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科沿革
针灸推拿学科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的主干学科,本学科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在学科布局、梯队建设、科技建设、教学规模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2000年经省教育厅等单位的评估,被批准为省级重点学科.
二、学科带头人
学科带头人孙申田,男,1939年生人,1961年毕业于黑龙江中医学院,同年留校从事教学临床教学工作40余年。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95年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历任全国针灸学会理事,黑龙江省中医学会神经分会主任委员,黑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分会主任委员。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三项,《治疗脊髓损伤修复与再生的临床研究》于2001年获全国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编写出版《神经疾病定位诊断学及检查方法》、《经络学》等6部著作,发表论文40余篇。
学科带头人东贵荣,男,53岁,医学博士,教授, 博士生导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二院院长,中国针灸学会理事,中国针灸学会针法灸法分会副理事长,主要从事脑血管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自八十年代中期开展了头针治疗急性中风的研究,在临床建立一整套头穴针刺治疗急性脑出血的方法,包括辨证、时机、配穴、手法,提出了针刺的适应症、禁忌症,并进行了针刺与西药和手术疗法的对比研究,肯定了针刺方法在治疗学中的地位和价值,提出了头穴透刺治疗急性中风、尤其是治疗脑出血的特异疗效是其他方法无法替代的,丰富了脑中风生命科学理论。这一系列研究得到国内外专家的肯定和高度评价,打破了急性脑出血禁针、尤其是头针禁针的说法,,建立了急性脑出血头针治疗的基础,填补了国内外空白.这一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并作为省中医药科技推广重点项目,同时参加了国际和国内科技展览。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黑龙江省政府攻关项目多项,向深层次方向研究。
由于在医疗、科研、教学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先后被评为中西医结合优秀中青年工作者,国家优秀中青年专家。
三、学科后备带头人
孙忠人,男,43岁, 医学博士,教授, 博士生导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二院副院长, 中国针灸学会针法灸法委员会委员、腧穴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中医药学会医院管理委员会秘书。
几年来瞄准“针刺促进神经损伤再生修复”这一热点课题开展了系列临床疗效与机理研究.其中“针刺对周围神经损伤再生修复的研究”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青年基金资助项目,针刺对脊髓损伤再生修复的研究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经几年的研究以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国家局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专家评价指出:该研究首次确立了临床选穴处方、针法及电针刺激的参数,展示了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特别是首次将相应病理模型;酶组织化学及图像自动分析仪等手段和指标应用于针刺研究,是其特色和创新之处,其基础研究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本研究先后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优秀高等教育科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下一步将就“针刺促进神经损伤再生修复”:1、与内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的关系;2、基因调节机制;3、针刺对脑损伤的保护作用;4、针刺对脑损伤的修复作用,以及“原络通经针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等课题进行深入研究以便客观评价针刺疗效,指导临证取穴,确定针刺方法,优化临床治疗方案,提高临床疗效,并深入理解神经损伤再生修复的机制和针刺促进神经损伤再生修复及脑保护作用提供客观科学依据。
几年来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十余项,撰写教材、著作8部;在国家级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并先后被评为黑龙江省优秀中青年专家;省“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省卫生系统跨世纪优秀拔尖人才;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省干部医疗保健会诊专家组成员;国家自然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
四、学术梯队
姓名 年龄 毕业学校 学位 职称
东贵荣 53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博士 教授
孙忠人 43 哈尔滨医科大学 博士 教授
于致顺 73 辽宁省大连医学院 本科 教授
孙申田 63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本科 教授
高维滨 59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本科 教授
孙远征 46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硕士 主任医师
阎成海 47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学士 主任医师
王 兴 46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硕士 主任医师
邢艳丽 45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硕士 副教授
盛国滨 42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学士 教授
王 微 46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本科 副教授
唐 强 40 哈尔滨医科大学 博士 教授
王伟华 35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学士 主治医师
朱文增 30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硕士 医师
李同军 35 上海中医药大学 学士 副主任医师 刘 波 34 上海中医药大学 硕士 讲师
该学科现有人员16人,平均年龄42岁,学历结构为:博士3人;硕士5人;学士4人;本科4人。其中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7人。
五、研究方向
1、 经络研究
经过十几年的临床实践和针刺手法研究验证了我们循经感传的理论可信性及其临床价值,研究结果均表明“循经感传规律性”的理论、气至病所的理论是完全符合实际的,总结出经络研究的指导思想:“肯定现象、掌握规律、提高效果、阐明本质”的十六字方略。我们认为循经感传的理论,纯系针灸临床实用的理论,是源于针灸的十四经的理论,但不是全部的经络,而是经络体系中针灸临床实用部分的理论,是指导针灸学术中的腧穴配穴和针刺手法的理论。我们下一步将从腧穴配穴做起,来验证循经感传的理论,并同时要进行“气反”理论、“经刺”“缪刺”理论的研究,这将对针刺手法和腧穴配穴应用提出新的理论依据,为针灸提供一套指导临床的有效理论。
2、 腧穴研究---头穴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腧穴特异性研究
腧穴的研究是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之一,目前头针研究已构成特色,主要是对头针针刺部位、针刺手法、针刺时间、针刺次数以及针刺疗程等系列研究。以中风病为研究对象,进行了针刺病灶侧、对侧、双侧,针刺头区前部、后枕部等针刺部位的研究,提出了头针治疗瘫痪针刺部位的相对特异性。针刺手法方面进行了快速进出针、快速小捻转间断手法与慢速捻转、不捻转对比,提出快速捻转间断手法的肯定性;就针刺次数进行研究,一日一次、一日两次针刺治疗对比,提出日针两次疗效好;就针刺留针时间研究,提出长时间留针的疗效优于短时间留针,甚至可以24小时留针;就针刺疗程研究,进行15天、30天、60天疗程对比研究,结果证实长疗程疗效更好。经过这一系列研究,使头针治疗疾病的方法更加完善、规范,尤其在治疗中风及神经系统疾病方面已成为不可缺少的手段。下一步将在“阴阳气血配穴法”的基础上,对“原络通经配穴法”等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丰富针灸学理论。
3、 针刺手法研究
本学科进行了针刺基本功练习、单式针刺手法、复式针刺手法、针刺得气及针刺补泻手法的研究。在基本功练习中提出了宁神练针及练气、练巧、练指、练意方法,并提出练好指感体察经气的“反馈系统”和增加指力,力贯针中的“调控系统”,对徐疾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开合补泻以及“烧山火”“透天凉”的实际应用、操作方法作做了系统研究,提出了可行的术式和操作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