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损伤的修复 一、名词解释 1. 修复(repair) 2. 不稳定型细胞(labile cell) 3. 固定型细胞(permanent cell) 4. 肉芽组织(granulation) 5. 再生(regeneration) 6. 稳定型细胞(stable cell) 7. 纤维化(fibrosis) 8. 瘢痕(scar)
1. 组织损伤后通过邻近正常组织细胞的再生来修补,以恢复组织的完整性的过程。 2. 这种细胞再生能力相当强,处在经常的分裂周期中,以代替衰亡或被损坏的同类细胞。 3. 这些细胞在组织成熟后就离开细胞周期,损伤后一般不能分裂增生。 4. 由新生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组成的幼稚的结缔组织。还伴有多少不一的各类炎细胞。肉眼上呈鲜红、湿润、颗粒状。 5. 损伤组织细胞由同类型细胞增生取代和修复的过程。 1. 这种细胞具有很强的潜在再生能力,但在正常情况下很少增殖,一旦受到损伤刺激,迅速从G0期进入G1期。 2. 器官纤维化是指引多种机制引起的脏器实质细胞慢性、持续性损伤,器官和组织的纤维支架性结构受到破坏,不能达到完全性恢复,而其间质进行性纤维组织增生,胶原等沉积,最后组织器官变硬,影响功能。 3. 肉芽组织成熟过程中,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的数量逐渐减少,胶原纤维增多并为其主要成分,形成斑痕组织,呈灰白色、质韧。
四、问答题 1. 何谓修复?举例说明不同的修复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2. 试比较创伤一期愈合和二期愈合的成因、过程和结局。 3. 何谓再生?根据各种细胞的再生能力,可以降职分为那几种类型? 4. 何谓肉芽组织?其在病理过程中有何生物学意义? 5. 简述骨折愈合的基本过程。
1. ①概念如前。②组织修复分为两个过程:再生与纤维化。相应概念如前。③影响修复的因素:损伤因子;损伤组织器官的特性;机体全身和局部因素。全身性因素有:营养、机体免疫力(特别是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和功能)、糖皮质激素水平、全身性疾病等。局部因素有:有无感染和异物、局部的血液循环状况、神经支配情况等。 2. 创伤愈合的分期主要取决于损伤的程度、创面的整齐对合情况、有无感染以及坏死组织和出血量的多少。一期愈合的基本过程是:对和良好的切口中少量炎性渗出并形成痂皮,两侧表皮增生在痂下形成新的上皮层,肉芽组织长入并机化坏死组织和渗出物,随着肉芽内胶原等细胞外基质的沉积,炎症反应逐渐消退。二期愈合的创口损伤严重,要求有较多的肉芽组织来填补缺损,然后再由表皮细胞增生覆盖。炎症反应显著,瘢痕收缩更明显,愈合时间较长。 3. ①概念如前。②据再生能力不同,细胞分为三种类型:不稳定性细胞、稳定型细胞和固定型细胞。不稳定性细胞有皮肤粘膜的被覆上皮、淋巴造血细胞等。其再生能力相当强,处在经常的分裂周期之中,以代替衰亡和被损坏的同类细胞。稳定型细胞具有很强的潜在再生能力,正常情况下很少增殖,一旦受到损伤刺激,迅速从G0期进入G1期。常见由各种腺上皮、平滑肌、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软骨合骨间叶细胞。固定型细胞如神经元、骨骼肌和心肌细胞,他们成熟后就离开细胞周期,损伤后一般不能分裂再生,而是通过瘢痕修复。 4. ①概念如前。②各种损伤引起的组织坏死,不能被完全吸收消散并由同类组织细胞再生修复的话,就通过肉芽组织的增生完成机化。这只是恢复了组织的完整性,不能实现原有结构和功能的完全恢复。③炎性渗出物过多不能被完全吸收,也由肉芽组织长入,致不完全性愈合。若肉芽组织过多,则会造成浆膜腔的闭锁、器官间的粘连、胃肠道的梗阻等后果。④脓肿壁、结核性空洞及体表和粘膜溃疡的底壁都由肉芽组织构成,这在一定一以上起着限制病变发展和促进修复的作用。⑤广义上,一切无生命的物质,如血栓、异物,均可经肉芽组织长入而实现机化。⑥肉芽组织在创伤愈合中起着抗感染、保护创面、填补创口组织缺损、机化或包裹坏死组织等重要的作用。 5. 骨折愈合分为4个阶段:①血肿形成②纤维骨痂形成③骨性骨痂形成④改建和重塑。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