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
31.公共卫生服务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建成了覆盖全国城乡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确保历次大的自然灾害之后无大疫。严重威胁群众健康的重大传染病、地方病得到有效控制,消除了丝虫病,实现了无脊髓灰质炎,有效应对老人感染告致病性禽流感、人感染猪链球菌等疫情。据估算,自1978年实施国家免疫规划以来,全国减少了麻疹、百日咳、白喉、脊髓灰质炎、结核、破伤风等6类疾病的发病人数共3亿人次,减少相关死亡400万人。自1992年以来,全国预防了8000万人感染乙肝病毒,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减少了2000万人,普及乙肝疫苗接种有效地控制了乙肝的流行。2007年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增加到14种,预防15种传染病。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等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治重大进展,初步遏制最艾滋病的蔓延势头,结核病控制策略覆盖达到100%,血吸虫病疫情降至历史最低水平。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逐步规范,精神卫生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区)和国家卫生镇(县)活动稳步推进,农村改水改厕工作和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继续推进,城乡环境卫生进一步改善。控烟履约工作扎实推进。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消除新生儿破伤风项目扩展至1200个,中西部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政策全面实施,2009年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的范围将扩大到全国,全国孕产妇死亡率从2007年的36.6/10万降低到2008年的34.2/10万,婴儿死亡率从2007年的15.3‰降低到2008年的14.9‰。卫生监督体系向基层延伸,食品、饮用水、公共场所、职业、放射、学校、传染病防治、医疗服务与血液安全等卫生监督工作取得了新进展。但是,我国公共卫生服务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部分地区人员能力达不到工作要求。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缺乏稳定和吸引人才的条件,卫生人员业务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群众对基层卫生服务的信任度还不高。
二是地区和人群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可及性存在较大差异。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存在较大差距,流动人口公共卫生服务和管理模式仍在探索中。
三是部分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基础设施薄弱,经费投入不足,影响服务的有效开展。
32.如何理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指全体城乡居民,无论其性别、年龄、种族、居住地、职业、收入,都能平等的获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可从两个角度理解:从保障公民健康权益的角度看,意味着人人享有服务的权利是相同的;从服务的内容看,是根据居民的健康需要和政府的财政承受能力确定的,既有面向人群的公共卫生服务,如统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进行健康教育等;也有面向个体的公共卫生服务,比如,疫苗接种、妇幼保健、老年保健等是针对特定年龄和性别的人群,艾滋病的“四免一关怀”、结核病、血吸虫病的防治等是针对患该种疾病的患者群,预防氟中毒等地方病的项目则是针对疾病流行地区的人群,这些都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但是,具体到某个人,如果不属于这些人群,则不需得到这些服务。在这个意义上,均等化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必须得到完全相同、没有任何差异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33.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目标是什么?
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目标是保障城乡居民获得最基本、最有效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缩小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差异,使大家都能享受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最终使老百姓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不得大病。
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的目标可分为近期目标和中长期目标。近期目标是:从2009年起国家制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增加部分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逐步向城乡居民提供,到2011年,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机制基本建立,公共卫生服务的城乡、地区和人群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中长期目标是到2020年,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机制趋于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进一步增加,重大疾病和主要健康危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
34.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包括哪些内容?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项目是指国家根据居民的主要健康问题及其危险因素,按照干预措施的投入产出比、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国家财力等来筛选确定、主要通过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向全体居民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现阶段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括疾病控制、预防接种、疫病监测与报告、妇女及生殖保健、儿童保健、老年保健、健康教育、健康信息的收集报告、健康危险因素的检测干预等内容,2009年起,将逐步在全国统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并实施规范管理。定期为65岁以上老年人做健康检查、为3岁以下婴幼儿做生长发育检查、为孕产妇做产前检查和产后访视,为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疾病、艾滋病、结核病等人群疾病防治提供指导服务。加强健康知识宣传教育,开设中央电视台健康频道,中央和地方媒体均应加强健康知识宣传教育。有关部门将制定相应的操作性文件明确具体内容和要求。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将适时调整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公共卫生服务需要,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35.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与群众直接相关吗?
国家针对严重威胁妇女、儿童、老年人等脆弱人群和某些地区居民的传染病、地方病等重大疾病和主要健康危险因素,设立和实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现阶段,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主要包括:国家免疫规划、重大疾病防控、农村妇女住院分娩等,2009年还将增加开展:为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消除燃煤型氟中毒危害;农村妇女孕前和孕早期补服叶酸等,预防出生缺陷;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农村改水改厕等项目。
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与群众健康直接相关,可以免除或缓解特定人群的疾病威胁。例如,由于普遍实行儿童免疫规划,我国实现了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无脊髓灰质炎”的目标,“儿童白喉”已连续20年无报告病例;我国加大重大传染病的防治力度,对艾滋病人实行了“四免一关怀”政策,对结核病人实施以免费治疗为核心的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DOTS)等,重大传染病得到初步遏制;长期以来地方病防治工作稳步推进,已经基本消除碘缺乏病,大骨节病、克山病和氟中毒等病区不断缩小。
36.如何保障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实现?
在投入方面,一是加大专业公共卫生投入。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人员经费、发展建设、公用经费和业务经费由政府预算全额安排,服务性收入收缴财政专户或纳入预算管理。二是建立和完善城乡基本公共卫生经费保障机制,2009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不低于15元,2011年不低于20元,为城乡居民免费提供健康教育,为老年人、婴幼儿、孕产妇健康检查,开展慢性病、传染病防治指导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三是支持实施重大疾病防控、国家免疫规划、农村妇女住院分娩等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2009年增加为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等项目。加大中央、省有财政对困难地区的专项转移支付力度。中央政府主要对国家免疫规划、跨地区的重大传染疾病预防控制等给予补助。
在建设方面,一是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重点改善精神卫生、妇幼卫生、卫生监督、计划生育等专业公共卫生和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设施条件,提高应对重大疾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二是积极推广和应用中医药预防保健方法和技术,充分发挥中医药治未病的作用。
在管理方面,一是加强规划。根据区域卫生规划,合理配置公共卫生服务资源。二是加强绩效考核。制定岗位服务规范,细化考核内容,规范考核程序和实施细则,并将人员收入与服务绩效挂钩,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三是转变服务模式。承担公共卫生服务任务的机构要深入基层和居民家庭,开展面向人群的主动服务。四是落实传染病医院、鼠防机构、血防机构和其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从事有毒有害有传染性岗位工作人员的待遇政策。
37.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构成与功能是什么?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由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和医疗服务体系的公共卫生服务功能部分组成。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包括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救治、采供血、卫生监督和计划生育等。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为基础的医疗服务体系,为群众提供日常性公共卫生服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在落实我国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尽可能使老百姓少得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