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十一五”卫生科技发展规划
一、前 言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是这一宏伟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广东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卫生科技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人口健康水平的提高,关系到医疗水平的提高,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卫生科技针对人口素质、身心疾病、身体状态进行研究,认识人类生存规律,探索解决威胁和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生活的各种途径和办法,为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社会的繁荣提供基本保障。卫生科技的发展,不仅可以通过健康的个体实现社会的健康发展,同时对广东省社会经济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较大进步,“十一五”期间是广东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深入调查和分析当前广东人口健康领域面临的问题,制定卫生科技发展规划,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促进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和谐广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我省由于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老年人口不断增加,传染性疾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负担较重,卫生条件复杂,食品结构、生活习惯处于快速变化时期,各项卫生改革深入发展,因此,我省卫生科技工作面临着艰巨的任务。
二、现状与趋势
(一)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卫生事业得到较快发展。2005年底全省共有各类卫生机构16318个。每十万户籍人口拥有3个医院,拥有15个门诊(部)所。平均每千户籍人口拥有医院床位2.44张、卫生人员4.61人、卫技人员3.76人、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1.49 人、注册护士1.25人,全省各类卫生人员户籍人口均拥有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婴儿死亡率下降至8.83‰(全国为21.5‰),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至10.68‰(全国为25.0‰),孕产妇死亡率下降至20.73/10万(全国为48.3/10万)。居民期望寿命74.79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通过近十年的努力,我省卫生科技有较快发展,科技实力明显增强。现承担国家及有关部委的科技项目666项,获资助总额8354万元,是“九五”期初的860万元的9.71倍;全省纳入国家和各部委管理的重点学(专)科65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重点学科14个;博士点207个,硕士点250个;医学院士4人,博士生导师548人。我省的眼科学、肿瘤学、肾病学、神经病学、呼吸病学、消化病学及器官移植技术、微创技术、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在总结“九五”期间“五个一科教兴医工程”建设的基础上,我省于2002年开展了广东省医学重点专科、特色专科的建设工作,2003年确定了18个医学重点专科及29个特色专科。通过三年的建设,我省医学专科水平明显提高。共获得立项科技项目327项,资助金额5961万元;各类科技成果奖114项,其中国家级奖励6项,省部级奖励80项;在国外期刊发表论文158篇,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361,其中SCI收录212篇;培养研究生500人,博士生298人。 目前,我省卫生科技工作有三大优势,一是国家和社会对卫生科技工作的高度重视;二是二十多年改革开放为卫生科技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三是培养和引进了大批人才。但我们工作的发展水平仍不能与我省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相适应,仍不能满足全省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需求,在“十一五”期间我们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难得的发展机遇。 1.人口问题突出。“十一五”期间我省人口仍处于上升阶段,人口总量上升趋势将持续至本世纪中叶。在人口持续增长的同时,人口结构也正在发生明显的变化。据预测,到2020年,我省60岁以上人口将占到总人口的16%,老龄化社会将带来的诸多卫生和社会问题。 2.面临重大传染性疾病的威胁。我省地处国家华南地区,具有特殊的地理和人文特点。由于地处热带亚热带地区,全年平均气温高,温差较小,气候湿热,适于多种传染性疾病的流行和蔓延。一些重大的传染病依旧是威胁我省人民群众健康的主要疾病,艾滋病处于上升趋势,截至2005年底全省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13032例,位全国第五位;2002年全省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占全省总人口的13.28%;每年发现的传染性结核病患者约2.7万例。另外,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禽流感等新发突发的传染性疾病,在危害我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的同时,严重影响到我省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3.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任务繁重。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疾病谱也在发生变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给人民群众和社会带来的疾病负担日益加重。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呼吸道疾病、慢性肝肾疾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占疾病总死亡率的70%以上,是威胁劳动力人群健康的主要疾病。 4.精神卫生与意外伤害带来的问题日益严重。由于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压力增大所引起的心理卫生与精神卫生问题日显突出。全省目前登记在册的精神残疾患者约有40万人,每年新发重性精神病患者3万人,93%的精神障碍病人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系统的治疗。意外伤害带来的疾病负担高居各类疾病负担的前列。 5.突发公共事件不容忽视。我省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农药中毒和职业中毒等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发生频繁,重大灾难事故和自然灾害时有发生。2005年全省发生重大食物中毒31起,中毒人数1030人,死亡25人。 6.职业危害日显突出。1989-2005年,全省共报告职业病14047例,其中新发尘肺病2418例,死亡1302例;急、慢性职业中毒2095例,死亡116例。长期蓄积的职业危害逐渐暴露,即将进入高峰期,新的职业病危害对广大劳动者的健康和生命构成新威胁。 7.流动人口带来的卫生问题突出。由于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人口流动性大,每年我省外来人口约3500万,其中珠江三角洲外来人口明显增加,这些流动人口居住条件较差,缺乏医疗卫生保障的基本条件,妇幼保健、儿童免疫规划、传染病防治和医疗保障工作难度很大。 8.农村卫生和城市社区卫生工作亟待加强。我省尚有许多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粤北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医疗卫生基础条件落后,卫生技术人才短缺,卫生工作发展缓慢。我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发展亦不平衡,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 9.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平台薄弱。与我国一些科技强省和强市比较,我省医学基础研究的设施和关键技术平台相对薄弱。突出表现在全国处于强势学术地位的科研院所数量少;具有国际影响的高水平学科带头人不足;能够完成国家重点或重大科研项目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少;具有较大学术影响的原始创新科研成果不多。同时,我省对生命科学的投入有减少的趋势。与我省在全国的经济地位极不相称。 10.医学专科建设发展不平衡。目前,我省医学专科的建设和发展存在发展不平衡等突出问题。一是布局和结构欠合理,立项的专科主要集中在广州地区,而专业组成方面主要以内科、外科为主;二是专科建设专项经费明显不足,仍有部分比较优秀的专科因经费不足,名额有限,不能列入建设范围,尤其是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专科建设,缺经费资助,明显影响建设进程。 11.卫生技术队伍素质有待提高。全省在职卫生技术人员31万,总体学历结构偏低,研究生学历人数所占比例甚少,中专以下毕业人员近20万,占技术人员的63%;职称结构上以初级职称为主体,师级及以下人员近17万,占专业技术人员的70%,其中士级职称和未评职称的人数近7.5万,占专业人员的35%。我省卫生技术队伍的素质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也是制约我省卫生科技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发展趋势 尽管我国各地区的人口与健康问题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总体趋势是人口总数不断增长,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这对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国家和各级政府均把卫生工作作为重要职责,高度重视,确定发展目标,并持续稳定地加大投入。 生命科学已成为前沿科学。生物技术已从一个基本实验技术演化为一个新兴的产业,渗透到科研、医药卫生、环境改良、制药工业等科学和经济领域。生物技术在现代人类赖以生存的食物、环境、能源和人口四个基本物质要素中将起到关键的作用。此外,生物技术的产业规模和产值增长迅速,已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医学研究不断向纵深发展。通过国际合作,我国实施了一系列重大的研究计划,如人类基因组计划、后基因组计划、蛋白质组计划、脑科学计划、人群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监测和流行状况监测计划等,对医学科学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医学的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从细胞、分子水平深入认识生命现象和疾病的本质,揭示生命现象的本质和生命活动规律,并将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转化,产生了许多新的卫生技术。 公共卫生将引起全球的高度重视。重大传染病、突发性疾病的防治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现代科技发展,如基因组学、蛋白组学、生物技术将广泛应用于这一领域,从基因水平、分子水平加强对病原学研究,利用现代科技,提高疾病防治能力。
三、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国家科技发展的目标,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广东实际,促进卫生科技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坚持科研与疾病预防控制相结合,坚持科研与临床相结合,坚持科研与推广适宜技术相结合,坚持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统筹区域发展,增进人民身心健康;加强基础研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注重关键技术攻关,提高重大疾病防治水平和卫生应急能力,实现跨越发展,提高医学科技竞争力。 通过战略前移、战略下移、模式转变、系统整合,实现四个转变:从单纯注重人口数量控制到全面重视人口数量、结构与质量,安全合理全面发展;从单纯注重城市医疗卫生发展到全面重视城乡社区医疗卫生协调发展;从单纯注重疾病诊治到重视生命全过程的健康监测和预防;从注重机体本身研究到重视环境、社会、心理与机体交互作用综合研究。 (一)以人为本,结合省情,依靠基础、突破重点,解决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重大卫生科技问题。根据我省卫生工作实际,以严重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大疾病和重要卫生问题为重点,以具有一定研究基础和实践经验的疾病为主,组织全省科技力量进行攻关,力求在部分优势领域有所突破,有效解决部分重大医疗卫生问题,为社会发展提供健康保障。 (二)注重积累,加强创新,跟踪前沿,力求突破,提高卫生科技的综合实力,确保可持续发展。通过“十一五”期间的努力,逐步建立比较完善的卫生科技发展的基础条件和支撑体系,注重卫生科技的原始积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完善自主创新的体系建设,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紧跟国内外相关卫生科技发展前沿,加强前瞻性和基础性研究,力求在个别领域有所突破,建立稳步增长的卫生科研投入机制,奠定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三)宏观指导,点面结合,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实现卫生科技全面和谐的进步与发展。紧密结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卫生工作实际,以建立适合的公共卫生和医疗保障体系为根本目标,增强宏观指导和协调能力,整和与发挥现有的优势资源,有效促进公共卫生与医疗的协调发展、城乡卫生工作的协调发展、基础科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协调发展、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的协调发展。
四、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 探索建立符合我省实际和卫生科学发展规律的卫生科技研究体系、创新体系、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和支撑体系。增强疾病防控的科学技术能力,有效解决卫生工作中的关键问题,促进人口与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高基础科研和自主创新能力,使我省卫生科技整体实力达到全国前进水平。在提高我省人口素质、重大疾病防治等方面提供有力的卫生科技支持。 具体目标:到2010年我省人口和人民健康水平得到明显改善;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2‰以下,人口死亡率控制在5‰以下,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下;婴儿死亡率下降到8‰以下,出生缺陷率有所下降,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15/10万以下;预期寿命不低于75岁。更加有效地控制重大疾病,在传染病大规模流行之前,能掌握病原体在环境中的活动情况;大多数传染病诊断达到实验室确诊水平;遏制艾滋病的上升趋势;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逐步过渡到以早期诊断和预防为主,上升趋势得到合理控制。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关键技术平台,提升医学科技水平,增强医学科技竞争力,力争增加国家重点学科(实验室)3-5个,全国著名专家(医学院士)2-3人,培养各类学科带头人500名,逐步建立学科、年龄结构合理的卫生科技人才队伍。“十一五”期间,围绕广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通过优化布局与结构,多层共建,加大投入,重点建设30个左右重点专科,50个左右特色专科,在全省形成布局合理、技术水平较高、各具优势(特色)的专科点群,扩大覆盖面,缩短服务半径,使人民群众能就近得到较先进的优势医疗卫生保健服务,同时发挥重点专科示范作用。 加强医学重点专科建设,形成技术精湛、学术优势明显、服务优良、设备完善,以诊治疑难病为重点,具有相当规模,管理现代化的标志性医学专科。具有较强的解决本学科疑难、复杂、危重病症能力;具有对本学科关键技术、方法消化吸收和创新能力;具有研究开发通用医学适宜技术能力,并能加以优化和推广应用;具有较强的开展国内外技术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的能力,成为全省的技术指导中心、科技核心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
五、战略重点
结合广东省实际情况和学术优势,确定以下重点领域。 (一)重点传染性疾病防治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预测和应急能力研究。针对我省传染病预防控制的现状和需求,结合我省传染病的流行和发展趋势,提出并逐步解决我省重点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预测、防治和应急处理的关键技术、关键环节和关键问题,提高我省传染病防治及应对新发传染病的应急能力。针对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结核病、SARS、禽流感等重点传染病,加强病原体致病机制、病原体分布及流行趋势、病原体筛查与诊断方法、传染病早期预警和监测体系、建立疾病流行的数学模型、关键性防治技术、疫苗和相关药物等研究,充分发挥卫生科技在疾病监测、预防和控制中的作用。 (二)重大慢性疾病的基础、防治与控制研究。重点研究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终末期肝肾疾病等危害我省人民健康重大疾病的发病原因、病理过程、早期诊断技术、治疗方法以及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等,寻找疾病的早期干预(环境、生物、药物、行为、心理等)方法和治疗的新技术、新方法,探索重大慢性疾病社区和规范的管理模式,实现针对这些疾病的积极预防、早期监测、早期预防和早期治疗,将疾病的控制战略前移。研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疾病控制技术,主要包括生物治疗、药物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个体化治疗、综合防治等技术、措施和规范。研究建立重大疾病预警、预防、诊断和治疗的远程控制系统。建立重大疾病资源库与重大疾病生物信息中心。 在基础研究方面,加强对病因学、发病机制、病理生理、早期预警和诊断以及治疗原理的探索,注重将基础研究成果向临床应用转化。 在临床研究方面,要注重发挥我省医学重点专科力量,有机整合我省医学资源,鼓励开展循证医学研究,进行以临床实际问题为导向,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和对照临床试验,以确定灵敏准确的诊断技术、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和方便价廉的防治手段。 (三)社区卫生服务及健康促进模式研究。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研究完备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和机制,构建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技术平台,建设健康与疾病的全程监控网络,研究建立灵敏、快速、可靠的生物污染监测、检测与预警系统,研究开发用于社区的诊断试剂、防治药物和防护技术与装备。在外来人口较多的地区,有针对性地开展外来人口疾病防治措施研究。 注重研究现代社会的高竞争、高压力和高速节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发展适合我省特点的心理保健体系。加强伤害和职业危害的防治研究,提高救治水平,整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预防各类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 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发展促进健康的运动项目和科学的健身方式。注重健康教育,推广和普及科学的健康观念,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无病无弱,身心健康,社会适应,环境和谐”的健康目标。 (四)农村适宜技术研究。技术落后制约了县(市)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卫生科技发展,大力推广先进适宜技术,对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提高农村卫生防病治病能力,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要加强对农村适宜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研究适合城乡基层医疗卫生保健使用的安全、有效、可靠、适宜的诊断、治疗技术和设备,同时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的科技辐射作用,向经济欠发达地区积极推广适宜技术,利用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提高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医疗卫生保障水平。 (五)老年性疾病防治的研究。老年常见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的研究:老年性痴呆的病因研究和早期客观诊断指标的探讨,老年人脑血管病性痴呆的预防;帕金森病的早期诊断体系的建立,提出该病的防治优化方案;老年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防治的研究,合理用药的时间、剂量及优化的联合治疗方案;前列腺增生症规范化治疗的研究,前列腺增生症药物治疗与手术治疗的适应症,对目前的药物治疗进行评价,探讨优化的联合用药或配伍方案,规范前列腺增生症的治疗。 (六)环境、职业危害和伤害防治技术研究。掌握我省主要环境污染物对人群健康危害的基本状况及其在疾病发生过程中的作用,研究有效的预防监测方法和技术。加强我省地方性重点污染引起的疾病预防控制措施研究。加强环境与健康突发事件应对体系的研究。 重点研究我省主要职业危害对人致病的机理和主要损害机制,探索职业性高危人群的筛选和保护措施,研究职业病防治规范,针对这些高危人群开展相应的预防干预措施及技术,保护劳动者的职业健康权益。 针对各类意外伤害,研究适宜技术,在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实施和推广,在减少伤害发生的同时加强治疗技术和康复技术的研究。 (七)出生缺陷防治研究。开展出生缺陷人群监测与综合干预模式及示范研究, 开展孕前和孕期暴露于主要环境危险因素与重大出生缺陷的病因关联研究,开展严重胎儿结构异常、染色体异常(如唐氏综合征等)、地方高发遗传病(如地中海贫血等)、严重内脏畸形(如先天性心脏病等)、代谢性疾病等出生缺陷的规范化防治措施及其卫生经济学评价,开展以医院为基础的重大出生缺陷防治综合技术干预效果的评价研究。 (八)注重现代科技在医疗卫生领域应用。现代科技发展迅猛,高新技术在医疗卫生领域应用,有力地促进医学科技发展。如影像学和功能相结合的早期发现技术、体液中蛋白和其他化学成分表达谱分析技术、微创及无创治疗技术、介入技术、器官移植技术、药物导向及控释技术、网络与数字仿真技术以及纳米技术等在疾病监测、早期发现、重大疾病确诊和加速疾病康复起到积极作用。我省在器官移植技术、微创技术等高新技术应用具较明显优势,应加强此类技术的临床应用和相关基础研究,形成技术优势,提高重大疾病防治水平。 鉴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将随时关注不断产生的新的关键技术。 六、保障措施
(一)组织和政策保障。加强组织协调。在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协调下,实现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医学院校(科研院所)与基层单位、实验研究与现场研究、日常业务与科学研究相结合,根据我省疾病控制任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组织重大传染病、重大疾病、老年疾病、社区保健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科技攻关,力争突破;按规划要求,制定年度实施计划;建立与健全规划实施科学的监督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定期评估规划执行情况,及时调整实施方案,保障规划目标如期实现。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建立卫生科技监督、评估、奖励、认证、准入、保密等规范和制度,保证卫生科技研究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经费保障。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多形式的医学科技经费筹集机制,保障规划实施。增加医学科研经费和医学重点专科建设经费的投入,健全拨款制度,建立合理的投资结构,提高使用效益。省卫生厅根据规划要求,建立年度科研课题基金、名医工程研究项目基金和医学专科建设基金等专项,以及经济欠发达地区科技扶持专项经费;各地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立医学科研专项,配套支持上级科研项目,组织开展当地医学科学研究;各单位须继续贯彻执行将年度业务总收入的1%作为科技专项经费,主要用于医学科研和医学专科建设。同时建立鼓励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海外侨胞捐赠的筹资机制,鼓励单位和个人通过各种途径筹资,扩大科研经费来源,理顺相关捐资的政策,拓宽医学科研筹资渠道。各地各单位加强科研经费使用监督管理,严格按科研经费管理要求,并建立与完善科研经费使用绩效评估制度,充分发挥有限科研经费的效能。 (三)条件保障。重点实验室、医学重点(特色)专科、临床基地是医学科技的自主创新的源泉,是卫生科技的重要支撑条件。根据我省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及技术优势,重点建设应急突发检测、检验技术实验室;基因与蛋白组学技术平台;干细胞与生物工程技术平台;重点医学专科,如器官移植、微创诊治技术等临床基地,提升我省医学自主创新能力。省卫生行政部门根据我省医学专科发展,按专科建设标准,择优扶持;各地根据当地实际,启动专科建设,全省形成布局合理,各具优势的专科群,将医学专科建设成为医疗卫生技术、医学科技和医学人才培养基地,充分发挥重点(特色)专科作用,推动医学科技发展。 (四)人才保障。加快我省高层次、复合型科技人才、全科医生、公共卫生人才及科研管理人才的培养,吸引国外优秀人才,改善科技人员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营造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良好工作氛围,鼓励人尽其才、人才辈出。根据我省医学人才发展规划要求,加大名医、医疗卫生技术骨干和农村医疗卫生技术人才培养力度,培养出一批在国内外享有声誉名医、名专家,同时注重全省卫生技术队伍人才整体素质提高,为我省医学科技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