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全在线
卫生部直属 | 浙江 | 河南 | 广东 | 北京 | 天津 | 河北 | 上海 | 江苏 | 山东 | 山西 | 湖南 | 安徽 | 江西 | 福建 | 湖北 | 广西
贵州 | 云南 | 四川 | 陕西 | 重庆 | 甘肃 | 宁夏 | 青海 | 新疆 | 新疆兵团 | 辽宁 | 吉林 | 海南 | 西藏 | 黑龙江 | 内蒙古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国卫生人才网 > 河南卫生人才网 > 安阳 > 正文:安阳人才网:转变卫生发展方式推动卫生健康发展
    

转变卫生发展方式推动卫生健康发展

来源:安阳卫生信息网 更新:2013-7-26 中国卫生人才网
安阳人才网:转变卫生发展方式推动卫生健康发展:转变卫生发展方式推动卫生健康发展  卫生工作与全市社会发展大局密切相关,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视角来剖析卫生事业的发展和改革,具有深远意义。安阳市卫生局党委在深入学习省委书记卢展工署名文章和何平系列政论文章与深刻领会张广智书记、张笑东市长转变发展方式讲话精神的基础上,提出了转变卫生发展方式的构想,这是当前乃至今后推进全市卫生事业科学发展的一项重要选择。现结合全市卫生工作,就转变卫生发展方式谈一些

转变卫生发展方式  推动卫生健康发展

  

卫生工作与全市社会发展大局密切相关,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视角来剖析卫生事业的发展和改革,具有深远意义。安阳市卫生局党委在深入学习省委书记卢展工署名文章和何平系列政论文章与深刻领会张广智书记、张笑东市长转变发展方式讲话精神的基础上,提出了转变卫生发展方式的构想,这是当前乃至今后推进全市卫生事业科学发展的一项重要选择。现结合全市卫生工作,就转变卫生发展方式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必须注重转变卫生发展方式。审视安阳卫生发展现状可以看到,虽然我市卫生事业有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卫生事业发展方式和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和社会资源等)配置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与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在发展方式上,政府的责任主体地位还未能充分体现和发挥;部门协作机制未健全完善,卫生行业内部改革与其它相关领域改革不配套;财政投入重高端、轻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重治疗、轻预防;基本医疗保障水平低、费用支付方式单一,资金投入滞后。在行业结构上,主要表现为城乡之间卫生服务不同步,区域之间卫生发展不平衡;预防和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中医与西医发展不协调;硬件建设不到位,软件建设不健全等。因此,要真正缓解乃至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注重转变发展方式,在转变方式中使卫生工作得到又好又快发展。

必须创新思路实现三大转变。转变卫生发展方式,核心是发展,动力是转变,根本是为民,关键是思路。因此,全市卫生系统必须创新工作思路,实现三大转变。

在卫生发展方式上,应实现由市场作用向政府责任主体主导的转变。卫生改革与发展必须确立政府的责任主体地位,在进行制度安排、属地化全行业监管、规划和筹资、资源配置和利用、监督管理和调控、直接提供或付费购买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等方面承担主要角色。在财政投入上要均衡于教育,在保证供方基本设施、设备、人员到位的前提下,对需方按经济发展水平实行补助,实行分担机制。同时注意发挥好市场机制的辅助性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扩充卫生资源,构建起政府责任主体与市场作用之间良性互动的新机制,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层次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在财政投入方式上,应实现由大中型医疗机构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主转变。“十二五”明确了“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战略导向,政府通过优化公共财政支出结构,在投入方向、总量和比例上优先把有限资源投入到效益高、公平性强、普遍性大的疾病预防控制、基本医疗服务、城乡基层卫生领域,达到用较少投入取得较高健康产出的社会效果。保证卫生投入增长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这将为改革成功奠定坚实的资金保障,也是财政投入方式转变的重点所在。

在医疗服务方式上,应实现由疾病诊治向健康促进的转变。目前,90%的医疗卫生资源集中于疾病的临床治疗,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难以落实。要实现医疗服务方式由医治疾病向健康促进转变;实现服务对象由个体患者向家庭转变;服务形式由坐堂行医向主动进社区、进家庭转变;服务内容由专科向全科转变,即由单纯行医治病向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综合服务转变;服务模式由阶段性向连续性转变;注重发挥中医药治未病独特优势,开展丰富适宜的全民健身活动,引导或强制个人和单位进行疾病早期预防。

必须依靠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科技创新和人才是转变卫生事业发展方式的“双核”动力。卫生事业具有科技型特点,决定了其发展更加需要依靠科技创新和人才的支撑。就全市卫生系统的科技创新而言,要主抓五项工作。首先是建体系,凝练优先发展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着力解决好影响卫生业务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和科技瓶颈问题。其次是建团队,通过实施科技人才工程,组建起科技创新团队,力争实现新突破。第三是抓科研。瞄准省内一流目标,制定3-5个卫生科技创新项目,鼓励市内专家独立承担,鼓励省市联合、院院组合、院校配合、中西结合等共同承担,争取打造出国内领先、全省一流的卫生科技创新成果,使科研成为促进发展的“发动机”和“助推器”。第四是抓应用,推进科研与业务应用的有效结合。第五是搭平台,通过搭建科技成果信息平台推广应用科技成果。

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基石和源动力。在转变发展方式中,全市卫生系统要实施卫生人才建设“212511”计划,即全市每年引进博士研究生20名,硕士研究生100名,本科生250名,培养5-10名卫生科技领军人才,选拔10名中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培育10个卫生创新科技团队。

必须结合市情立足七个坚持。转变卫生发展方式要正确处理好城乡之间、医疗与预防之间、中医与西医之间、基本医疗和非基本医疗之间、软件和硬件之间、医疗和科研之间、医患供需之间的关系,促进卫生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是坚持“农村为主”,优化城乡之间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级政府要在发展规划中体现突出农村、兼顾城市的原则,卫生投入重点向农村倾斜,在当前尤其是要加强以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重点的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城市卫生支援农村的长效机制,通过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卫生下乡和技术指导等方式,实现城市卫生资源向农村有序流动。实行乡镇卫生院人员、业务、经费等划归县级管理和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

  二是坚持“公卫为前”,调整预防与医疗之间的资源结构。要把预防工作摆在首位,完善重大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系统、医疗救治系统和应急指挥系统,在经费投入、人力配备上优先保证预防工作的正常运转。要调整医保费用支出结构,目前我国的城镇基本医保和新农合仅对参保人患病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体检等早期预防、诊断费用并未纳入补偿范围,这一方面制约了疾病早期预防、诊断的可及性,另一方面也造成了预防保健与疾病治疗相脱节,致使人们健康意识欠缺,不注重健康促进。建议将医疗保险由“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将体检等疾病早期预防、诊断纳入城镇基本医保和新农合范围。

三是坚持“基层为先”,优先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加大不同层次医疗卫生资源结构调整力度,形成“大而尖、中而强、小而近”的分层次发展格局,形成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适宜技术为重点,与大医院高、精、尖技术协调发展的局面,推动以基层卫生为基础的“正三角形”框架的形成。要明确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作为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载体的重要地位,把更多的财力、物力、人才、技术投向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这样,既有利于分流病人、缓解大医院的压力,又有利于降低成本、减轻居民的医疗费用负担。

四是坚持“中西并重”,保持和谐共进的卫生强医特色。要做到中西医和谐发展,首先政策上平等。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中医和西医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纳入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各级卫生机构建设的重要内容。其次学术上平行。科技成果、技术职称评定、医疗事故鉴定等,应实行同行评议。三是发展上均衡。中西医机构的基础设施、仪器装备等都应与其承担的任务相适应。四是扶持上加大。最终实现中西医学派上相互尊重,业务上相互学习,临床上相互合作,科研上共同协作,发展上互相兼容。

五是坚持“软硬齐驱”,营造功能完善的卫生服务环境。对于公立医疗机构,在合理配置资源的前提下,要逐步达成一种“硬件建设靠政府,软件建设在行业”的共识。硬件建设是医疗卫生技术水平的重要基础,主要责任主体应该是政府;软件建设是医疗卫生服务绩效的关键内容,责任主体是行业部门。要加强卫生队伍建设、班子建设、思想政治建设、业务技术培训,建立健全良好的内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科学的绩效考评体系,逐步建立有职有责的法人治理结构。始终坚持把追求社会效益,维护群众利益,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放在第一位,努力营造和谐的医患相处氛围。

六是坚持“转调并举”,促进全面卫生健康可持续发展。当前,要重点抓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五项重点工作,推动管理模式、服务模式、就医模式、发展模式转变。应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进行全面的利益调整、制度设计和配套改革,确立政府及其各职能部门、卫生服务供方、患者和社会等健康保障主体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共同营造有利于卫生事业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促进卫生事业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的实现。

七是坚持“公私同待”,实现多层次医疗服务的可及性。要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等社会力量参与医疗卫生事业,今后在制定和调整区域医疗卫生机构设置规划时,要给非公立医疗机构留有合理空间,允许社会资本以合资或合作形式举办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立医院改革,调整和新增医疗卫生资源时优先考虑由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简化并规范社会力量办医的审批程序,在技术准入、设备准入、人才环境、医疗服务等方面享有同等待遇,满足部分居民高层次、舒适型、保健型的医疗需要.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浙ICP备12017320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