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中西医并重”方针
确保卫生事业均衡发展
市卫生局局长马守玉在2013年全市卫生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中西医并重”方针,确保卫生事业均衡发展。
“中西医并重”是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始终强调的一条卫生工作方针,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明确提出了“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如何把握“并重”,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各级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在谋划卫生事业时要统筹考虑中西医两个服务体系的同步提升,不能将中医置于西医的辅从地位。在实践中如何体现“并重”,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保持中医医疗服务体系的独立性和功能的完整性,不能以资源整合、结构调整为名,将中医医院降格为同级综合医院的附属机构。特别是要注重发挥县级中医医院城乡纽带作用和县域内的龙头作用,已设立中医医院的区(市)要办好现有的综合性中医医院。尚未设置中医医院的区(市)要加强综合医院中医科中药房建设。对政府设置的中医医疗机构实施撤销或者合并之前,应有详细的可行性论证和完善的长期发展规划,并征得上一级主管部门意见,绝不允许以削弱中医医疗机构服务功能为代价,随意撤并中医医疗机构业务科室。抓住了这两点,就把握准了中医药事业改革发展的基本方向,否则就会违背中央精神,失去基本的政治判断,就会在偏离方向的航道上愈行愈远,付出巨大代价。关于2013年全市的中医工作,要在抓好“四个一”的前提下,统筹推进各项工作。
一是坚持一个战略即“名医、名科、名院”战略。注重中医药人才培养,优化人才结构,继续开展第二轮“读典讲典用典”活动,邀请中医界顶尖专家来我市授课;依托枣庄市中医医院、滕州市中医医院两个基地,做好“西学中”培训工作;遴选有独到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的中医师承指导老师,开展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项目,努力培养一批热爱中医药事业、中医药技术精湛、医德高尚的中医实用型人才。加大重点中医药专科建设力度,对市级重点中医专科实行年度考核、动态管理,积极推荐、申报国家级、省级重点中医专科, 做好“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和“治疗感冒首选中医药”试点工作。抓住各中医医院陆续搬迁新院的契机,从人员管理、科室建设、重点专科等方面加强医院内涵建设,积极开展中医医院等级评审工作,以评促改,以评促建,市中医医院要于9月底前完成等级评审工作,所有区(市)中医医院年内均达到二级甲等或以上水平,到2014年6月全部通过等级评审。
二是推进“一项工程”,即全面实施“十二五”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启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标准化建设计划”,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主体、中医医院为龙头、社会资本举办的中医医疗机构为补充的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基本建立,中医药服务设施设备基本齐全,人员配备较为合理,素质进一步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使城乡居民看中医更方便、更有效、更便宜,通过中医预防保健不生病、少生病、延缓生病。到2013年底,8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5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提供中医药服务,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是指配备中医类别医师,配置中医诊疗设备,运用中药饮片等6种以上中医药技术方法,开展常见病多发病基本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在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是指配备中医类别医师或能够按照规定提供中医药服务的临床类别医师、乡村医生,配置中医诊疗设备,运用中药饮片或中医非药物疗法,开展常见病多发病基本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量(按门诊量计算)达到总服务量的8%以上;到2015年底9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8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65%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每区(市)都有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
三是捧回“一块牌子”即成功创建北京中医药大学第四附属医院。今年7月1日前,要全面完成市中医医院新城迁建项目,如期通过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复审,在此基础上全面做好迎接创建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评审的准备工作,确保在评审中一次成功,将市中医医院打造成为“中医特色突出、综合服务功能强大、专科优势明显的现代化综合性中医医院”和京沪之间融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六位一体的品牌中医院,使中国中医药最高学府--北京中医药大学宝贵的管理、学术成果惠及鲁南人民。
四是办好“一个展馆”,即台儿庄运河古城中医博物馆。位于5A级景区台儿庄运河古城内黄金地段的中医博物馆占地800平方米,投资200多万元,是目前省内唯一一家融珍品实物博览、中医文化展示、特色服务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中医药文化博物馆。我们要以台儿庄运河古城中医博物馆为载体,大力普及中医药文化,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活动,努力建设一批中医药宣传教育基地,使之成为展示和传播中医药文化、培养中医药人才、普及中医药知识的阵地,形成人民群众信中医药、爱中医药、用中医药的浓厚氛围。同时要深化对中医药文化内涵的研究,对中医药文化的核心理念、价值观念等进行深入挖掘、整理和研究,探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医特点、行业特征、体现时代精神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和人文环境,提高各级各类中医药人员的文化素养和职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