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浙江大学药学院药理学位点学位点简介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浙江大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6/9 7:45:38  文章录入:凌林  责任编辑:凌云

 

  神经药理2

  1.研究内容
(1)脑内组胺和神经精神系统疾病(癫痫、痴呆、药物依赖性、脑缺血等)
本研究方向主要着重与研究组胺与癫痫、痴呆、脑缺血、药物依赖性等神经精神系统疾病的关系,这对于明确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都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组已建立了多种神经精神疾病的整体及离体模型,拥有了HDC基因敲除小鼠及组胺能系统的相关药物,并且具有整体、细胞、分子水平的研究技术,在此基础上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国际上的肯定,并且为开发组胺类药物治疗中枢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2)基于脑内组胺系统的神经、精神疾病治疗药物研究   
利用分子检测、基因转染等方法进一步深入研究Clobenpropit和Carnosine作用机制,包括对受体的调节作用,信号传导通路,对靶基因的调节,为早日临床应用奠定基础。
除此之外,本研究组还探索了其它的癫痫的治疗方法,发现低频电刺激单侧梨状脑区可明显延缓大鼠杏仁核电点燃癫痫发展过程,从而有力地证明了低频电刺激非癫痫病灶同样可以抑制癫痫的发展过程。在此基础上,还将探索副作用更小的小脑顶核的低频电刺激的癫痫治疗作用。

  2.学术带头人
  陈 忠 教授    男,博士、博士生导师、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浙江大学医学院基础部副主任;中国药理学会神经药理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药理学会秘书长。
主要从事脑内组胺的神经药理学和生理学机制的研究。2000年以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浙江省青年人才基金1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浙江省科技厅项目1项,作为第二负责人参加973项目1项,以及其他项目10项;在国内外发表论著8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60余篇。参加全国性会议特邀报告3次,获得2002年度中国药理学会Servier青年药理学工作者奖,并曾作为第三参与者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01年以来,参编了《神经精神药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生物医学论著的英文写作教程》(科学出版社,2006)、《临床药理学教程》(科学出版社,2001)。
作为浙江大学医学院林百欣脑功能实验室的一名PI,着重研究脑内组胺及其受体在癫痫以及老年性痴呆中的作用机理,已经发现:
1)内源性组胺的抗癫痫作用机制。发现脑内内源性组胺参与杏仁核电点燃癫痫的形成和发作过程,其作用主要和相关的研究发表于Neuroscience、Br J Pharmacol、J Neurochem、Eur J Pharmacol等重要学术期刊,产生了相当的学术影响力。2)相关分子在主要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的研究。如NMDA受体和组胺受体在各脑区的表达、在癫痫和毒品成瘾戒断等疾病中的表达等,获得了系列重要的发现,相关结果已经发表在Brain Res、Neurosci Lett等杂志上;3)发现脑内组胺参与调控空间学习记忆作用,获得了系列结果,相关结果发表在Behav Brain Res、Brain Res以及Pharmacology等学术刊物。

  呼吸药理及抗炎免疫药理

  实验室设有五个专业研究室,即平喘药物研究室、祛痰药物研究室、镇咳药物研究室、呼吸兴奋药物研究室和临床药理研究室。各实验室根据国际研究规范,建立了体外药物筛选方法与动物模型,有足够的条件可以评价药物和新药开发研究。

  1.研究内容
(1)呼吸系统抗炎药物研究   我们采用人血单核细胞株THP-1、SD大鼠为实验对象,建立脂多糖(LPS)THP-1细胞致炎模型、LPS气管滴入及SO2吸入诱发的慢性炎症性肺损伤模型。运用间接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法结合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测定THP-1细胞、大鼠肺泡灌洗巨噬细胞中以FITC绿色荧光标记的NF-kB p65亚单位(NF-kB/p65)定位;运用低温和抑蛋白酶条件下,低渗裂解肺组织细胞膜提取胞浆蛋白,继而高渗裂解核膜提取核蛋白,再以免疫印迹电泳法、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分析细胞核内NF-kB/p65水平、胞浆内IkBα水平变化。研究中药挥发油中单萜类化合物α-蒎烯和蓝桉油抑制由刺激引起的NF-kB核转位活化,提示中药挥发油可通过抑制NF-kB的核转位活化而使其调节的相关炎症反应基因的转录、表达下降,从而起到抗炎作用。这为呼吸系统抗炎药物的抗炎作用分子机制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研究方法。
TLR4被认为是介导LPS信号转导的重要受体,LPS通过与效应细胞膜上的受体相互作用,从而启动细胞内信号转导系统,引起核转录因子NF-κB的活化,启动基因转录,产生多种前炎因子发挥作用。我们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TLR4在正常大鼠气道内的分布,证实LPS致肺损伤时主支气管和肺内细支气管上皮细胞内TLR4表达明显增强,并研究中药挥发油降低由LPS引起的肺内细支气管上皮细胞内TLR4表达的增高。
(2)呼吸道粘蛋白基因MUC5ac表达的研究    研究呼吸道粘蛋白基因MUC5ac表达、气道炎症时MUC5ac表达的变化和抑制MUC5ac表达药物的研究,目标是研究抗气道粘液高分泌药物。
(3)中药新药研究    对中药挥发油进行祛痰药物的研究,对中药黄酮进行呼吸道抗菌抗炎作用的研究。在中药新药的研究和开发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将继续在中药新药研究领域发掘新中药。

  2.学术带头人
  陈季强教授    博士生导师,现任浙江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系主任,药理教研室副主任,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呼吸药物研究实验室副主任。中国药理学会临床药理学专业委员会理事。1970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儿科系六年制本科。1980年考入浙江医科大学药理专业研究生,1983年毕业,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至今,其间于1988年至1990年在日本大阪大学齿学部药理学教室进修,任客座研究员。专长是药理学,主要研究方向是呼吸药理学、抗炎免疫药理学和临床药理学。主编出版专著有《呼吸药理学与治疗学》、《药源性疾病——基础与临床》等2部,参编专著4部,已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实验室的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2等奖4项,三等奖3项,厅局级奖多项。在呼吸药理学研究领域处于国内先进水平,抗炎免疫药理学研究领域在国内也有较大影响。

   肿瘤与内分泌药理研究方向

l   师资队伍: 现有教师共7人,其中教授2人(博士生导师1人, 返聘1人),副教授2人,讲师1人,技术员2人,已形成较合理的梯队。已获博士学位4人,另有1位教师正在攻读博士学位。教师中有3人曾在美国、日本等国家学习研究。另有美国普度大学、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等国内外著名科研院所4名教授担任本研究室兼职和客座教授。
l 科学研究: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子课题2项,浙江省卫生厅和浙江省科技厅重点课题2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人才项目1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科技厅等面上项目5项,重大国际合作10余项。近3年来,到位科研经费超过1000万元人民币,发表SCI论文近30篇,最高论文影响因子8.6,论文平均影响因子超过3。 获得新药证书3项,国家发明专利4项, 国家优秀发明个专利奖1 项,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l  研究生培养:现有在读博、硕士生12人,并与美国南加州大学建立长期的研究生联合培养计划,已选送2名博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及学术带头人:
  1、抗肿瘤药物活性评价体系的建立:构建与国际接轨的评价抗肿瘤药物的人癌体内外模型、实验方法和药效学评价标准;包括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微管蛋白聚合或解聚抑制剂、细胞分化诱导剂等药效评价模型,并探索建立基于实时荧光可视化活体成象技术的肿瘤生长转移监测模型。
  2、抗肿瘤药物耐药分子机制及对抗策略研究:探索低氧诱发肿瘤耐药作用的分子靶点,并研究细胞周期、细胞凋亡和其他信号转导通路中关键基因和蛋白与肿瘤耐药发生的相关性,进一步采用计算机模拟分子设计合成并评价新型抗肿瘤候选药物。
  3、肿瘤细胞分化的分子机制研究:寻找肿瘤细胞分化过程中的关键蛋白,并以此为作用靶点,发现新型的诱导细胞分化候选药物。
  4、建立肿瘤细胞库:以肝癌、肺癌、胃肠道肿瘤等中国常见多发肿瘤为目标,建立肿瘤细胞库,采用蛋白质组学和基因组学的相关技术,研究肿瘤发生发展和多药耐药的分子机制。
  5. 抗糖尿病药物作用机制研究与新药研发
  6. 生殖健康药物作用机制研究与新药研发
  7. 老年性疾病的药物研发及作用机制研究

  杨波 博士 教授,博士生导师,
  药学院院长助理,药理毒理与生化药学研究所副所长,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Cancer Research高级会员,《Asian Journal of Andrology》通讯编委,浙江省药理学会副秘书长,浙江省药学会药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何俏军 博士 教授,硕士生导师
  药学院药学系主任,肿瘤与内分泌药理研究室主任,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Cancer Research高级会员,中国抗癌协会抗癌药物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药学会药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

  周惠君 博士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中国药理学会生殖药理专业委员会委员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