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医科大学药学院成立于2004年,其前身为福建医科大学药学系,于2000年创办。学院是一个具有全日制与函授等多种办学形式,以及学士-硕士-博士等多种药学人才培养层次,集教学、科研与开发、社会服务为一体的高等药学教育机构。2000年9月首次招收本科生,设有1个药学专业。现有在校本专科学生560余人,已毕业本专科学生136人。
总体定位: 以本科教育为基础,以药学通用型人才培养为重点,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教学、科研、科技服务相互促进,打造省内领先、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教学科研型高等药学教育机构。
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药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能在药品生产、检验、流通、使用和研究与开发领域从事鉴定、一般药物制剂及临床合理用药等方面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师资力量: 院 务 工 作 会 议 现有教职员工72人,其中专职教师53人,教授及正高级职称8人,副教授及副高级职称14人,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10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入选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3人,全国高校优秀骨干教师1人,校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4人,校中青年骨干教师5人 。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者有38人,占教师总数的71.7%,其中博士学位者7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者7人。此外还在附属第一医院、附属协和医院聘有兼职教师22人,在省内科研机构聘有兼职教授2人。
机构设置: 设有6个系、3个实验室、2个研究所、2个行政办公室,即药理学系、药物分析学系、药物化学系、药剂学系、天然药物学系、基础化学系、药学综合实验室、化学综合实验室、实验药理学实验室、福建医科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福建医科大学蛇毒研究所、学院办公室、教学与科研办公室。临床药理研究所是国家临床药理研究基地,蛇毒研究所是省内著名的研究机构。
课程体系: 承担药学专业17门专业及专业基础课,同时面向全校承担化学学科、药理学科8门课程。药理学课程是省级优秀课程。
教学改革: 编 写 教 材 坚持以教学改革为核心,对课程及其结构进行整体优化。药理学联合生理学、病理生理学,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对实验课程内容进行有效的合理的重组,设计出与三门课程相对分立的,同时又有内在联系的综合性实验课程---机能学实验。此项教学成果获2000年福建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0年福建医科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目前还承担2项国家级和2项校级教改课题。
学科建设: 以校级重点学科药理学为龙头,加紧学科及学位点建设。现有药理学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以及药理学、微生物与生化药学、药物分析学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药理学博士点、硕士点的主要研究方向有①神经药理②抗肿瘤药药理③心血管药理④抗生素、免疫调节剂等微生物新药的研究。微生物与生化药学硕士点的主要研究方向有①生物肽生化药物研究②基因工程新药研究③抗生素、免疫调节剂等微生物新药的研究。药物分析学硕士点的主要研究方向有①天然药物提取与分析②生物大分子分析。
科研工作: 2000年以来,共有33项国家、省(部)、厅级科研课题获立项,发表科研论文105篇,其中SCI收录17篇。科研成果"抗脑血栓新药蕲蛇酶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获2000年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眼镜蛇毒心脏毒素的分离纯化、理化性质、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研究"获2000年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姜黄素的抗癌活性及其对癌细胞周期与信号转导的影响" 获2001年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德彪-CCRF2001'中国奖以及中国发明专利,"褪黑素的镇痛作用及其中枢机制分析" 获2002年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目前,在院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全院教职员工正同心同德、积极努力、开拓进取,以教学工作为中心,加强教学改革、加快学科建设、加紧科研实践,为提高我校药学专业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为提高我省药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做出更多的贡献。
药学院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简表
姓名 |
职称 |
主要研究方向 |
许建华 |
教授 |
肿瘤药理 |
俞昌喜 |
教授 |
神经药理 |
陈崇宏 |
教授 |
神经药理 |
黄自强 |
教授 |
肿瘤药理 |
陈以旺 |
教授 |
心血管药理、基因工程新药 |
程元荣 |
教授 |
抗生素与免疫抑制药 |
药学院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简表
姓名 |
职称 |
主要研究方向 |
陈崇宏 |
教授 |
神经药理 |
俞昌喜 |
教授 |
神经药理 |
黄自强 |
教授 |
肿瘤药理 |
许建华 |
教授 |
肿瘤药理 |
陈以旺 |
教授 |
心血管药理、基因工程新药 |
林新华 |
教授 |
天然药物提取与分析、生物大分子分析 |
许云禄 |
教授 |
生物肽生化药理 |
林菁 |
副教授 |
肿瘤药理 |
陈贻锴 |
教授 |
微生物遗传学 |
程元荣 |
教授 |
抗生素与免疫抑制药 |
郑卫 |
研究员 |
抗生素与免疫抑制药 |
王长连 |
教授 |
临床药学 |
黄显 |
副教授 |
临床药理学 |
主要研究方向介绍 1.神经药理 本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及其骨干成员长期从事神经药理研究,陈崇宏教授曾在美国南加州大学神经科学系开展5-羟色胺受体及单胺氧化酶研究,该项目获美国NIMH最高奖;俞昌喜教授曾在上海医科大学进行苯环立啶受体和阿片受体功能研究,获国家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现在美国杜克大学研修。近年来,本研究方向致力于研究药物的镇痛、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抗阿片类药物依赖作用及其神经生物学机制,探讨AD及PD的药物与生物治疗及其机制。
2.肿瘤药理 本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及主要骨干成员许建华教授、黄自强教授等多年来将植物化学与有效的抗癌药筛选体系相结合,从本地区的特色植物中筛选抗癌有效成分。许建华教授结合我校临床血液病学的优势,以慢粒白血病发病的分子机理为切入点,研究姜黄素对慢粒白血病特异的Bcr-Abl细胞信号通路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肿瘤细胞信号转导治疗药物奠定基础,该成果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德彪-CCRF2001'中国奖三等奖。在美罗切斯特大学进修间,进一步研究姜黄素的分子药理学,首次发现该药有放射防护作用。
3. 心血管药理 本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陈以旺博士为留美学者,多年来从事药物与药理学研究,是美国畅销的抗过敏药物Allegra的主要发明人,尚参与另外5项美国专利药物研究。2001年,陈以旺博士作为福建省政府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就任我校副校长,医药生物工程中心主任,评聘为药理学教授,主任医师,遴选为我校博导,目前主持"福建省生物医药工程中心"的筹建工作。
4.生物肽生化药物研究 该方向长期从事蛇毒生物肽生化药物的研究,多年来对我国主要的毒蛇如蝮蛇、尖吻蝮、圆斑蝰、眼镜蛇和眼镜王蛇的蛇毒进行了组分的分离、纯化、酶学性质和药理学活性研究,已发表与蛇毒有关论文80多篇,由王晴川教授主持研发的尖吻蝮蛇毒凝血酶样酶--蕲蛇酶,作为抗血栓药,为二类新药,是我国第一个按新药审批规定全面完成研究资料后由国家药监局批准生产的蛇毒制剂,在国内外享有一定的知名度。陈崇宏教授"蛇毒中神经生长因子的分离纯化及生物学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本方向的学术骨干许云禄副教授长期从事蛇毒生物肽生化药理的研究,其成果"中华眼镜蛇毒心脏毒素的分离、纯化、理化性质、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研究"获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5.基因工程新药研究 本研究方向主要致力于应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电生理膜片钳技术等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心血管疾病基因治疗、研发防治心血管疾病新药,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和诊断提供新的途径和方法。陈以旺教授与留美学者共同研究开发了5项与疾病诊断和治疗有关的基因,于2000年存入美国基因库,在此究领域已有相当的理论和经验积累。目前正探索心血管疾病的基因治疗,开展了冠心病的新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治疗基础性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
6.天然药物提取与分析 本研究方向主要开展素有"万应良药"之美称的芦荟生物活性成份的提取、分离、结构鉴定及药理作用研究工作。利用独特分离技术从芦荟中成功分离出具有极高药用价值的数种芦荟活性成份,并通过实验发现它们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抗菌消炎、免疫等活性,为研究和开发安全、高效、几无副作用的天然芦荟药物奠定良好研究基础。本研究因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而得到福建省科技厅和教育厅的大力支持。"CO2超临界萃取技术提取芦荟中的抗辐射活性物质"及"芦荟多糖创面药的开发与应用研究"等两课题先后被列为福建省科技厅重点攻关项目,"CO2超临界萃取技术提取芦荟中的抗肿瘤活性物质"课题获得福建省教育厅资助。近年来,研究小组陆续在《药物分析杂志》等国家核心刊物上发表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研究论文8篇,其中两篇被评为2001年全国医药卫生优秀成果奖,学术水平与研究特色受到同行的赞赏。
7.生物大分子分析 本研究方向从研制一种基于分子杂交技术的DNA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入手,将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极强分子识别能力的DNA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用于快速、准确检测与疾病密切相关的基因,为疾病早期诊断、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因而本跨学科研究工作具有十分显著的应用价值和社会效益,2003年被同行专家评审为福建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并获得福建省科技厅重点资助。
8.抗生素、免疫调节剂等微生物新药的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是开展对抗生素、免疫调节剂等微生物药物的筛选、发酵、提取、纯化、化学半合成及药物新剂型的研究,并进行微生物药物工程化技术研究,建立有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福建科瑞药业有限公司。学术带头人程元荣教授、郑卫教授分别担任国家新药(微生物)筛选实验室正、副主任。程元荣教授、博士生导师,留学于意大利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福建省微生物研究所所长、国际抗生素杂志和中国抗生素杂志编委。先后承担了8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国家863项B7研发成功了新抗生素庆大霉素、新型免疫抑制剂环抱素、雷帕霉素等一批新药,并组织多个新药科研成果的转化为生产力,创造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了国家新药(微生物)新药筛选实验室,并正筹建福建省微生物药物工程研究中心等。郑卫教授系美国Temple大学有机化学博士,任福建省微生物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中国抗生素杂志编委,现承担2项国家863项目和多项省重大科技项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