感动一生”。这是周全胜从医的座右铭。他的同事们老是开玩笑说,周医生的亲戚朋友遍布乌镇,他每治一个病人,就多认了一个亲戚。

为了病人的微笑

在工作中,周全胜始终怀着一颗救死扶伤的爱心,忠实地履行着医务工作者的神圣职责。每当医院里有危重病人,或者病情没有改善,哪怕他下班回家后也总惦记着,睡不着觉,常常夜里回到医院,查看一下病人。没什么问题后才回家安心睡觉。为了减轻病人费用负担,他会长时间盯着电脑,查看同类药品的价格,精打细算,反复比较选择最佳用药方案。为了病人的术后康复,他经常放弃休息主动上门进行康复训练指导。但对于病人各种各样的感谢,都一一回绝。曾经有个病人家属在手术前一晚,用报纸包上500元“红包”悄悄塞进周全胜的办公桌抽屉。第二天,在为病人动手术的前一刻,周全胜却把一张500元住院缴费回执单递到了家属手里,他说:“你们的心情我可以理解,康复后的笑容就是给我的最好礼物!”

 

 

范明珠——与“死神”争抢时间

【人物档案】女,1961年9月出生,1986年参加工作,农工明主党员,桐乡市第七届政协委员,主任医师,现任桐乡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化疗内科主任,浙江省医师协会消化分会委员,嘉兴市消化学会桐乡分会委员,嘉兴市肿瘤质控领导小组桐乡地区负责人,桐乡市抗癌俱乐部副会长。

 

她说,她没有什么人生格言;她说,她没有什么值得宣传;她说,她没有什么值得他人学习。然而,那一面面来自病人家属的锦旗、那一封封感人至深的感谢信、那一叠叠红光闪闪的获奖证书和那一份份厚厚的论文“出卖”了她。家人都说,她的心里似乎永远只有病人;同事们都说,她每天忘我工作,只为和“死神”争抢时间。这就是范明珠,一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肿瘤内科医生。

“半路出家”的肿瘤内科专家

参加工作以来,范明珠一直是一名消化内科医生。随着肿瘤患者的日益增加,许多患者只能到外地的大医院求医,开设肿瘤内科成为了时代的需要。然而,肿瘤内科,学术精深,责任重大,而且容易吃力不讨好,谁来挑起这个重担呢?范明珠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我来!”

2004年,范明珠赴浙一医院进修半年。2004年下半年,桐乡市第一人民医院正式成立以范明珠为核心的肿瘤内科。就这样,范明珠“半路出家”,成为了一名肿瘤内科医生。

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到最好。此后,范明珠刻苦钻研业务,努力学习业务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并积极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如肺、肝、肾、淋巴结穿刺、PICC穿刺等,为诊断明确病理,为病人治疗提供了方便,赢得了患者及其家属的好评。

范明珠工作是出了名的认真负责,她用女性特有的明锐和细致一次次为病人从“死神”手中争抢宝贵的治疗时间。一次,一位65岁的女性患者因发热伴尿频一周入院。经初步诊断,女患者为急性尿路感染。但一个细小的指标引起了范明珠的注意:“化验Hb89g/L,血色素减低?这不该是急性尿路感染所产生的,而且患者无腹痛及大便改变,行大便隐血试验(+)……”范明珠越想越不对劲,她知道,放弃任何可疑情况都有可能耽误患者的最佳治疗时间。于是,她反复动员患者行消化内镜检查。起初,患者十分不理解,认为她多管闲事,甚至认为她是为了增加医院收入而胡乱让病人做检查。结果,患者很快被查出患有升结肠癌,在炎症得到控制后转入外科手术治疗。范明珠为病人积极治疗赢得了时间。病人康复出院后,家属特地送来了感谢信,还握着她的手说:“您是我们的大恩人!”

在一次次与死神的搏斗中,她不惜放弃个人休息时间,一心扑在医院里。记得一位女性老年患者,因重症胰腺炎伴高血压糖尿病入院,当时患者病情相当危重,腹痛剧烈、高热不退、血糖很高,随时有生命危险。那几天,范明珠不管是上班还是休息、白天还是晚上,经常出现在病人身边,密切观察着病情变化,制定正确有效的治疗措施,最后病人治愈出院,患者及家属非常感激。

像这样的事还有很多很多……

为了患者可以放弃一切

为了患者,范明珠放弃了很多。她放弃了自己的大办公室,改成病房收纳病人,自己却跑到楼上一间阴暗的小屋里办公。她放弃了许多休息时间,只要医院的电话一来,再重要的事都被搁在一边。她甚至放弃了自己的健康,她清楚自己有病,常常头晕、乏力,但头再晕,人再累,她也始终不愿离开岗位、离开病人。

多少年了,范明珠对于医院7点半的上班时间根本没有概念。早晨6点多,当整个医院寂静无人之时,她已经打开办公室,穿上白大褂,准备查房。到了夜间,其他医生已经陆续回家,她还是忍不住到病房里再去看看,直到确定一切正常,才会回家。

至今她还记得一位男性肺癌患者,开始在省肿瘤医院诊治,因病情逐渐加重,浮肿、气急明显、不能平卧返回本地来一院住院。看着患者表情痛苦甚至抽搐的脸,看着他呼吸困难、气若游丝的样子,看着他喉咙中有浓稠、恶臭的痰却怎么也吐不出来,看着家属焦急而又无奈的表情,范明珠的心也被揪了起来。为了帮助病人祛痰,她亲自为病人拍背;为了帮病人树立信心,她在精神上给予病人鼓励与关怀。治疗上,她不愿放弃这个病入膏肓的患者,积极努力,在加强祛痰同时,加强支持治疗并减轻上腔静脉综合征症状。通过积极治疗,患者的病情逐渐缓解并稳定了三个月之久。

虽然这位病人最终还是因肿瘤晚期而死亡,但家属还是送来了感谢信。信上说:在你们医院虽然仅几个月,但感受到了亲情和温暖,且在你们的治疗下,开始几个月也取得了极好的疗效, 患者身前非常感激,这也使我们家属感到很欣慰。感谢你们所作的努力。

范明珠说:那短短的几句话,让作为医务工作者的她深受感动。患者和家属对我们理解、支持并且对我们工作、技术的肯定使我们觉得尽管工作很辛苦,但是我们的工作和努力非常有价值,也激励着我们在技术上更加精益求精。只要病人和家属满意,这是我们医务工作者最大的满足。

 

 

金荣泉——总有一种平凡让人感动

【人物档案】男,1955年10月出生,1975年7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主管药师,现任桐乡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

【感动词】他待人诚恳,没有领导的架子,与员工没有距离,被大家称为“平民院长”;他做事认真,一丝不苟,追求完美,被大家称为“苛刻院长”;他清正廉洁,办事公道,不讲情面,被大家称为“铁面院长”。

 

金荣泉,现任桐乡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从2001年担任副院长至今,先后分管过医疗收费、档案、责任制考核、计算机网络、基建和党务等工作。虽然工作几度变更,但不管工作难易如何,他总是默默地做好每一件事。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平凡中展现出一名认真踏实、敬业奉献、清正廉洁的共产党员形象。

要么不做,要做就要认真做好

医疗收费、药品价格等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也与病人的切身利益紧密相关。金荣泉分管物价之时,正是医疗服务价格改革之际,虽然感到这一任务的艰巨,但金荣泉做事有一个原则:既然接手做了,再难也一定要把它做好。

医疗物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该从何处入手开展工作呢?结合医疗卫生系统的物价改革,金荣泉提出,将所有医疗服务项目及价格全部输入电脑,与药品和卫生材料价格管理一样实行电脑化管理,以此杜绝计费时临时录入容易出现的差错。在医院推行常用医疗价格公示制、医疗费用清单制,确保病人明白消费,方便病人监督,提高病人的满意度。同时,医院设立专职物价员,各科室配备兼职物价员,在医院内部建立一支物价管理员队伍,实施全方位物价管理。

为了使管理工作更规范,金荣泉查阅大量材料,亲手起草物价员工作职责等系列物价管理文件。面对物价管理全新工作,他一方面自己熟悉相关规章制度,一方面组织专、兼职物价员开展学习培训,让大家了解掌握物价政策,熟悉本科室相关的医疗服务项目和价格,摸透工作流程。他还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进行内部物价检查,与物价员一起分析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改进工作中的不足。

一分投入换来一分回报。市一院因为物价改革工作成绩突出,经桐乡市物价局推荐,在全省物价工作会议上进行了经验介绍。说起这份成就,金荣泉淡淡一笑:只要认真去做,其他人也会管好的。

当初医院新增医保业务时,作为分管副院长的他,亲自制订工作流程,起草工作制度,与医保业务专管员一起指导各部门开展工作,保证了医保新业务在医院内顺利展开。工作中,金荣泉最喜欢到基层一线去听取意见,他采用下科室询问和召开座谈会的方法,主动听取具体承办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再把有益的意见吸收并加以改进。

说起金荣泉做事认真细致,医院电脑技术人员记忆深刻。医保业务刚开展时,大部分医院存在使用自费药品多、用量超限、身份被冒用等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电脑管理软件功能简单,全凭医生记忆,规范操作比较困难。于是,金荣泉多次与社保局工作人员、医院电脑管理人员一起分析讨论,寻求解决难点的方案。经过他与有关人员联手“攻关”,社保电脑管理系统中出现了“医保药品目录、用药限量、特殊用药品种、专科医生跨科诊治”等提示功能。而外配处方电子化制度的推行,有效地解决了冒名开方或医生为药店开人情方等不正之风。

当领导要善于调动员工积极性

“一个好领导,不仅仅要自己带头干事,还必须善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让大家朝着一个目标共同前进。”走上医院领导岗位后,金荣泉给自己确立了一个坐标。

一个单位的考核体系科学与否,直接决定着员工的工作成效。对有着500多名医护人员的医院来说,尤其如此。2006年,金荣泉承担了医院绩效考核方案制订的任务。他认识到,这一方案是考评各科室数量、质量的标准性文件,事关医院的生存与发展,自己肩上的担子不轻。金荣泉暗暗下定决心,一定拿出一份好的方案递交职代会。

为此,金荣泉开始躲进办公室,查阅历年考核制度,比较不同考核方案的优缺点,进一步熟悉各科室情况,对比参考兄弟医院的方案,从中吸取精华。经过近一个月的努力,他终于拿出了一份全新的绩效考核制度。于是,金荣泉和医院领导班子人员一起,分层次召开征询意见座谈会,广泛听取大家的意见。座谈中,只要是员工合理中肯的建议,他都一一记录下来,再融汇到方案中。经过几上几下的修订完善,这份由他执笔起草的绩效考核方案交职代会审议,获得全票通过。

三年多的实践证明,这一绩效考核方案在数量上“奖多罚少”,在质量上“奖优罚劣”,在药品比例和人均费用上“奖低罚高”,较好地贯彻落实了医院的管理理念,具备了适时性、公平性和激励性的作用,极大地调动了全院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近年来,市一院的发展一年迈上一个台阶,离不开全体职工的这份齐心协力的付出。

为进一步提高医务人员的服务意识,金荣泉利用医院开展的主题实践活动,深入弘扬“病人满意是衡量医院工作的唯一标准”、“服务病人是我们的天职”等理念,将病人满意度调查结果反馈到各科室,每月通报病人表扬和投诉的数量和内容。

金荣泉说,领导如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这是一门艺术。人都是生活在希望中的,看不到希望的人就会失去活力和动力,也没有人愿意为毫无结果的事情而努力。这种希望就是目标。这个目标不一定是职位和名利,有时,一份信任、慰藉和鼓励,就可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因此,在与员工的接触交流中,金荣泉总是注重发现不同员工身上的闪光点,通过不同形式加以鼓励。难怪医院的员工都说:金院长一点也没有领导架子,他平易近人,爱和职工交流,心中装着大伙。

清正廉洁,体现在时时处处

今年上半年的一天,一名物资供应商事先没有联系,独自来到金荣泉的办公室。寒暄没几句,趁金荣泉走出办公室办事之际,扔下一个厚厚的信封,然后迅速起身离开。回到办公室的金荣泉一看到这“信封”,就明白了是怎么回事,赶紧拿起“信封”追出门外,将“信封”塞回物资供应商的手中,义正辞严地告诉对方:“我们绝对不会与请客送礼的人合作的。”来者只好灰溜溜地回去了。

自接管医院迁建工程后,金荣泉主动回绝业务关系人的请客吃饭和送礼,这已不是第一次了。建筑领域容易滋生腐败,因此,金荣泉时刻提醒自己和工作班子,一定要一身正气、干净办事。他从制度规范着手,将决策权分解,物资采购、项目变更由医院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后实施,工程管理中请具有审计资质的工程管理咨询公司严格把关。同时,自觉接受有关部门监督,强化监督机制。由于金荣泉工作规范,照章办事,与他打过交道的人都说:“找金院长办事,想动点歪脑筋,连门都没有。”

在金荣泉看来,廉洁奉公是领导干部最起码的品质。唯有廉洁奉公的人,才能公正办事,办好事。金荣泉主管全系统药品招标工作已有10年,为了实现“买得好、买得快、买得全、买得廉”的工作目标,他自觉接受监督,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工作原则,为每一个投标单位提供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记得刚开展药品招标工作时,有一药品供应商不信任药品招标办的工作,向市卫生局投诉,投诉药品招标办“买贵不买廉”,理应由他供应的药品被别的公司抢去了生意。市局立即组织人员进行检查,结果是投诉商的供应价格贵了0.01元而没有中标。

十年的工作历程,各药品供应单位一致认为金荣泉办事公正,采购方则肯定他主持招标的药品价廉物美。如今,各药品投标单位都已十分熟悉金荣泉的工作作风,都说“与其请他帮忙,还不如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合理报价投标”。

近十年来,在副院长的岗位上,金荣泉虽然分管工作几度变更,但不变的是他把医院当作自己的家,把员工和病人当作自己的亲人,不变的是他对工作的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在对自己评价时,金荣泉总说,我是一个平凡的人,只是做了一点平凡的事。或许,正是这份平凡,散发着质朴的芳香,给人温馨,让人感动。

 

 

俞钰贤——用爱托起病人美好明天

【人物档案】男,1963年8月出生,1985年参加工作,主任医师,中共党员,现任桐乡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主任。

 

有人说,市一院的俞钰贤医生有点儿“难相处”。有病人请他吃饭,他不肯去,说:“我有工资有奖金,不用你们请客。”有病人送他红包,他却把红包里的钱送到“出入院处”,作为病人住院的预交款……而就是这么个“难相处”的医生,只要病人有需要,他总是想方设法为病人提出最好的手术方案;只要病人有困难,他总是自掏腰包帮忙解决……他受到了所有同事的敬佩,得到了众多有患者的感激,更得到了广泛的社会赞誉。

医院眼里,他是填补30多项手术空白的老专家

人命关天,质量重于泰山。作为骨科主任,俞钰贤深知自己岗位的重要性。他也明白,一个人一旦缺胳膊少腿了,将会是多么地痛苦。于是,在25年的工作生涯中,他始终坚持“不截肢”的原则,用其高超的技术,完成了无数高难手术,避免了多起截肢,极大地减少了病残。

有一回,四川在桐打工的柳茂才出了车祸,造成足部撕裂伤。经过检查,一位骨科医生认为最保险的方法是截肢。截肢?这一消息如晴天霹雳,让柳茂才和家人几乎晕过去,他们哭着央求医生要保住柳茂才的腿,因为这一家子全靠他打工挣钱维持着。失去双腿,意味着这一家人将失去生活来源。这一幕恰巧被俞钰贤看到,他看了看病人的腿,思考了一会儿说:“可以试着接上……”俞钰贤即刻为柳茂才实施了手术,他利用显微外科技术,竟然将柳茂才的腿成功接上了!柳茂才看着自己渐渐康复的双腿,对俞钰贤感激万分。直到现在,柳茂才还经常会来看望俞钰贤,他说:“是俞医生给了我继续在外打工的可能,是俞医生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业精于勤,荒于嬉。在应付日常工作任务的同时,俞钰贤努力做好科技工作。数年来共填补医院手术空白30多项,主持完成市卫生局立项的高新技术17项。急诊大趾甲瓣再造拇指,断指再植术获市科技三等奖;外固定支架的研制和应用获市科技一等奖。他几乎每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曾获得“浙江省十佳职业道德标兵”、“桐乡市百杰”等荣誉称号。

病人眼里,他是医术超群、医德高尚的好医生

都说做医生难,做好医生更难,做一个人人夸奖的医生是难上加难。然而,俞钰贤做到了。

2007年底,一位双脚严重溃烂的流浪汉被送进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流浪汉又脏又臭,而且患有精神病,其他病人看到他都纷纷躲避。听着流浪汉痛苦地呻吟,俞钰贤毫不犹豫上前帮他清理。清理完毕,他自己身上却沾上了很多脏物。随后,俞钰贤不畏辛苦,为流浪汉进行诊治并亲自主刀为其切除双腿。手术结束后,俞钰贤还十分关心流浪汉的生活,常常带饭给他吃。一年多后,流浪汉康复了,他又东奔西走联系有关部门,最终将流浪汉送到康慈医院接受精神治疗。

俞钰贤对待病人,就好像对待自己的家人一样。有一件事让骨科护士长李菊仙印象深刻。“几年前,有一个江西人突然找到我,要我将4000元钱转交给俞医生......”李菊仙说。原来在此之前,这位病人因为在工地工作时不慎从高处跌落摔成骨折,他的主治医师就是俞医生。当得知病人的老板不仅不肯赔他医药费,连误工费等赔偿都没有,俞医生就在病人治愈后给了他4000元钱,鼓励这位民工兄弟到法院起诉老板,讨回自己应有的权利。这位民工感动地热泪盈眶,他万万想不到,在异乡,还有这么位好医生,不仅为他治好了双腿,还帮助他打官司。当他赢了官司,拿到赔偿后,首先想到的就是把钱还给俞医生,由于来了几次都没有碰上,才想到让护士长帮忙转交。李菊仙说:“这件事俞医生从未提起,要不是这位民工来还钱,我们根本就不知道有这么回事。”俞钰贤默默助人的举动,体现了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高尚人格,更体现出了他将人民利益看作最高利益的崇高思想。

作为骨科医生,俞钰贤常常会收到来自病人家属的一个个红包,但他坚决不拿病人一分钱。每次红包到了面前,俞钰贤为了让病人及家属安心而先收下,但转身便将红包里的钱送到“出入院处”,用作病人住院的预交款。他说:“家属的心情可以理解,他们希望医生能够拿下红包,尽心尽力给他们的亲人治病。其实,这真的是多虑了,因为救死扶伤本来就是医生的天职。”

在敬老院老人眼里,他是贴心的“干儿子”

作为一名骨科主任医师,俞钰贤在常规工作外,还要义务承担大量社会工作,比如工伤鉴定。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工作人员普遍反映,俞钰贤定伤残等级最公正,从不偏袒任何人。

另外,俞钰贤还为老年大学上保健课,为孤寡老人提供保健意见。敬老院的老人们特别喜欢他,有的老人得了白内障,俞钰贤就亲自开车去接老人到医院接受治疗;有的老人有个头疼脑热都会告诉他,他会直接配了药给老人送去。许多老人都管他叫“干儿子”,因为俞钰贤有时对老人的好连他们的子女也比不上。

由于承担的工作较多,俞钰贤总是提早1个多小时上班,开始查房并组织一天的工作;下班他也总比别人晚,总要再看一看病人,再关照一下值班医生,才会离开。他就是这样一个人,兢兢业业、刻苦钻研、无私奉献,用爱化解病人的伤痛,用爱托起病人一个又一个美好的明天。

 

 

姚惠亚——病人利益永远第一

人物档案1970年3月出生,1992年参加工作,内科副主任医师,现任桐乡市第二人民医院内二科主任。

【感动词】 “和病人交流时微笑多一点,把病情解释得清楚一点,回答疑问时耐心一点,对医生而言,只是举手之劳,而换回的将是病人对你的信任和感激”。17年来,姚惠亚始终尽心尽职,默默奉献,实践着一名医生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全部。

 

17年的春华秋实,使她从一名医学毕业生,成长为医院的中坚力量、技术骨干、青年优秀人才。十几年来,她恪守职业道德,精心钻研业务,在平凡的岗位上忠实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为病人的健康,为医院的发展,为当地人民群众的医疗服务,尽心尽职,默默奉献。

十七年的临床实践,锻造出过硬的专业素质

在病人的人眼中,她,是一位热情善良的天使,在同事的眼中,她,是一位和蔼可亲的姐姐。

从医以来,姚惠亚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刚参加工作时,一有空,她就跟着做心电图、看片子苦训练基本功。1995年,从浙医一院进修回来后,在她的努力下,医院率先在我市开展食道调搏术;在上级医生的指导下为多位患者安装了心脏起搏器,并获得成功。1998年2月开始,省老医学专家协会在市二院开设门诊,每隔一星期的周日,姚惠亚就跟着省级专家出门诊、教学查房、小讲课、疑难会诊,即使是担任科主任后也从未间断,坚持至今已整整11年。不断的学习,使她具备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过硬的基本功,在心肌梗塞心力衰竭心律失常、高血压等疾病的抢救治疗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有一位冠心病急性左心衰病人,从急诊到住院的三天内,心脏停跳三次,连家属都快放弃抢救了,可姚惠亚说:“只要病人有一线生还的希望,我们就要尽最大的努力把他从死亡线上拉回来。”带着这种信念,她自己上去做心肺复苏、电击除颤、观察强心药物的滴速和用药反应,通过积极抢救,终于使病人转危为安。出院那天,病人感激万分地说:“姚医师,我这条命,全是你抢回来的”。

近年来,癌症化疗病人越来越多,看到许多病人到杭州等省级医院需要排队才能做化疗,常常错过治疗的最佳时机,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2005年3月,姚惠亚主动要求去省肿瘤医院化疗科进修学习。回院后,她积极创造条件,在内科病区开展了肿瘤化疗工作。73岁的陈先生患了胃癌,合并心脏疾病和糖尿病。家属听说许多病人化疗会出现恶心、呕吐,痛苦得死去活来,担心他不能承受。但在对基础疾病进行积极治疗后,老人顺利渡过了化疗关,并无不适,对此,家属也惊喜万分。而在这背后,是姚惠亚针对老人情况,在仔细分析研究后作出的个性化治疗方案,包括液体量的多少、各种液体之间的顺序、时间的安排、副作用的预防等。为观察病人的反应和有可能发生的病情变化,她甚至两天两夜没有离开科室。

2000年, 姚惠亚担任了内科病区主任。从此,每天晨交班后对特殊病情、特殊病人进行个别交班讨论是科内雷打不动的“功课”,而每月的疑难病例讨论也是铁定的规矩,尤其是对年轻医生,更是从病历书写到体格检查,手把手地带教,反复地叮嘱教导,有时连她自己也觉得“啰嗦”。在她的带领下,科室近年来无一起医疗纠纷、差错发生,整个科室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心脑血管疾病治疗和肿瘤化疗水平也进一步得到提升。在卫生系统及医院的三基考试、操作技能等比赛中多次获奖,先后获得先进科室、平安科室等称号。

尽全力为病人  忘我工作撼人心

    打开姚惠亚的手机,通讯录里基本上都是病人的联系电话,她总是24小时开机,有时深夜接到病人家属的电话,都毫无怨言地赶到病床前。不论是姚惠亚的病人、同事还是家人,只要是与她接触过的人都说,姚惠亚就是一个心里时刻装着病人的医生。

两年前在抢救一位心肌梗死病人时,姚惠亚突发预激综合症合并室上性心动过速,当时她自觉心悸胸痛,脉搏不能触及,作为内科医生,她当然知道自己病情的严重性,可是望着垂危的病人,她顾不上自己的治疗,坚持参加抢救,直到病人病情稳定。抢救结束后,才发现自己全身冰冷,衣服全部湿透了。

2009年,科室加上姚惠亚一共才4个医生值班,而病区里走廊上都加满了病床,连轴转的夜班和晚上的急会诊,使她高热突发病毒性心肌炎,她的老师看了她的检查报告,给她下了“死命令”,至少休息三个月。可不到两个月她就上班了,同事们都劝她回去休息,可她却说:“科室里本来就人少,又有同志进修,我不上班,大家顶不过来,再说,我也放心不下几个老病人”。直到现在,只要走得快一点她就觉得气喘心慌,心跳加快,但只要病人或家属一叫,她总是跑在第一个,她说:“如果病人不能马上看到我!会更心慌”病人们都说,看到姚医生一来就如同吃了颗定心丸,心里踏实。

一位患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的病人,心肺功能差,又有焦虑症,脾气暴躁,性情古怪,不肯接受自己疾病已属晚期的现实,反复住院使他对家属和医院都不满意,同事们戏称其为“天下第一难伺候的病人”。作为主管医生,姚惠亚总是和言悦色,耐心沟通,经过精心照顾与治疗,每次都能满意而归。而她也总在工作之余,常电话问候,并多次上门看望他,指导他的日常保健与治疗,而病人也经常发手机信息与她沟通。每次住院总是指定要到姚惠亚的病房,他女儿说:“姚医师不但技术好,而且态度好,我爸爸只听她的话,连每天吃什么水果和喝多少水都要问过姚医师才肯吃”。 姚惠亚总是说:“建立良好的医患沟通其实并不难,和病人交流时微笑多一点,把病情解释得清楚一点,回答疑问时耐心一点,对医生而言,只是举手之劳,换回将是病人对你的信任和感激”。

近年来,她先后被评为嘉兴市卫生系统第三批青年优秀人才;桐乡市创新创优巾帼标兵;桐乡市卫生系统优秀医生、十佳青年标兵、医德标兵、后备学科带头人;连续多年被评为系统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带教老师。

面对好评如潮,姚惠亚却说:“比起我的前辈,我还年轻,才刚刚起步,作为一名医生,救死扶伤只是本职,没什么值得宣传和表扬的”。

 

 

费玉娥——灵魂的天使 精神家园的守护者

人物档案1971年3月出生,1990年8月参加工作。本科学历,副主任医师,中共党员,现任嘉兴市康慈医院老年疾病科主任。

【感动词】面对精神病人的谩骂,她忍辱负重;面对病人家属的企盼,她不负所托。为了还病人一个健康的精神世界,她选择了坚守,在精神卫生这个行业,为守护病人的精神家园默默地耕耘着。7000多个日夜,她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坚持,什么是责任,什么是对病人无私的大爱。

 

精神科医生是很多人不敢更不愿去尝试的职业,然而嘉兴市康慈医院老年疾病科主任费玉娥却已在这个岗位上走过了七千多个日日夜夜。虽然,每天面对的是呆滞的眼神、怪异的行为、突发的冲动……但费玉娥从没有动摇过,“我是医生,我的责任就是帮助他们走出阴影,帮助他们恢复健康。”

1990年,费玉娥嘉兴卫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康慈医院工作。看着身边不少同学进入工作环境好、待遇优厚的综合性大医院,她也曾埋怨过,但是这样的念头很快就消失了,“既然干了这一行,就要爱这一行,这是做好工作的前提。”费玉娥这样对自己说。

为了病人,她不顾个人安危

精神病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无法控制行为,情绪变化、冲动行为经常会在病房“上演”。费玉娥已经记不清多少次遭遇过病人的辱骂与殴打了,一个巴掌、一声辱骂对于她来说实在是正常不过的事情。“刚开始,我经常流泪,感到特别的委屈和窝囊,但是看着病人呆滞的眼神,望着家属企盼的目光,我就会变得平和起来,因为我是精神科医生。”费玉娥说。

记得有一次,费玉娥正在查房。她刚刚走进病房,突然就听到刚入院不久的小王将一个耳光扇在他母亲的脸上,并扬言要打死他母亲,吓得小王的母亲大喊救命。费玉娥与其他医护人员急忙快步跑了过去,此时的小王已经丧失理智,根本听不进劝。更为危险的是,他随手举起一旁的热水瓶,砸在地上,还举起了木板凳,扬言谁靠近他,他就砸谁。小王的情绪如此激动,此时制止他的冲动行为,严防意外事故发生是为最关键的。然而,面对情绪已然失控的小王,一时间谁也不敢轻易靠近。当众人一筹莫展时,费玉娥一个健步冲上去,想夺下小王手中的凳子。但小王毕竟是一名刚满20岁,有着1米8个头的小伙,力气很大,在费玉娥冲上去的时候,凳子已经落到了她的左胳膊上……经过医护人员的配合,小王终于安定了下来,但费玉娥的胳膊上却留下了很大一块瘀青。

她像一股暖流,流入病人心田

多年从事精神科临床工作的费玉娥深知精神科医生所肩负的使命,她常常说:“我们拯救的不只是病人的生命,还有病人的灵魂。不仅让他们活着,还要活得有尊严、有意义。”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一个年轻的抑郁症病人回忆说,“费医生查房时总是亲切地坐到我的床边,拍拍我的肩膀,把凉凉的听诊器放在手心里捂了又捂后,才放到我身上,她让我感觉很温暖。”

都说细节看人品,但费玉娥的细心与爱心还不仅仅体现在为病人捂热听诊器上。有一次,一个癫痫急性发作的病人被送到医院,为了不让他紧闭的牙齿咬到舌头,费玉娥毫不犹豫地用自己的手撑起病人的牙齿,等到替换上缠有纱布的压舌板时,她的手指已经渗血。事后,这位病人感慨地说:“连我的家人都不把我当人看,每次发作时随便找个东西塞进我的嘴里,可是费主任却……我真的没想到。” 

她让病人家属放一百个心

2003年,费玉娥被提升为科主任,并开始创建医院的老年疾病科,她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老年疾病科当时是医院重点扶持的科室,也是医院将来要重点发展的科室之一。为了带好这个团队,她不知道放弃了多少个节假日,放弃了安逸舒适的家庭生活,整天奔波于病房与病人之间,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她也为自己立下了目标,一定要做大做强老年疾病科,打造医院的品牌科室。

科室收住的老年病人都是精神和躯体双重疾患,有大小便失禁的、褥疮的、失明的……所以,对他们不仅要治疗,更多的是生活上的照料。一般来说,生活护理都是护士和护工的事。但是,在费玉娥的科室里,却总能看见她忙碌地穿梭于病房中。她总是和护士、勤工一起帮病人翻身、擦身,清理大小便。

嘉兴籍患者老孙,已瘫痪在床两年,来院时,不仅脾气暴躁,整夜不睡,而且褥疮已经Ⅲ度,再加上大小便失禁、有糖尿病史,老孙浑身散发出阵阵的恶臭。他的儿子生怕医院不肯收,一来便找到费玉娥,并偷偷地塞给她一个红包,说是一定要帮忙收治入院。费玉娥婉言谢绝了他的红包,并把老人留了下来。

在积极控制老孙精神症状的同时,为了尽快控制感染,费玉娥连续一个多月,不顾溃烂处散发的恶臭,天天为老孙换药,剪去腐烂的皮肉,清洁伤口……老孙严重化脓的伤口终于愈合了。一个月后,当老孙的儿子来到医院,再次看到父亲的样子时,连声说:“我把老人留在费主任那儿,放一百个心!” 

 在费玉娥的带领下,老年疾病科形成了温馨、和谐、融洽的氛围,医院倡导的“四个子女做不到,我们做得到”已成为科室的特色服务之一。她所带领的团队先后获得了“浙江省巾帼文明示范岗”、“嘉兴市青年文明号”、“桐乡市诚信性示范岗”等荣誉称号。费玉娥也被评为“桐乡市优秀共产党员”、“白求恩式好医生”,并连续五年被评为卫生系统先进个人。

一个平凡的岗位,一份特殊的工作,一颗敬业的心。十九年来,费玉娥在精神卫生这片天地中默默地耕耘着,如天使般守护着患者的精神家园。

 

 

钟旭红——倾心护理 无怨无悔

人物档案主管护师,1972年2月出生,1990年7月参加工作,现任桐乡市第二人民医院外科护士长。

【感动词】轻柔温和的语言,和霭可亲的笑容,娴熟的操作技术,敏锐的观察能力,二十年的护理生涯,她一直默默奉献在这片神圣而广阔的天地,给病人带去希望和新生。

 

她是一名普通的护士长,冲锋陷阵的护理排头兵,身体力行的优秀护理管理者。参加工作20年来,兢兢业业,以护士特有的博爱情怀,以一片真情与爱心,为护理工作默默地奉献着青春,用爱心扬起患者生命的风帆。她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也没有催人泪下的豪言,但在同事眼里,她是大伙的贴心人,在患者眼里,她是一位善良可亲,总是面带微笑的天使丽人。

不知疲倦   忘我工作

1990年7月,满载着对工作的向往和对未来的憧憬,钟旭红踏入了市第二人民医院的大门,成为一名白衣天使,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一干就是近20年。她先后在内儿科、急诊室、外科等科室工作过,不论在哪个科室工作,也不管份内份外,她总是脏活累活抢着干,每天早来晚走,加班加点成为常态。只要工作需要,不分白天黑夜,总是随叫随到,经常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无论多苦多累,她总是毫无怨言,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踏实肯干、一丝不苟成了她一贯的工作作风。

2005年7月,通过医院中层竞聘担任外科护士长以后,钟旭红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她把压力当作动力,处处工作在前,以身作则,很快适应了角色转变,并逐步完善管理工作。她利用原有的团队基础,加强沟通,打造和谐团队,在全科护理人员中形成了极强的凝聚力。通过和科室人员的共同努力,科室护理水平不断提高。在护理工作中,她倡导人性化服务,积极参与开展各种新护理技术项目,率先在院内实施温馨输液流程,大大减少了输液过程中的不安全隐患,深受患者的欢迎。

针对神经外科病人病情变化快,泌尿外科老年病人多的特点,钟旭红改变了以往仅危重病人床头交接班的方式,对危重、新入院病人以及当天需要手术及术后三天的病人全部实行床头交接班,从而提高了交接班的有效性,使接班人员更快地掌握病人的情况。近年来,科内年轻护士不断增加,为提高护理整体水平,她要求科室责任护士与低年资护士一帮一结对,在工作中规范其护理行为,做到语言规范、行为规范、操作规范。她还将自己多年积累的临床经验传授给年轻护士,在科内形成了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的良好风气。

她总是以姐妹般的情怀对待科室护士,想方设法把方便让给别人,为她们解决生活上、学习上的困难。今年,科室里病人增多,值班室也改成了病房。这期间,她忙着整理病房和搬运病人,帮着抬病床、清被服,手磨破了起泡了,可她一声不吭。作为护士长,这些琐事其实可以让科室护士来做,可她说“护士们还要上夜班,白天太累了可不行,还是我来吧。”她是心疼那些上着夜班的护士姐妹啊!

关爱病患  心系护理

钟旭红总是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在病人需要帮助时,毫不犹豫地向病人伸出温暖之手。两年前,贵州来桐打工的诚女士,不幸遭遇车祸,经抢救半个月后仍昏迷不醒,家属几次想放弃治疗又不忍心接回家,于是从ICU转入了普通病房。钟旭红根据病人情况制订了周密的护理计划,气管切开处护理、气管内滴药、吸痰、雾化吸入……一次在为患者吸痰时,痰液喷得她满脸都是,但是怕病人痰液窒息,她顾不上擦拭,坚持为病人做完了护理。病人昏迷大小便失禁,又无法进食,她为病人买来尿不湿,又从家里带来牛奶,每天总是给病人换好尿不湿,鼻饲喂好牛奶后才下班。在她的精心护理下,病人的状况逐步好转,出院时,病人的丈夫向她深深地鞠了一躬说:“护士长,你对我们的好,我们一辈子都忘不了。”

家住崇福镇陆家弄的彭女士,由于车祸损伤严重,虽经精心救治,但终究还是成了植物人,出院回家后需定期更换导尿管。钟旭红一声不响主动承担起了这个任务,每月利用下班时间定期上门护理,不管是半夜还是节假日,只要家属一个电话,她总能及时上门服务,这样一干就是两年半。家属感激不已,可她总是一句“没什么,不用谢”,就悄悄地离开了。

为了术后病人能早日下床活动, 她从病人麻醉清醒后开始,不厌其烦地对饮食、体位、睡眠、活动等进行反复宣讲指导。一次,一位胆囊切除术后病人,因怕痛一直不愿下床活动,肠功能未恢复,腹胀如鼓,尽管护士说明术后活动的重要性,但病人脾气很犟,就是不愿下床,家属也一筹莫展。听到护士报告后,钟旭红赶紧来到病人床边,一边和他沟通,一边进行腹部按摩,做完按摩又帮着病人按住切口,指导正确的呼吸。随后,用自己不到百斤瘦弱的身体,搀扶着一百六十多斤的病人下床来回走了近百米,终于使病人及时恢复了肠功能。

她是平凡的,从事着平凡的护理工作;但她又是不平凡的,不平凡的信念、不平凡的情怀、不平凡的追求,激励着她默默工作、无私奉献……面对一位位患者出院时那感激的目光,她说自己是累,但很充实,也很快乐!

真诚的付出换来的是大家对钟旭红工作的肯定,她多次被评为系统先进工作者;2007年荣获崇福镇“十佳文明形象使者”称号;2008年获桐乡市精神文明建设“身边的文明”荣誉称号;2009年获得桐乡市“十佳护士长”。

 

 

唐袁虹——南丁格尔精神的践行者

人物档案唐袁虹,女,1977年3月出生,1993年8月参加工作,本科学历,主管护师,中共党员,现任市中医院护理部副主任、外二病区护士长,曾多次当选“桐乡市十佳护士长”。

【感动词】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她16年如一日,在平凡的护理岗位上,默默地奉献自己的爱心,用高超的技术护理患者,用一颗火热的爱心去抚慰患者,体现了一名医护工作者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和白衣天使纯洁美好的心灵。

 

“既然你选择了护士这一职业,就意味着选择了平凡,选择了奉献,你必须整天面对一张张愁眉苦闷的脸,听着痛苦的哀叹和呻吟……”为了十六年前前辈对唐袁虹说过的这句话,这16年来,唐袁虹把自己全部的精力都融入到了护理工作中。

护士·无私奉献

1993年,17岁的唐袁虹嘉兴卫校毕业后,被分配到桐乡中医院从事临床护理工作。从此,打针、发药、铺床、输液……每天重复着这些看似平凡但却又苦又累的工作,也让她小小年纪体会到了呵护生命的快乐。

从事护士工作十多年来,唐袁虹始终把病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甚至是在自己怀孕期间,强烈的妊娠反映也没有让他请过一天假,一直工作到临产前夕。她怀孕7个多月时的一天晚上,科室里一下子来了9个病人,值班护士忙不过来。唐袁虹接到电话,二话没说,冒雨走出了家门。由于没有出租车,唐袁虹在雨中走到了医院,这一干又是7个多小时,一直到凌晨5点才回家。

记得那一年,她母亲骨折在家需人照顾,而科室里又正好碰上住院高峰,护理人员紧缺。为了不影响科室工作,她没有休息去照顾母亲,只是利用中午时间匆忙回家一趟,呆不上一会儿又匆匆赶回医院。由于父亲早亡,她知道一手把自己拉扯大的母亲,是多么的不容易。在这个病痛时期,作为母亲是多么希望女儿能在身边照顾。而作为教师的母亲又非常理解女儿的心情。每次女儿回家,她总是笑着对女儿说:“我没事,你别跑来跑去了,好好上班吧!”每每回想起这件事情,她内心总有一份深深的歉意。

有一次,唐袁虹在为一位病人吸痰过程中,病人痰液喷射到了她的脸上,而这位病人又是HIV(艾滋病感染者)阳性患者。但她仍然冒着职业暴露和被感染的危险为其护理,直至病人出院。

2003年,在“非典”肆虐的时期,在这个最需要医护力量的时候,作为党员,她又是第一个在抗非志愿书上签字,成为了桐乡市抗非的一线人员。当时,白天要参加抗非培训,晚上又要马不停蹄地赶回医院,把抗非知识和操作规范丝毫不差地传授给医院的护理人员,还要配合医院进行发热病区的开设和管理。这样的情况持续了近两个月,她的体重整整下降了3公斤。

护士长·敬业管理

1997年,参加工作才4年的唐袁虹脱颖而出,年仅21岁的她当选为内科病区护士长,成为全院乃至全市最年轻的一名护士长。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护士长,唐袁虹时时处处以身作则。她每天总是第一个来到病房,最后一个离开病房。有一次,内科病区收治了一名老年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病人。家属不愿来院照管,病人又深度昏迷,大小便失禁,全身都是污垢,在炎热的天气里散发出刺鼻的臭味。唐袁虹没加任何思索,立即帮老人脱去满是臭味的衣服,擦净病人身上的污垢,帮他清理大小便……等老人病情好转,夜暮已经降临了,可她还是一直陪在老人的身边,这一陪就是四天。为照顾好这位老人,她连续96小时吃住在医院,每天给病人洗脸、翻身、倾倒大小便,精心周到的护理,终于使病人转危为安。

学者·科研创新

作为一名医学工作者,唐袁虹深知“学无止境”这句话的内涵,她知道在学校所学的知识是远远不能满足工作需求的。为此,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她利用休息时间,孜孜不倦地学习,积极参加自学考试,并在短短的几年中,取得了自考大专、本科文凭。

在管理中注重经验总结,学习护理新进展,积极撰写论文参加学术交流,先后有八篇论文在省市级刊物上发表。在护理岗位上,她严格要求自己,练就了过硬的技术本领,曾获得青年岗位操作能手等荣誉称号。在技术上,她更是精益求精,不断开拓创新,2008年主持并完成了一项高新项目(PICC穿刺),填补了桐乡市静脉输液技术的一个空白。今年,又与邵逸夫医院协作开展了《压疮流行病学调查》省级科研项目。

仁者·姐妹情深

视同事如姐妹,她总是把快乐留给别人,把辛劳留给自己。每遇到节假日她总是让别人先休息而自己却坚守在岗位上。在工作中,她时常和年轻护士交心,还关心护士的个人生活,她所在科室的护理组团结协作,互相配合,成为了一个富有凝聚力、积极向上的先进护理组,先后捧回了一个个荣誉:桐乡卫生系统第一个嘉兴市级青年文明号、嘉兴市五好团支部、桐乡市巾帼文明示范岗……而她自己连续多年被评为院级和系统级先进个人、优秀团员、优秀团干部、优秀共产党员,先后荣获卫生系统“青年岗位能手”、桐乡市“十佳护士”、“十佳护士长”等诸多荣誉。

 

韩建秋——用爱心为孩子撑起晴朗的天空

【人物档案】1966年3月出生,1990年参加工作,儿科主治医师,中共党员,桐乡市党代表,现任市中医院内儿科病区副主任,2003年参加援非医疗工作2年。

【感动词】她,飘洋过海传承友谊,用爱心和医术感动了非洲大地。在孩子眼里,她是一位神奇的医生,也是一位和蔼的妈妈,她用真诚和微笑为孩子撑起了一片晴朗的天空。

 

在桐乡市中医院,提起韩建秋,没有人不为她那工作的认真劲所折服,也没有人不为她质朴、正直的为人而赞叹。她视事业如生命,待患者如亲人,用平凡的事迹诠释了一名儿科医生救死扶伤的天职。

飘洋过海传友谊  精湛医术赢爱戴

2003年,桐乡市卫生系统要派出两名医务人员参加中国第十八批援外医疗队,其中一名是儿科医生。韩建秋得知消息后,立刻说服家人报了名,并来到了非洲撒哈拉大沙漠边缘的国家——马里。这一去便是两年,当时她女儿才十岁。

韩建秋所在的医院尽管是县级医院,但医院设备和技术力量都相当落后,没有抢救设施,药品也奇缺。由于气候恶劣和经济落后,当地重症患者极多,听说来了中国医生,很多病人甚至赶了几百里路专门来找她看病。为了把每一位病人看好,她常常不吃不喝从早晨8点工作到下午3、4点,晚上睡觉也常被叫起,但她从不推辞,毫无怨言。她深知作为一名中国医生,代表的不是个人形象而是中国人的形象。

在马里,恶性疟疾(脑型疟疾)肆虐,且治愈率极低,感染后常会导致瘫痪。韩建秋通过查阅国内外资料,反复研究和论证,在短时间内,摸索出了一套效果好、见效快的治疗方法。她采用人工冬眠等疗法来保护脑细胞,但在这种环境下进行人工冬眠,没有精湛的技术和高度的责任心是不可能实施的。她不分昼夜地在病房穿梭巡视,并耐心地指导当地医务人员观察病人。经过她的努力,疟疾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下降。

马里的孩子皮肤黝黑,静脉不易找到,而病重患者静脉穿刺更是困难,她总是顾不上被感染爱滋病的危险,亲自给病人打静脉针,还指导当地护士开展骨髓通路的输液方法,挽救了无数危重病人。

两年间,她接诊的门诊病人达13000余人次,住院病人3000余人次,抢救危重、急诊病人2600余人次,与当地人民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受到了当地人民的爱戴和政府的表彰。

整整两年与亲人分离,韩建秋也思家,她每星期只能和家人通一次电话。然而,电话两头听到的都是“一切都好”。有一次她患了疟疾,持续3天3夜40度高热不退,当接到家里电话时,她还是噙着眼泪,跟家里人说“我过得很好,你们照顾好自己。”一个月后,家人才从省卫生厅得知这一消息。而最让韩建秋伤心和遗憾的是,女儿在她离开的这两年中曾患过重症肺炎,她却到回国时才知道;从小最心疼她的外婆也离开了人世,她却未能看上最后一眼。

有一个愿望让她选择奉献

韩建秋是一名乡村医生的女儿,她从小目睹了农民有病难医、因病致贫的种种苦衷,能为农民解除疾病的痛苦是她从小的愿望。马里回来不到一年,国家提出了“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工作”活动,考虑到她刚从马里回来,单位没安排她参加。而韩建秋得知基层卫生院缺少儿科医生时,她再一次放弃了家庭生活的便利,坚持报名参加了支援活动。在农村一干又是一年,在解除患儿病痛的同时,她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知识和技术传授给基层医生。

用慈母的情怀慰籍受伤的心灵

韩建秋有一颗慈母般的心,无论是科室还是福利院,大家很习惯地称呼她为“韩妈妈”。因为她带领科室的医务人员和福利院结成对子,每月都会抽空去看望那里的孩子们,还为他们做免费体检。每逢节日,她还会带上女儿一起去看望。而每当福利院把患儿送来医院时,她总会象妈妈一样地守护在孩子身边,直到孩子康复。今年11月的一个周未,韩建秋好不容易下班想在家陪一周才回来一次的女儿,可刚进门,福利院沈院长的电话就来了,说是福利院刚收到一个弃婴,不会哭,也不会吃,请韩主任去看一下。韩建秋看着女儿失望的眼神,说了声抱歉,转身就走了。到了福利院,发现婴儿全身冰冷,面色青灰,口唇发绀,反应很差,呼吸只有每分钟6-8次,生命危在旦夕。她立刻把弃婴抱到了医院,顾不上在家等待的女儿,在医院一呆又是一个星期。她亲自为弃婴治疗、护理,还为她洗澡、换屎布、喂奶……同事和病人们都被她感动了,劝她回家休息。可她笑着说:“这孩子太可怜了,就让我这个‘妈妈’来陪陪他吧”。在她的精心治疗和细心护理下,婴儿终于康复了。

十九年如一日忠情杏林

从2005年开始,韩建秋担任了市中医院内一病区的副主任。病房里出除了儿科病人,也会有内科的各种病人,因此需要全面掌握内儿科知识。工作中,她虚心向同事及上级医师学习,在钻研儿科的同时,认真学习内科知识,碰到疑难问题,常会查阅各种资料,直至问题解决。她中西医结合研究出了一整套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的方案,使哮喘病人得到了系统化治疗。她还负责开展了血清胱抑素观察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肾损害研究,并指导科室同事开展了强心合剂治疗顽固性心衰、脂肪肝肝纤维化的观察及早期干预等多项科研项目。

十九年来,对她来说,最开心的莫过于一个个亲手治疗过的病人治愈出院,临走时听到一声“韩医生,谢谢了!”

她凭着对崇高理想的执着,在艰苦环境下磨练自己,也得到了组织的肯定,曾多次被评为嘉兴市优秀共产党员、桐乡市优秀共产党员、桐乡市先进工作者,在“实施强优工程,再创卫生辉煌”竞赛活动中,被评为优秀医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浙ICP备12017320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