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科沿革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是1981年国务院学位办批准的我校第一批具有硕士授予权的学科,1988年列为省级重点学科,2000年经省教育厅评估检查,重新确定为省级重点学科,并被批准增设特聘教授岗,199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 二、学科带头人 学科带头人曹洪欣教授,医学博士、博士后,博士生导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一、二层次人选。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兼任中国中医药博士研究会副主任委员、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理事、中国中医药养生保健学会常务理事、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副理事长等职务。曾多次赴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韩国及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讲学,并被英国仁术中医学院、美国洪源医学中心、香港大学医学院及台湾中国医药学院聘为教授。 多年来,在病毒性心肌炎、冠心病等疾病的预防及治疗、中医证候研究、中医诊法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研究课题4项,部省级课题6项;参加研究的项目获国家科技部二等奖1项,主持研究的课题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厅局级一等奖3项;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著作32部,主持国家级教学研究项目1项、部级教学研究项目1项;获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 三、学科后备带头人 谢宁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从师于全国著名中医专家张琪教授攻读中医内科博士学位。1993年获医学博士学位。现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基诊断教研室教授。兼任中国传统文化学会医学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会理事、黑龙江省中医药学会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秘书等职。主编、主审、参编学术著作12部、译著1部,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主持教育部、省自然科学基金、省中医局课题各1项,参研其它课题多项,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四等奖1项,省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项2项,省优秀高等教育科学成果二等奖1项。 四、学术梯队医学.全.在线.网.站.提供 本学科现有教师13名,其中教授4名,副教授3名,讲师4名,助教2名,实验员1名。45岁以下青年教师均具有博、硕士学位,其中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名,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4名。学科队伍的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均较合理。 五、研究方向 本学科具有四个明确、稳定,具有特色的研究方向。 1、脏象学说与脏腑证候研究。 藏象学说与脏腑证候是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核心,本学科致力于用现代科学理论来阐明古代经典医藉中的中医脏腑功能与外在征象的现代医学基础,寻求中医脏腑功能理论与现代医学理论的切入点,使古老的中医理论得以升华,进一步丰富中医藏象学说理论的内容,为教学、科研和临床提供翔实而客观的研究资料。 2、证候规范化,诊法客观化研究。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重要特点之一,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对中医“证”进行规范化研究,确定证的诊断标准,在一定范围内对中医诊察疾病的内容予以量化,制定标准,赋予中医诊法新的意义,使中医诊断学内容通过不断探索得以充实,推动中医病证诊治水平的整体提高。 3、中医治则治法研究。 治则治法机制的深入研究,其一可以从不同角度揭示疾病的病变机理和治疗规律;其二治则治法的深入研究是理论上升到实践的又一次科学验证;其三,治则治法机制的深入研究,是再一次科学指导临床的前提。我们期望运用证治结合的原则,通过对治则治法的深入研究,不仅要丰富和发展中医治则治法理论,而且对中医证的客观化研究有所突破。 4、内经多学科理论研究。 从多学科角度去研究《内经》的意义在于能完整、准确地发掘、整理《内经》的理论及学术观点,考辨、更正后世医家对《内经》理论的错误理解,全面正确诠释《内经》经旨,并能通过现代科学手段证实《内经》理论的科学性,变假说为理论,更大的发挥其应有的学术作用,更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丰富中医理论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 六、人才培养 学科人员素质高,业务强,团结协作,教学、科研、医疗工作基础扎实,务实求真,思想活跃,担任全校各专业,各层次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内经选读》、《中医学概论》、《医易选讲》、《难经选读》、《内经与心身医学》、《中医基础理论研究进展》、《中医诊断学研究进展》、《中医临床辨证思维》、《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等多门课程的授课任务。20年来已出站博士后1人,接受国外访问学者和进修学者2名,培养5名博士学位留学生,接受国内访问学者5名。已培养中外博士及硕士研究生106人,在读博士生14人,硕士生26人。
[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