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上医人最耿耿于怀的就是合并后上医的迅速“复旦”化。“几乎所有与上
医有关的东西都在慢慢淡出记忆。这是不是一种强迫遗忘?”对一些老教授和学
制横跨两校合并史的原上医学生来说,更是感觉一夜间变成了复旦人,而且是被
“边缘化”的复旦人。
其实复旦和上医是几乎没有任何渊源、呈平行发展的学校。不象北京医科大
学原来就是老北京大学的医学院,再合进来还可以说得过去。
复旦大学创建于1905年,原名为复旦公学。“复旦”二字选自《尚书大传·
虞夏传》中“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的名句,意在促人自强不息。1937年抗战爆
发后,学校内迁重庆北碚,并于1941年改为“国立”。1946年,学校又迁回上海
江湾原址。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复旦大学成为文理科综合性大学。复
旦创始人是马相伯、李登辉先生。
上海医科大学创建于1927年,原名"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1928
年更名为江苏大学医学院、中央大学医学院;1932年定名为国立上海医学院;19
36年枫林新校舍和中山医院同时建成,全校全迁至枫林新址;1949年由重庆迁回
上海;1952年改名为上海第一医学院;1985年更名为上海医科大学。上医创始人
是颜福庆先生。
“1927年前中国的医学院都是洋人在华创办的,英美办协和、湘雅、齐鲁、
华西;德国人办同济;法国人办震旦;日本人办南满。”石美鑫说,他最念念不
忘的就是由医学教育家颜福庆先生创办的上医则是第一所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医
学院。
两校在历史传承和学科生态、文化脉络上都自成一体,这一点从两校的校歌
和校训上也可见一斑。
复旦校歌开始便是壮志高歌“复旦复旦旦复旦”;上医校歌则始终小心谨慎
的咏叹“可喜,可喜,病亦新兮医亦日进;可惧,可惧,医亦新兮病亦日进”。
复旦校训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上医校训是“正谊明道”,办公楼
就叫“正道楼”……
在合并后似乎被复旦光华遮蔽的日子里,上医人似乎更小心翼翼地维护着原
来属于枫林路的那些荣光。不论是在复旦的日月光华BBS上,还是在原上医的枫林
在线论坛上至今都保留有“枫林视点”栏目甚至“两校合并”专题。
上医人最引以自豪的就是两校合并前后的一些数据,上医教职工人数甚至比
复旦规模还要大一倍以上。新学校16名两院院士中上医就有6名,29个国家重点学
科上医占据了13个。1994年10月,上医通过了卫生部"211工程"部门预
审,上医人念念不忘这是上海高校中第一所通过预审的大学。
上海市防治非典专家咨询组名单中,从顾问到组员全部是清一色的原上医专
家,让上医人骄傲不已。
2000年合并后召开的一次学代会上,开幕式在邯郸路校区,在上医学生的强
烈要求下,为了平衡,闭幕式只好转移到枫林路校区。在闭幕式上复旦学生合唱
“复旦复旦旦复旦”,上医学生一个个紧闭双唇,眼含泪光。
原上医党委书记彭裕文是复旦现任党委副书记,在几次讲话中他强调必须认
识到文学、理学、医学是复旦三大支柱,总是被上医人解读为老领导对上医的重
视;而现任复旦党委书记甚至要为当年合并时的三点承诺,时不时面对医学院老
教授们的当面质询。
朱世能教授还有一个职务是上海医科大学校友会总会长,他很乐意被人称为
朱会长。对于那些老人们来说,最难解开的是校庆的结。在上医大校友会上,他
告诉海外校友:上医合并入复旦后,复旦曾宣布有两个名称不变:一是上海医科
大学派出所;一是上海医科大学校友会。
但情况还是慢慢在变的,朱说,现在上海医科大学和复旦大学在美国休斯敦
市的校友会也已经决定合并,成立了“休斯敦复旦上医校友会”。
5月5日是复旦校庆,10月27日是上医校庆。既然已经合并了,上医的校庆自
然就消散于无形,无从提起。
“2005年是复旦百年校庆,你说我如何去说服这些海内外的校友们给复旦校
庆捐钱?”朱世能说,“复旦能不能象北大一样给上医一个自己的校庆空间?或
者给更多一点自主权,象北大医学部那样的空间?”
“上医78岁就有了自己的百岁校庆,看来22年光阴是虚度了啊。”石美鑫讽
刺道,“我就不懂,为什么不能象国外的大学一样,学院有学院自己的校庆纪念
日?好比将来台湾和大陆统一了,国庆还是一样的,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也好,
什么也好,难道不能有自己的建区纪念日么?合并了这个问题就提都不准提了,
我觉得这完全是一个气量大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