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扬州大学医学院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
|||||
来源:扬州大学医学院 更新:2007-5-16 考研论坛 | |||||
六、培养环节 1、个人培养计划 研究生入学后应在导师指导下,严格按照本培养方案填写《扬州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计划》经学科负责人审定后报学院和研究生处备案。研究生的培养计划是导师指导研究生学习的依据,也是对研究生毕业和授予学位进行审查的依据。培养计划确定后,研究生和导师均应严格遵守。 以同等学力入学的硕士研究生必须补修5门与现专业相关的本科基础课程;跨专业入学者视专业差异,必须至少补修3门与现专业相关的本科基础课程。以上补修课程列入个人培养计划,不计学分;考试合格,成绩登录时标明“补修”。 2、课程学习 为使研究生掌握本专业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必须十分重视课程学习,特别是学位课程和必修课程的学习。课程学习可根据课程性质采取教师讲授、师生讨论、学生自学、读书报告等多种形式。任课教师应着重启发研究生深入思考与正确判断,培养他们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跨学科(门类)选修课程,鼓励选修人文素质类课程。 3、实践环节 包括社会实践、教学实践和临床实践。社会实践主要是参加社会调查、承担校内外的科研、设计、调研、咨询、技术开发和服务等活动。教学实践主要是以本科生为对象开展试讲、辅导课堂讨论、指导实验和辅助指导毕业班学生毕业论文等。临床实践主要是到临床医学院的相关科室,培养常见疾病的病理学诊断能力。 4、文献阅读 文献阅读是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扩大硕士生的知识面、活跃学术思想、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及掌握国内外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动态都有重要意义,也是学位论文选题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硕士研究生必须较广泛地阅读中文和外文文献,并以外文文献为主。在校期间,结合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撰写2篇综述,并发表1篇以上论文。 5、学术活动 硕士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必须参加10次校内外学术活动,主持1次研究生学术讨论会,并至少主讲1次学术报告。研究生参加的学术活动可以是校内各院系组织的学术讲座,也可以是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会议,原则上校内3小时的专题讲座为一次学术活动,校外参加的学术会议按天数折算,原则上1天为2次学术活动。
七、考核方式 1、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可采取多种形式,学位课程考核以闭卷笔试方式为主,部分专业学位课程考核也可以课程论文方式进行,但应力求公开发表。必修课程考核以考试方式进行,选修课程考核以考试或考查方式进行。所有课程考核一律以百分制记分,60分为合格,可以得相应的学分。同等学力者补修的5门本科主干课程必须考试合格。 2、实践环节考核 实践环节由专人负责,研究生必须填写《扬州大学实践环节考核表》,由学院进行考核,合格者方能毕业。 3、学术活动考核 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时,要填写《扬州大学研究生学术活动记录表》,按学期送交学院研究生教务员审核并存档。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情况由学院考核,合格者方能毕业。 4、中期考核 为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一般在课程学习结束之后,结合论文开题工作进行中期考核,具体办法详见《扬州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办法》。
八、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通过学位论文工作,培养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和独立工作能力,培养分析、综合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 1、论文选题与开题 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选定研究课题。选题一方面要考虑本学科研究的前沿性和实际可操作性,另一方面要力求和国家级或省部级基金项目、攻关项目等接轨。学位论文工作应在导师指导下尽早开始,在查阅文献、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做好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主要包括立题意义、文献综述初步、研究计划及目标、主要理论(技术)难题及拟解决方案等。开题报告应在学科范围内公开宣讲,并广泛征求意见。 2、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医学全在线www.med126.com 学位论文必须在导师指导下由硕士生本人独立完成。论文要有一定的工作量,在论文题目确定后,用于论文工作的时间一般不少于一年。论文要求资料可靠、理论正确、思路清晰,对所研究专业和方向的最新成就有所了解,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的见解,并在该研究方向上有新的研究成果。论文书写必须符合《扬州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要求》。以省、校两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为目标,着力提高学位论文质量。 诊断病理学方向研究生,需要有半年至一年诊断病理学的实践,其论文应密切结合诊断病理学实践,论文应在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标准或方法中有实际应用价值。 3、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予 研究生的论文评阅、论文答辩、学位申请等环节按《扬州大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中有关规定执行。积极推行学位论文的“双盲”送审和公开答辩制度。
九、制定说明 制定本培养方案的基本指导思想:根据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学科特点,按照《扬州大学关于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意见》及有关文件要求,明确培养目标,强化培养过程,明确导师与研究生职责,依培养方案严格执行与监督,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 具体方案制定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1、夯实专业基础,凸显培养目标原则:突出系统病理学、肿瘤病理学基础和诊断病理学基础等课程地位,充分体现本专业传统的形态学科优势。同时,开设医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专业相关课程,为学习专业课奠定基础。正确处理好学位课程与非学位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之间的层次、连接以及递进关系,以保证全面协调发展。 2、重视实践环节,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开设病理学技术、分子生物学常用技术、诊断病理学实践等课程,使学生能够掌握必要的和常用的技术与方法。 3、加强能力训练,培养综合素质原则:培养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从事本学科教学、科研及临床相关岗位工作的实际能力;
十、课程简介 1、医学分子生物学(Medical Molecular Biology) 3学分,54课时 讲授原核与真核生物基因组,基因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原核及真核生物的基因表达调控、分子免疫学癌基因核肿瘤抑制基因、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 2、免疫学(Immunology) 3学分,54课时 主要讲授免疫学基础理论、分子免疫学及其应用,包括免疫分子、免疫细胞特异性、免疫应答、临床免疫和肿瘤免疫等。 3、肿瘤病理学基础(Basic Pathology of Tumours) 3学分,54课时 主要讲授肿瘤的病因、发病机制;肿瘤的类型;肿瘤组织和细胞的形态学表现;肿瘤的生物学行为;熟悉肿瘤的病理学诊断方法;了解肿瘤免疫病理和分子病理基本知识。 4、医学统计学(Medicine Statistics) 3学分,54课时 医学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数值变量资料和分类变量资料基本指标的描述;t检验:F检验;X2检验;Ridit分析;非参数检验直线;相关和直线回归的分析;统计表、统计图及统计软件简介。 5、系统病理学(Systematic Pathology) 4学分,72课时 讲授各器官系统常见疾病的原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其发生发展规律、临床病理联系和结局。主要内容有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造血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女性生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传染病,寄生虫病等。 6、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 3学分,54课时 讲授疾病的概念,疾病的基本病理过程中出现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某些疾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临床综合征,如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肝功能衰竭和肾功能衰竭等。 7、诊断病理学基础(Basic Diagnostic Pathology) 3学分,54课时 在病理学本科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讲授病理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病变及超微结构;诊断病理学普通组织学、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等诊断技术的应用;了解诊断病理学的新进展。 8、肿瘤分子病理学(Molecular Pathology of Tumours) 3学分,54课时 主要讲授癌基因的病理改变、抑癌基因的病理改变、端粒酶、微卫星不稳定性、肿瘤转移的分子机制以及分子病理诊断研究的进展等。 |
|||||
文章录入:凌云 责任编辑:凌云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无关,请遵守相关法律 |
评论加载中...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RSS导航页面 | 版权申明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