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全在线
卫生部直属 | 浙江 | 河南 | 广东 | 北京 | 天津 | 河北 | 上海 | 江苏 | 山东 | 山西 | 湖南 | 安徽 | 江西 | 福建 | 湖北 | 广西
贵州 | 云南 | 四川 | 陕西 | 重庆 | 甘肃 | 宁夏 | 青海 | 新疆 | 新疆兵团 | 辽宁 | 吉林 | 海南 | 西藏 | 黑龙江 | 内蒙古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国卫生人才网 > 河南卫生人才网 > 安阳 > 正文:安阳人才卫生网:安阳市“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
    

安阳市“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

来源:安阳卫生信息网 更新:2013-7-26 中国卫生人才网
安阳人才卫生网:安阳市“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安阳市“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十二五”时期,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攻坚时期,也是卫生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我市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关系到未来五年内全市卫生事业发展方向和发展策略,对推动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建设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促进我市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落实市委、市政府的总体目标,结合我市卫生事业发展实际,制定安阳市“十二五”卫生事业

安阳市“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攻坚时期,也是卫生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我市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关系到未来五年内全市卫生事业发展方向和发展策略,对推动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建设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促进我市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落实市委、市政府的总体目标,结合我市卫生事业发展实际,制定安阳市“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卫生事业发展成效显著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卫生系统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各项卫生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居民健康指标明显改善。2009年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3岁,孕产妇死亡率从2005年的46.12/10万下降到21.12/1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2005年的12.47‰下降到8.91‰,婴儿死亡率从2005年的11.51‰下降到7.49‰,总体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卫生资源总量显著增加。“十一五”期间政府对各级公立卫生机构补助比“十五”末增长183.30 %。医疗卫生机构固定资产由2005年的10亿元增加到2010年18亿元。市直卫生系统拥有300万元以上设备100多台,拥有全省首家最先进的飞利浦128层CT。全市卫生机构总数达203个,床位19193张,个体诊所(室)1634个,农村村卫生室7108个;卫生人员20562人,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2.17人,注册护士1.64人,每千人口病床数3.56张。卫生机构总数、床位、卫生人员分别增长了11.3 %、52.64%和30.87%。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启动。2009年10月,市委、市政府出台《安阳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全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并取得明显进展。新农合制度实现全覆盖。参合率、人均筹资水平和医疗费用报销封顶线分别由2007年的92.54%、50元、1万元上升到2010年的98.83%、150元、6万元,广大农民受益面逐步扩大,受益水平逐年提高,全市累计惠及参合农民978179人次,广大农民病有所医的愿望初步实现。城乡卫生体系更加完善。全市争取和筹措建设资金14.7亿,用于1786个公共卫生建设项目、精神卫生体系建设项目、农村卫生体系建设项目和各级医疗机构建设项目。为标准化村卫生室免费配备了标准化治疗床、床头柜等设备2000套。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稳步实施。作为全省6个试点市之一,在全市92个乡镇卫生院和2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启动,基本药物中标价比国家指导价降低56.8%,比乡镇卫生院原销售价低24.8%,在降低费用、利民便民等方面成效明显。公共卫生服务扎实开展。积极实施9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6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达到15元,全市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分别比全省平均数高出29.67%和19.11%。五是逐步探索公立医院改革。医疗服务持续改进,推出了预约诊疗、优质护理服务、临床路径等举措,进一步优化服务流程,改善就医环境。

 ——疾控应急和妇幼保健成效突出。成立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加强对重大传染病综合防治,有效控制了禽流感、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等传染病疫情;加大了结核病、艾滋病防治投入力度,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覆盖率达到100%,全市重大传染病发病率明显下降。不断扩大免疫规划范围,由5苗防7病扩大到了12苗防15种病,儿童计划免疫795万人次,有效减轻了疫情对人民群众健康的危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能力不断增强,市、县、乡、村四级传染病疫情监测覆盖率和县级以上医疗卫生单位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率实现100%。妇幼保健水平不断提高,孕产妇保健管理率达87.7%,城市孕产妇住院分娩率为99.81%,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为97.84%。 制订完善各类应急预案,组建各级各类疾控制应急处置队伍和应急医疗救治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大幅提升,确保了手足口病、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疾病防控,确保了问题奶粉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有效处置,确保了奥运火炬传递等重大活动卫生保障,出色完成了抗震救灾等各类抢险救援任务。

——卫生监督执法得到加强。新成立市县(市区)两级卫生监督机构10家,卫生监督网络基本健全,确保了各项重大重要活动的卫生安全。公共场所、环境卫生、学校卫生监督执法工作稳步推进。不断强化职业卫生监督,职业病高发势头得到一定遏制。广泛开展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整治和打击非法行医活动,查处了一批案件,净化了餐饮服务市场和医疗服务市场,保障了群众身体健康。

——血液管理成绩突出。大力推进无偿献血,建立健全了采供血服务体系和监督管理体系,全市用血量由“十一五”末的9吨增加到16吨,全部来自于无偿献血,连续7次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市称号。

——医疗管理进一步加强。全市6家综合医院基础设施陆续开工,新建或改扩建门诊、住院、医技和科研等业务用房面积超过20万平方米,新增床位近3000张。市人民医院住院楼、市中医院红旗路院院区、市肿瘤医院新病房楼、市第六人民医院门诊病房楼、市第五人民医院整体搬迁项目等一批市重点建设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市直医疗卫生单位的综合实力、服务能力和科研水平迅速提升。随着医疗条件的改善,全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诊疗量明显增长。以医院管理年和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为载体,以“十大指标”监管为抓手,以降低药品比例为重点,以临床路径和单病种管理为切入点,在公立医院建立健全了目标管理制度、医疗质量月报制度、医院运行公示制度等核心医院管理与评价体系。由于医院管理得到加强,医疗费用得到控制,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从“十五”末的53.41%下降到41.31%。在乡镇卫生院就诊参合农民的正常分娩、剖宫产、腹股沟斜疝、阑尾炎等6种疾病实现免费,医疗费用处于全省较低水平。

——医学科技水平全面提升。“十一五”期间,承担国际合作项目3个,国内合作项目7个,国家重点项目6个。开展新技术新项目160项,取得卫生科技成果120项,获省级科技进步奖5项,市级科技进步奖35项;发表医学论文3053篇。已建成全国重点专科2个,省级重点专科7个;食管癌、眼科、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口腔科、肝病科、中医儿科、脉管炎、心脑血管病、烧伤、骨伤等专业学科具有较明显的特色,在全省乃至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中医药优势进一步发挥。各级中医医院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水平显著改善;围绕“依法执业、基础管理、中医特色和优质服务”四大框架进行了管理探索,特色优势正在提升,中医治疗率、中药使用比例等核心评价指标加快提速。县级以上中医医疗机构固定资产总值达到1.84亿元,较2005年增加了1倍,床位数达到1640张,较2005年增加50%。推动中医药服务进农村、进社区,6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和30%以上的村卫生室可提供中医药服务。

——卫生信息化建设取得进展。涵盖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全市卫生数据中心以及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决策系统、医疗服务信息系统、专业业务系统在内的数字卫生体系逐步完善,能够共享互通的信息平台、居民就诊一卡通,数字化医学影像存储和传输系统、临床检验信息系统、医生和护士工作站等信息技术“多档合一”的数字卫生体系正在有序推进。

——健康教育工作水平得到提升。卫生健康教育报纸刊登458期,电视台播放169期,更换健康教育专栏12万平方米,形成了适合我市实际的健康教育模式,市民防病和自我保健知识显著提高。 

二、十二五期间卫生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一五”期间,卫生工作对促进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市广大卫生工作者为保护和增进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市卫生事业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及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求还不相适应:城乡和区域之间卫生状况发展不平衡,资源配置不合理,资源浪费与不足并存;卫生人才队伍断档、紧缺;公共卫生、农村卫生、社区医疗卫生工作需要继续加强;卫生投入不足,医患矛盾突出,卫生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没有完全解决,医疗卫生改革亟待进一步深化。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步伐的加快,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职业危害、精神压力等日益严重,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疾病、恶性肿瘤等重大慢性疾病对居民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同时艾滋病、非典、甲型H1N1流感、禽流感、手足口病等新发传染病时有发生。这些问题影响了人民群众的健康利益,必须认真予以解决。

“十二五”时期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攻坚时期,是加快卫生事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时期。卫生事业发展处在新的历史起点,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全市卫生系统一定要牢牢把握这一战略机遇期,扭住发展不放松,狠抓改革破难题,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科学运作,求实求效,推动我市卫生事业实现新跨越、大发展。

三、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围绕市委、市政府战略部署,从安阳市情出发,以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目标,以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为出发点,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主线,以科技创新、扩大开放为动力,坚持公益性质,加大政府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进一步发挥医疗卫生事业对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保障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以保障人民健康为中心,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市城乡居民提供,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使卫生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坚持立足市情,建立广覆盖、保基本、强基层、可持续的体制机制。

——坚持公平与效率统一,注重强化政府责任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维护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调动广大医务人员积极性,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促进有序竞争。

——坚持统筹协调,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新增医疗卫生资源重点向农村和城市社区倾斜,增强卫生发展的整体性、均衡性和协调性。

——坚持中西医、中西药并重,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促进中西医结合,实现中西医、中医药协调发展。

四、主要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15年,初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完善医疗卫生服务和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努力实现城乡居民病有所医,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二)具体指标

1、居民健康水平指标

——人均期望寿命达到 74.5岁;

——婴儿死亡率控制在6.65‰以内;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8‰以内;
——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5.5/10万以内。

2、重大疾病防控指标

——以乡(镇)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到95%以上,力争全市麻疹发病率控制在1/100万以下,无本土麻疹病毒传播。

——继续保持我市艾滋病低流行状态。

——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DOTS)覆盖率继续保持100%,新涂阳肺结核病病人发现率和治愈率分别保持在70%、90%以上,涂阳肺结核患病率和结核病死亡率分别控制在65/10万和7/10万以下。

——全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降至6%以下,5岁以下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控制在0.5%以下。

3、慢性病、重性精神疾病控制指标

——重点慢性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70%;

——高血压和糖尿病管理率达到30%。

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卫生应急指标

——乡镇卫生院以上医疗卫生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率100%;

——重点传染病实验室诊断率60%以上。

5、职业病防控指标

从事职业病危害作业劳动者的职业健康监护率达到60%以上。

6、食品安全指标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点覆盖人群数占总人口数的80%-90%。

7、卫生资源总量指标

――新增卫技人员4250人,使卫生技术人员达到2.49万人,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2.73人,拥有执业护士2.07人,拥有专业公共卫生人员0.68人;

――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达到4.5张。

8、农村居民医疗保障指标

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5%以上,新农合政策范围内门诊、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70%以上。

9、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指标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覆盖率和配备率达到100%,国家基本药物应用率达到70%以上。

10、卫生投入指标

——政府卫生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30%以上,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不高于30%;

——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不低于40元。

五、重点工作与任务

(一)坚持预防为主,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1、继续实施国家扩大免疫规划。免费接种12种疫苗,预防15种疾病,降低疫苗可预防传染病的发病率。

2、城乡居民公平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不断增加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扩大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范围,2015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完成率达到90%以上。

3、进一步抓好艾滋病防治工作。持续完善“一个机制、三大体系”为主要内容的艾滋病防治策略,全面落实“四免一关怀”和“四有一不”政策,有效预防控制艾滋病的传播蔓延。

4、保持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全覆盖。规范结核病防治服务体系,拓宽结核病防治服务内容,普及结核病预防控制知识,强化结核病防治法治化管理。积极引进新诊断技术、新药物,有效控制结核病疫情传播和蔓延。

5、持续降低乙型肝炎感染率。坚持免疫预防为主、防治兼顾的综合措施,优先保护新生儿、重点保护在校学生,采取综合措施,控制乙肝的流行和传播。

6、全面加强地方病、慢性病防治。建立完善的地方病监测体系,到2015年,基本消除地方病危害。做好癌症早诊早治工作,加强慢性病高危人群发现和预防干预,开展高血压、糖尿病等基层综合防控。加强牙病防治,到2015年,12岁儿童恒牙患龋率降至25%以下,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常见致性眼病。

7、全面提高母婴健康水平。实施“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消除新生儿伤风”等妇幼卫生项目,到2015年,普及住院分娩,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98%以上;孕产妇保健覆盖率城市达到90%以上,农村达到60%以上;儿童保健覆盖率城市达到90%以上,农村达到60%以上。

8、普及城乡健康教育知识。进一步健全全市健康教育网络,做到机构、人员、房屋、业务和专业设备“五配套”,全面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质。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城市居民分别达到80%和65%以上,农村居民分别达到70%和55%以上。

(二)坚持政府主导,形成卫生多元投入机制

确立政府在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主导地位。强化各级政府卫生投入责任,形成职责明确、分级负担、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政府卫生投入机制。新增政府卫生投入重点用于支持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城市社区卫生和基本医疗保障,加大对公立医院改革、基本药物制度建设的经常性投入。确立基本公共卫生经常性财政保障机制,到2015年,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达到5%以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政补助收入比例达到70%;政府卫生投入增长与经常性财政支出增长的弹性系数达到1.2以上。

(三)着力制度创新,完善巩固新农合和基本药物制度

1、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提高新农合筹资水平,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农村居民基本医疗需求相适应,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相挂钩的动态筹资增长机制。实现门诊统筹全覆盖;积极推进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全面加强医疗服务监管,努力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不断提高住院报销补偿比例和门诊统筹补偿水平;全面推行儿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等重大疾病医疗保障工作,扩大病种范围,不断提高对重大疾病的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管理运行效率,控制新农合统筹基金累计结余率。

2、建立和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加快建立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在全市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并逐步向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推进,促进基本药物公平享有和优先合理使用。

(四)着力夯实基础,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1、加强疾病控制体系建设。对全市市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按标准进行装备改造,提高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检验、检测和服务能力。

2、加强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实施市、县卫生监督能力建设项目,建立健全覆盖城乡、职责明确、行为规范、执法有力、保障到位的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建立完善的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诊断等职业卫生服务网络,维护劳动者健康权益。

3、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以市级疾控中心实验室为重点构筑全市食品污染物和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体系,全面开展食品污染物和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

4、加强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建设。建立以安阳精神卫生医院为技术支撑,以县精神卫生专业机构为主体、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社区康复机构为依托的精神卫生防治服务网络。以县为单位,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网络覆盖率达95%,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率达到80%。

5、加强农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体系建设。全面实施县级应急救治指挥平台建设,建立区域内功能完善的院前急救网络,提高农村地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6、加强妇幼保健机构建设。对市、县妇幼保健机构业务用房进行建设改造,装备基本医疗设备。

7、加强采供血服务能力建设。加强市中心血站实验室质量控制体系建设,逐步扩大核酸检测技术在血站的应用。重点加强对县级储血库的建设,支持采供血机构能力建设。

8、加快卫生信息化建设步伐。建设全市综合卫生健康平台,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系统、公共卫生与传染病疫情报告系统、医疗救治系统、医疗保障系统、药品供应保障和综合监管等5大领域重点业务系统,电子病历、健康档案2大基础数据资源和一个卫生业务专用网络。2015年,县以上医疗机构电子病历覆盖率达到80%以上;以社区为单位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网络覆盖率达90%,免疫规划信息化覆盖率以乡镇为单位达100%,初步建成符合市情、运行高效的卫生信息化支撑体系。

(五)着力强化基层,加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力度

按照省政府和我市医改方案要求,全面完成县级医院、中心乡镇卫生院、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任务。实施县医院建设倍增计划,把县级医院建设成为与县域经济发展相协调,与当地居民就医需求相适应的现代化医疗服务中心。进一步完善全市各中心乡镇卫生院的基本设备、基础设施,提升服务能力,推进乡村组织一体化管理,提升农村卫生服务整体水平,为农村居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设,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六)坚持人才强卫,统筹各类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1、加强高层次卫生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每年提取或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高层次和紧缺急需卫生人才的引进。鼓励医疗卫生机构聘请省内外医学院校及医院的知名专家,担任客座教授或兼职专家。培养卫生科技领军人才,到2015年,要引进和培养5-10名在全国、全省有学术地位和影响的高层次卫生领军人才,造就一批医学大家、名家。选拔10名年龄在35岁左右,具有博士学位,熟练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常见病、多发病、疑难杂症的诊断治疗和疾病控制工作中成绩突出,有一定学术研究基础的中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每年选派10名左右学术技术骨干到发达国家医疗卫生机构进行中长期培训,利用5年时间,培养50名中青年卫生科技创新人才和学术技术骨干。注重培育卫生科技、临床医学应用创新团队,到2015年,要培育出10个创新科技团队。

2、实施全民健康卫生人才保障计划。为市直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和其他正处级卫生单位平均每年引进2名博士研究生,县级医疗机构每年引进2名硕士研究生,乡镇卫生院每年引进2名本科生。到2015年,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本科以上学历人员达到55%以上,县级达到35%以上;市级卫生监督机构本科以上学历达到40%以上,县级达到30%以上;市级妇幼保健机构本科以上学历人员达到50%以上,县级达到35%以上;县级医疗机构专业技术人员本科以上学历达到40%以上,乡镇卫生院本科以上学历达到6%以上、专科以上学历人员达到40%以上;医院护士总数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比例大于50%,实际开放床位与病房护士之比大于或等于1:0.4。乡村医生具有中专以上学历要达到60%;乡村医生具有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的比例达15%;卫生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普及率达95%;卫生管理人员岗位培训率不低于80%。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的医生、护士70%以上持有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合格证和社区护士岗位培训合格证;乡村医生全科医学知识培训率达70%、注册培训率达100%。

加大对农村在职卫生人员的培训力度。制定并实施农村卫生人员培训规划,短期培训与长期培训相结合,采取培训班、临床进修、学历教育、远程教育、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适宜技术推广等多种方式,对3900名乡镇卫生院在职卫生技术人员和10100 名乡村医生强化轮训一遍。通过订单定向方式,每年为各县(市)培养全日制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中西医结合专业本科毕业生各1名,毕业后应在基层卫生单位服务6年以上。

加强城市支援农村卫生人才工作。继续开展“城市医师支援农村”活动,严格执行城市卫生人员在晋升主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专业技术职务之前必须到农村服务一年的制度。

(七)坚持科教兴医,构建自主创新体系

实施未来五年全市医学重点专科“跃升计划”,到2015年要力争至少5个临床专科成为国家级重点专科、12个专科成为省级重点专科。按照“筛选学科、公开竞标、分类建设、定期评估、优胜劣汰、动态管理”的办法,每五年一期确定若干重点专科和重点实验室予以重点支持、重点建设。重点专科和重点实验室实行首席专家制度,首席专家面向全国招聘,实行岗位特聘制度。定期组织重点专科团队到国外培训,参加国家重点学科培训,到国内先进医疗单位进修学习,以短、平、快的方式,引进先进技术项目,加速各重点专科建设和发展。

(八)着力提升水平,建设区域医疗服务中心

1、打造安阳市医疗服务中心。认真落实我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坚持“三高”(高标准、高起点、高效率)标准,全力推进东区医疗服务中心项目,完成市人民医院搬迁、市公共卫生服务中心等建设项目,努力将东区医疗服务中心打造成为服务全市人民,辐射周边,惠及豫北群众的医学服务中心。

2、加快重大项项目建设工作。完成市人民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安阳县第一人民医院、林州市人民医院、汤阴县人民医院、安阳县医疗中心等单位的整体搬迁建设,加快市中医院综合病房楼、市精神卫生医院、市中心血站卫生监督中心临床医学实验室综合楼、市妇幼保健院儿科病房楼、各县(市区)卫生监督所、各县急救指挥中心、滑县人民医院二期病房楼等一批重大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度,尽早完工,尽早使用。

3、鼓励发展民营医疗机构。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举办医疗机构,促进有序竞争,加强监管,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满足群众多样化医疗卫生需求。

(九)坚持中西医并重,加快中医药发展步伐

制定《安阳市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围绕特色突出、功能齐全、管理规范的要求,建好各级公立中医院。巩固市中医院在全省市级中医院中的领先地位,市中医争创全省中医名院,力争全市县级中医院全部达到二级甲等水平。实施中医药人才培养计划,积极开展师承教育,培养继承型高级人才28名,其中国家级2名、省级6名、市级20名;培养基层中医骨干人才280名,其中县级中医院50名、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30名。加强中医专科建设,建成具有示范意义的国家级重点专科1个、省级重点专科5个、市级重点专科10个。建立3个安阳市名中医研究室、工作室,系统总结名中医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

五、主要保障措施

(一)更新发展观念。倡导大卫生观念,跳出卫生看卫生,立足全局抓卫生,服务社会兴卫生,建立协作沟通机制,推动全社会参与卫生和健康工作。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主动适应疾病谱的变化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从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促进”为中心转变,带动卫生服务体系、管理体制、保障制度、运行机制、投入结构等的创新。促进医疗服务体系与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紧密结合,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纽带,将疾病的治疗康复与预防控制有机衔接,为居民提供完整、不间断、无缝隙的终身服务。促进医疗保障体系与医疗服务体系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紧密结合,及时调整和完善医疗保险政策,降低医疗成本,改善患者预后,实现由“疾病保险”向“健康保险”转变。

(二)完善投入机制。明确政府、社会与个人的卫生投入责任,确立政府在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主导地位,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元卫生投入机制。

强化各级政府经费保障责任,落实和完善政府补助政策,支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发展,保证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顺利实施。2012—2015年医改投入不低于前三年,并能有所提高。优化卫生投入方向和支出结构,重点向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城市社区卫生和基本医疗保障等领域倾斜。

保障公共卫生机构和重大传染病防治经费投入。建立农村公共卫生经费保障机制,对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给予定额补助和定项补助。村级卫生机构承担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按财政有关规定补助。建立稳定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筹资机制,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区级政府要为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必要的业务用房和医疗卫生设备设施,并对业务培训给予补助。

加大政府对公立医院投入,主要用于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扶持重点学科发展、离退休人员费用、政策性亏损补贴、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任务补助等方面。落实公立医院的政府补助政策,对县级以上政府办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以定项补助为主,对中医医院、传染病医院、精神病医院、妇幼保健院等在投入政策上予以倾斜。各级财政要设立无主病人医疗救助基金,用于其医疗救助。

建立和完善医疗卫生人才引进与培养的经费保障和扶持机制,合理安排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培训和人员招聘所需经费。

各级财政对国家规定的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应给予保障,不低于国家最低标准。卫生投入增长幅度要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使政府卫生投入占经常性财政支出的比重逐步提高。

(三)推进法治卫生。认真贯彻落实卫生法律法规,加大普法工作力度,深入组织学法活动,增强广大干部职工的法制观念,营造有效保护群众健康权益和促进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法制环境。建立健全依法决策、依法办医、依法监管、依法服务的工作机制,切实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规范行政许可和执法行为,做到分解职权、明确责任、严格程序。进一步优化服务流程,简化审批程序,完善公开承诺、岗位责任、首问负责制等制度,提高办事效率。建立督导督查机制,实行目标考核,确保政令畅通、运转高效。深入开展“平安医院”创建活动,完善医患纠纷预防和处置机制,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积极推行权力公开运行监控机制建设和院务公开工作,确保权力运行安全、高效。

(四)重视文化建设。大力弘扬、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医药文化,利用重要节日和重大活动,广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医德医风教育,着力培树以“救死扶伤、诚信行医、大医精诚、爱岗敬业”为主要内容的核心价值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结合实际提炼本单位文化建设的精神理念,增强广大干部职工的认同感、责任感、使命感和自豪感,打造具有卫生行业特色的文化品牌。注重总结经验,发掘典型,树立和宣传一批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保障人民群众健康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模范人物,大张旗鼓地进行表彰奖励。继续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丰富干部职工业务文化生活,陶冶思想情操,增进团结友爱。 

(五)强化组织领导。各级政府坚持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认真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将卫生事业发展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强化措施,确保卫生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此规划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各县(市区)根据本规划的原则,结合具体情况编制当地的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并组织实施。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认真组织开展中期评价,及时发现问题,根据具体情况适时调整规划,确保取得成效。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浙ICP备12017320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