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全在线
卫生部直属 | 浙江 | 河南 | 广东 | 北京 | 天津 | 河北 | 上海 | 江苏 | 山东 | 山西 | 湖南 | 安徽 | 江西 | 福建 | 湖北 | 广西
贵州 | 云南 | 四川 | 陕西 | 重庆 | 甘肃 | 宁夏 | 青海 | 新疆 | 新疆兵团 | 辽宁 | 吉林 | 海南 | 西藏 | 黑龙江 | 内蒙古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国卫生人才网 > 上海卫生人才网 > 正文:上海医考中心:有关上海市卫生系列计生委推荐项目评审2016年国家科学技术奖的公示
    

有关上海市卫生系列计生委推荐项目评审2016年国家科学技术奖的公示

来源:上海卫生人才网 更新:2015/12/21 中国卫生人才网
上海医考中心:有关上海市卫生计生委推荐项目申报2016年国家科学技术奖的公示: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征集2016年国家科学技术奖推荐项目的通知》(国卫办科教函〔2015〕1075号),我委通知相关单位积极申报,现拟推荐复旦大学钱忠明等完成的项目“脑铁代谢紊乱在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生发展中作用的机理研究”、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李琦等完成的项目“大肠癌病证结合理论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申报2016年国家科学技术奖,现予以公

  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征集2016年国家科学技术奖推荐项目的通知》(国卫办科教函〔2015〕1075号),我委通知相关单位积极申报,现拟推荐复旦大学钱忠明等完成的项目“脑铁代谢紊乱在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生发展中作用的机理研究”、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李琦等完成的项目“大肠癌病证结合理论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申报2016年国家科学技术奖,现予以公示。公示结束后,若无异议,将提交国家卫生计生委审定。

  公示期从2015年12月17日起至2015年12月23日。公示期间如有异议,可以以电话、电子邮件、信函等形式反映。

  联 系 人:倪元峰

  联系电话:23117976

  电子邮件:yfni@163。com

  地 址:世博村路300号4号楼612室

  邮政编码:2000125

 

  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2015年12月17日

 

附件:

2016年国家科技奖推荐公示内容

  一、自然科学奖

  项目名称:脑铁代谢紊乱在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生发展中作用的机理研究

  项目简介:神经退行性疾病,包括早老性痴呆症(AD)和帕金森氏症(PD)的病因仍不明了。虽大量研究证实这类病人脑铁异常增高,但不清楚增高的脑铁是疾病的始因还是后果也不知道脑铁异常增高的原因。明确这二个相关的重要问题对这类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生理学研究成果和累积的信息,本课题组在国际上首次系统提出:(1)脑铁代谢紊乱引起的脑铁异常增高是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一个起因而非后果;(2)先天遗传或后天因素造成的脑铁代谢蛋白表达异常是脑铁代谢紊乱的主因;和(3)铁引起的氧化应激是神经退行性疾病发展的共同机制等一系列原创假说。这些假说得到了本课题组大量分子细胞水平和整体动物的研究以及其他实验室临床研究的证实。圆满回答了上述二个最重要的病理生理学问题,获得了医学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

  根据以上‘异常增高的脑铁是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一个起因’的研究进展,本课题组开展了‘降低脑铁来预防和治疗铁相关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药理学研究。回答和解决了二个主要的药理学问题: (1)如何降低脑铁?(2)外源性铁调素如何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内?首次证明(1)铁调素能通过抑制脑内铁转运蛋白表达,进而有效降低铁过负荷大鼠模型和PD大鼠模型的黑质等脑区铁水平;(2)OX-26可有效运送外源性铁调素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内;(3)铁调素是控制脑铁吸收及调节脑内铁稳态的关键物质。这些实质进展为‘防治神经退行性疾病新药研发的新突破’ 提供了坚实基础。

  以上工作得到国内外同行广泛认可。本课题组被国际同行认为在铁代谢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是国际上该领域的“关键实验室”之一。本人曾应邀为Pharmacol Rev (影响因子: 22.345)等SCI杂志撰写综述,观点或研究论文,以及为Lancet等杂志评阅论文。已获药物相关专利13项授权,主编专著2本。在包括Lancet Neurol (IF: 23.917),Pharmacol Rev (IF: 22.345)、Neuron (IF: 15.982) 等杂志发表多篇SCI论文,被Cell和Nature等知名期刊广泛引用。其中20篇主要论文总影响因子194以上,总他引达1732次。8篇代表性论文总影响因子103以上,总他引达1167次。

  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

 

序号

论文专著

名称/刊名

/作者

影响因子

年卷

页码

(xx

Xx

xx

页)

发表时间年月日

通讯作者

第一作者

国内作者

SCI

他引次数

他引总次数

知识产权是否归国内所有

1

Therapeutic deep brain stimulation in Parkinsonian rats directly influences motor cortex./ NEURON / Li Q, Ke Y, Chan DC, Qian ZM, Yung KK, Ko H, Arbuthnott GW, Yung WH.

15.982

(2012)

2012

76(5): 1030-

1041

DEC 6

 

所有作者

48

66

2

Role of hepcidin in murine brain iron metabolism /CELL MOLE LIFE SCI /Wang SM, Fu LJ, Duan XL, Crooks DR, Yu P, Qian ZM, Di XJ, Li J, Rouault TA, Chang YZ.

7.047

(2010)

2010

67(1): 123-

133

JAN

 

所有作者

38

58

3

Amyloid beta-peptide 31-35-induced neuronal apoptosis is mediated by caspase-dependent pathways via cAMP-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A activation./ AGING CELL / Zhao L, Qian ZM, Zhang C, Wing HY, Du F, Ya K.

 

7.148

(2010)

2008

7(1):

47-

57,

FEB

 

所有作者

20

27

4

Age-dependent and iron-independent expression of two mRNA isoforms of divalent metal transporter 1 in rat brain./ NEUROBIOLOGY OF AGING / Ke Y, Chang YZ, Duan XL, Du JR, Zhu L, Wang K, Yang XD, Ho KP, Qian ZM.

 

6.634

(2010)

2005

26 (5): 739-

748,

MAY

 

所有作者

50

73

5

Iron misregulation in the brain: a primary cause of neurodegenerative disorders./ LANCET NEUROLOGY/ Ke Y, Qian ZM.

23.917

(2012)

2003

2(4): 246-

253, 

APR

 

所有作者

193

251

6

Targeted drug delivery via the transferrin receptor-mediated endocytosis pathway PHARMACOL REV / Qian ZM, Li HY, Sun HZ, Ho KP.

22.345

(2012)

2002,54(4): 561-

587

DEC

 

所有作者

494

680

7

Li HY, Qian ZM. Transferrin/transferrin receptor-mediated drug delivery. MEDICINAL RESEARCH REVIEWS

 

10.700

(2011)

 

2002

22(3): 225-

250

MAY

 

所有作者

209

284

8

Brain iron transport and neurodegeneration. /TRENDS IN MOLECULAR MEDICINE /Qian ZM, Shen X. 

 

10.110

(2011)

 

2001

7(3): 103-

108

MAR

 

所有作者

115

175

合计

1167

1614

 

 

  主要完成人情况:

  1、姓名:钱忠明 排名1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复旦大学药学院 完成单位:香港理工大学复旦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对本项目《重要科学发现》第1、2和3 项做出创造性贡献。是第1、2、3、4、5、6、7和8篇代表论文,以及主要论文专著1-20的作者。本项目占本人工作量80%。

  2、姓名:柯亚性别:女 排名2 行政职务:教授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香港中文大学 完成单位:香港中文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对本项目《重要科学发现》第1、2和3 项做出创造性贡献。是第1和3-5 篇代表论文,以及主要论文专著3、6、9、10、1215-17和19的作者。本项目占本人工作量80%。

  3、姓名:常彦忠 排名3 行政职务:副主任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完成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对本项目《重要科学发现》第2和3项做出创造性贡献。是第2和4篇代表论文,以及主要论文专著9、14和16的作者。本项目占本人工作量80%。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本申请主要完成人为:复旦大学钱忠明(Qian Zhong Ming)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柯亚(Ke Ya)教授和河北师范大学常彦忠(Chang Yan Zhong)教授。

  钱忠明教授是柯亚教授(1999-2003)和常彦忠教授(1999-2003)的博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以来,我们的实验室在脑铁代谢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方面一直具有紧密合作关系。

  钱忠明教授、常彦忠教授和柯亚教授共同参与完成了项目1和2(1. 铁调素对脑微血管内皮细胞铁代谢的调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570957;2. 铁调素对神经细胞Fpn1调控分子机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871260)。钱忠明和柯亚教授全程(1998年1月-2010年1月)共同参与完成了项目3-8:[3. 小脑神经元铁摄取机制/香港RGC基金/B-Q164;4. DMT1在脑内分布和表达调控/香港CERG基金/G-T616;5. 铁调素对神经元铁摄取和释放的调控/香港CERG基金/G-U145;6. 星型胶质细胞铁摄取机制/香港CERG基金/G-V417;7. DMT1介导神经元铁摄取机制/香港CERG基金/G-YX14;8. DMT1是一个低氧诱导基因?/香港RGC基金/B-Q16K]的研究.常彦忠教授从2000年08 月开始参与全部以上项目的研究。

  二、科技进步奖

  项目名称:大肠癌病证结合理论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

  项目简介:针对大肠癌术后转移率高的医学难题,自1998年以来项目组从病机--证侯--治法--方药入手,以证侯、病机动态演变规律及现代生物学基础为突破口,采用病证结合、临床与基础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了中医药防治大肠癌转移的研究,形成了以下6项科技创新:

  1.提出并论证大肠癌“病机—证侯—治法”新模式。发现脾虚湿热是大肠癌的关键病机,湿热是大肠癌化疗耐药的病理基础,脾虚是大肠癌转移主要因素。该研究首次揭示大肠癌病机、证侯动态演变的规律,促进大肠癌转移的中医理论创新,改变了以往对肿瘤静态的辨证模式。

  2.基于大肠癌”脾虚湿热”病机理论,提出健脾解毒法是中医药治疗大肠癌的基本治法。多中心的临床研究证实健脾解毒法能有效抑制大肠癌术后转移,延长了晚期大肠癌无进展生存期和中位生存期,提高了临床疗效。研发的抗大肠癌中药健脾解毒颗粒作为六类新药开发技术转让1项。

  3.揭示脾虚湿热证的生物学基础。发现和鉴定了与糖酵解、脂肪酸代谢、三羧酸循环密切相关的15个代谢标志物,与大肠癌的预后、脾虚证密切相关;首次揭示了产丁酸细菌造成肠道菌群失衡、是大肠癌的促进因素,也是大肠癌湿热证本质特征之一,为大肠癌的诊断和预后提供了有价值生物学标志物,初步揭示脾虚湿热证的生物学基础。

  4.在国际上首次报道COX-2激活的信号通路在大肠癌化疗耐药、转移中的调节作用,发现COX-2/JNK/P-gp信号转导调节大肠癌多药耐药机制,COX-2激活Wnt/β-catenin、VEGF/MEK/ERK等信号网络促进大肠癌转移的机制,发现3个非编码RNA在大肠癌转移中的不同作用,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提供了新靶点。

  5.揭示健脾解毒方及有效成分防治大肠癌的机制,发现以COX-2为靶点的信号通路抑制大肠癌多药耐药和转移,形成了以COX-2为关键靶点的脾虚湿热证生物调节网络。

  6.建立了中医特色的肿瘤模式生物学研究平台。成功建立中医特色病证结合的脾虚证、湿热证大肠癌动物模型,以及以COX-2、非编码RNA为靶点的体内外药物筛选模型。

  本项目共发表论文192篇,SCI收录66篇,总影响因子231.5分,论文被引用1570次。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6项,其中已授权5项。应邀在国内外学术报告68次。主编《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中西医防治大肠癌》等学术专著3部。培养博士后、硕博士研究生62名。

  培养了新一代中医药学科带头人,第一完成人获得中国中西医结合突出贡献奖,全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上海市中医药领军人才、上海市银蛇奖获等。获得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上海市中西医结合一流学科、上海市中医临床重点实验室。

  推动了国际国内合作和交流,建立了中美国际合作肿瘤细胞生物学与信号转导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肿瘤分子生物学三级实验室,上海市中医临床重点实验室。举办国家继续教育学习班15次,研究成果在国内9个省市50多个单位临床推广应用;建立的研究技术在复旦大学、悉尼大学、美国斯隆癌症中心、美国圣约翰大学、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等科研院所应用。

  推广应用情况:

  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会议交流,在国际高级别、高影响因子的专业期刊发表,研究成果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实现了成果的原始性创新。

  (1)承担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临床(肿瘤学)、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市中医临床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医学重点专科、上海市中医药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2)主办全国性中医药防治大肠癌学术研讨会2次,承办上海市中医肿瘤学术年会4次,每年定期举办中西医结合防治大肠癌的学习班5次,招收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中医、中西医结合肿瘤专业人员,培养临床医师2600多人,每年接收进修人员20余人。

  (3)主编的学术专著3部,包括《中医特色诊疗技术》、《肝癌的中药靶向治疗》、《中医药防治大肠癌复发转移》,其中《中医药防治大肠癌复发转移》获上海市出版基金资助。

  (4)研发的抗大肠癌中药健脾解毒颗粒作为六类新药开发技术转让1项。 建立大肠癌防治的中药筛选技术,建立了病证结合中医特色大肠癌模式生物学研究平台,共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6项,其中获得授权5项。

  (5)培养了新一代学科带头人。第一完成人成为全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上海市中医药领军人才、中华中医药科技之星、上海市银蛇奖获得者。培养1名博士后,61名硕士及博士研究生,获得上海市优秀毕业生3人,上海市优博培养对象2名。

  (6)建立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肿瘤分子生物学”三级实验室,国际合作(中美)肿瘤细胞生物学与信号转导实验室,上海市中医临床重点实验室(肿瘤方向)。

  (7)“健脾解毒法”防治大肠癌纳入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的中医肿瘤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药诊疗大肠癌临床与实验规范化方案已经在全国多家医院及研究院所推广应用,形成了国内外科研协作网络。

  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知识产权类别

知识产权具体名称

国家

(地区)

授权号

授权日期

证书

编号

权利人

发明人

发明专利有效状态

国家发明专利

一种肿瘤介入栓塞剂去甲斑蝥素-海藻酸钙/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控释微球

中国

ZL200610149139.8

2011.4.27

767745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

李琦,范忠泽,刘晓华,等

有效

国家发明专利

丹参酮IIA聚乳酸纳米粒及其制备方法

中国

ZL200710041027.5

2012.3.21

922609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

李琦,冯年平,范忠泽,等

有效

国家发明专利

一种含COX-2基因启动子和报告基因重组质粒的构建方法及其在抗肿瘤药物筛选中的应用

中国

ZL200810040524.8

2013.3.27

1164609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

李琦,范忠泽,周利红,等

有效

国家发明专利

一种治疗肠癌和抑制肠癌血管拟态形成的药物及其应用

中国

ZL201210334624.8

2014.1.8

1332285

上海市中医医院

侯风刚

有效

国家发明专利

一种抑制肠癌血管拟态和微血管形成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中国

ZL201210334755.6

2014.2.19

1347957

上海市中医医院

侯风刚

有效

 

  主要完成人情况:

  姓名:李琦 排名1 行政职务:肿瘤科主任 技术职称:教授、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完成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主要创新点1-5的主要贡献者,根据大肠癌中医“脾虚湿热”的主要病机,提出并论证大肠癌病机-证候-治法新模式。完成“健脾解毒法”防治大肠癌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发现以COX-2为靶点的信号转导通路逆转大肠癌多药耐药和抑制大肠癌侵袭转移的作用机制,建立以COX-2、β-catenin、VEGF等相关因子为靶点建立中医特色的模式生物学研究平台。证实健脾解毒中药复方、中药经典方左金丸和中药活性组份去甲斑蝥素丹参酮IIA的抗大肠癌多药耐药和血管新生的信号转导机制。揭示了健脾解毒法防治大肠癌的疗效机制和理论基础。建立了大肠癌中医特色的模式生物学研究平台。

  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

  单位名称: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排名:1 单位性质:事业单位

  1、主持本项目设计、组织、实施、质控;

  2、提供项目的研究条件、研究平台及经费支持;

  3、完成专利申请、成果奖励、论文发表、人才培养等;

  4、完成健脾解毒中药防治大肠癌的项目设计、临床研究、病例收集及指标检测;

  5、完成基于“病证结合”防治理论和以“健脾解毒”法治疗大肠癌的机制研究;

  6、完成中医特色的肿瘤模式生物学研究平台的建设,建立大肠癌湿热证、脾虚证、肾虚证等病证结合的小鼠模型,和湿热证大肠癌转移模型、报告基因的细胞药物筛选模型等,建立能够主动识别侵袭转移基因的中药纳米基因递送系统。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浙ICP备12017320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