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2015年3月27日)
●以论文为导向的医生评价制度,既背离了医学宗旨,也损害了患者利益。医生写论文没有错,但不该被论文“绑架”
最近,一位政协委员说,看到一篇来自某县医院的医学论文,作者总结了200多个间质性病变的病例。这样的疑难病例,在大医院一年也见不到几十例,怎么可能集中到一个县医院?显然是造假。
医学界论文造假之风泛滥,源于不合理的医生评价制度。在全球四大科学论文检索系统中,SCI最权威。因此,很多医院出现了“SCI崇拜”,盲目追求SCI论文数量,并将发表SCI论文作为评价医生的主要依据。实际上,正如GDP不能全面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SCI也不能全面反映一家医院的医学实力。对于临床型医生来说,SCI论文只能证明其科研能力,无法证明其临床水平。而患者最看重的恰恰是临床水平。一位医生好不好,不在于写了多少论文,而在于看好了多少病。
日前,丁香园网站在近2000名三甲医院医生中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近八成医生发表论文就是为了评职称,而不是出于兴趣。超过1/3的医生认为发表论文对提高医术不重要。这一现象反映了我国畸形的医生评价体系。在多数医院,发表SCI论文是晋升高级职称的必要条件。论文与职称挂钩,职称与薪酬挂钩。一名医生医术再高,如果没有高级职称,不仅无法获得合理的薪酬,而且无法获得公正的社会评价。
在现行的医生评价体系下,论文多少、职称高低和临床水平并不相称。会看病的医生不会写论文,会写论文的医生不会看病,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现象。很多医生临床水平有口皆碑,由于没有精力搞科研,无法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直到退休也评不上高级职称。难怪很多网友说,看病之前,先查查这个大夫有没有发过SCI论文,如果论文很多的话,赶紧把号退了,这个医生看病肯定不咋地。这种说法虽然偏颇,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患者对“论文医生”的轻视。以论文为导向的医生评价制度,既背离了医学宗旨,也损害了患者利益。
“没有论文不能评职称”的做法,不仅浪费了医生的时间,还炮制了大量的学术垃圾。有的医生反映,为了晋升职称,多数人都是花钱请“枪手”编造数字,或者到处抄袭论文。甚至有医生说,自从评上副高职称后,再也不看国内的学术期刊了,因为很多都是假的。可见,现行职称评定制度催生了论文买卖,助长了学术腐败,使严肃的学术研究沦为商业交易。医生被论文“绑架”,实属制度问题。
其实,临床医生写论文、搞科研并没有错,错就错在医院将论文与职称、薪酬等挂钩,实行论文“一票否决”。虽然科研与临床相辅相成,但对于大多数基层医生来说,临床与科研很难兼顾。在国外,医生分为临床型和科研型。一般来说,非教学医院的医生并不需要写论文、做科研。即便是教学医院,如果临床医生不承担教学任务,也不必写论文。很多临床医生写论文,主要是出于个人兴趣和探索精神,希望总结临床经验解决实际问题,并非出于功利目的。而我国医生却被逼成“万能型”,无论什么类型的医生,一律都要写论文,这显然不符合医学人才培养规律。
医生的天职是治病救人,会看病是患者对医生的基本要求。改革不合理的职称评定制度,把医生从“论文枷锁”中解放出来,这是医生的心声,也是患者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