痘症是由痘病毒科的几个属所引起的疾病。由于痘病毒的高度亲上皮性,感染的特征为皮肤痘疹,并可伴发系统疾病。禽、野生与家养哺乳动物和人都对痘病毒敏感,在家畜中犬的敏感性最低,而以绵羊痘、猪痘和禽痘的危害性较大。
病畜是传染源,主要通过呼吸道感染,也可通过损伤的皮肤和粘膜感染医,学.全,在.线www.lindalemus.com。病毒侵入体内经淋巴进入局部淋巴结,在网状细胞和内皮细胞内复制,然后释放病毒到血液引起病毒血症。病毒通过血液到多种组织器官,如皮肤、脾、淋巴结、肺、肾和消化道粘膜等。病毒在皮肤和粘膜上皮细胞内复制引起细胞变性坏死,侵入内皮细胞使血管内膜损伤和血栓形成。
一、绵羊痘
绵羊痘是家畜痘症中最严重的一种。由于高死亡率以及肉、奶或毛的产量降低,因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细毛美利奴羊对本病特别敏感,地方流行区的本地羊则比较有抵抗力。所有年龄的绵羊均可感染。但羔羊发病最为严重,死亡率达80%~100%。在地方流行区,由于羊只有高水平的免疫力,幼羊的死亡率也降低。
病理变化 病变好发于少毛区域的皮肤,如眼睑、面颊、鼻孔、阴门、乳房、阴囊、包皮、尾腹面、大腿内侧等。病变有明显的水疱期,水疱呈脐状,多房性,内含少量液体。坏死的表皮与下面的真皮裂开,偶可形成大水疱。脓疱的特征是形成薄痂壳。严重感染时皮肤的病变可能融合,真皮有明显的胶样水肿。皮肤病变须6周才能愈合,可能留下疤痕。地方流行区发生的轻型痘症,不发生全部痘疹病变,只是表皮棘细胞层显著增生,表面角化层不断呈鳞片状脱落,在几天内愈合。由于表层增生类似皮肤疣,称为疣状丘疹,多发生在尾腹面。高度敏感的动物在病的早期常发生出血性丘疹,后来在呼吸道(鼻、喉、气管)与消化道(口腔、前胃、皱胃)粘膜上形成大小不一的痘疹,坏死脱落后遗留糜烂和溃疡,并以疤痕愈合。约三分之一的患羊肺发生多发性灰白色结节性实变区。肾皮质有多发性圆形灰白色结节。
二、猪痘
猪痘由宿主特异性猪痘病毒所引起。本病主要侵犯幼猪、架子猪,但也可发生新生仔猪,表明可能经胎盘感染。由于本病通常较轻,死亡率微不足道,故不易受到注意。
病理变化典型的痘症侵犯腹部、胸侧、四肢内侧,偶尔在背部占优势。在严重感染时可能全身化,病变偶可侵犯口腔、咽、食管、胃、气管与支气管的粘膜。痘疹为圆形丘疹,色红,或乳白色周围有红晕,通常转变为脐状脓肿而无明显的水疱期,炎性痂壳最终脱落留下白斑。
三、禽痘
禽痘由禽痘病毒所引起,至少有四种禽痘病毒感染不同的禽类,即鸡痘、火鸡痘、鸽痘与金丝雀痘。绝大多数禽痘病毒只感染同种宿主,但也可能感染异种宿主。
禽痘有两型,即痘疹型或干燥型与白喉型或潮湿型。
(一) 痘疹型 禽痘最常见于无羽毛或少羽毛区的皮肤,如喙角周围或眼周围,但也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分。开始为小的灰白结节,迅速增大、变黄,结节融合可形成疣状结节。以后结节的底部发炎和出血,约经两周形成痂皮。1~2周后痂皮脱落,轻症可能无疤痕形成。最初的病理组织学变化为表皮的生发层细胞肥大和增生,使表皮比正常增厚多倍。肥大和增生的表皮细胞中含有嗜伊红性或嗜苏丹性胞浆包涵体,又称博林格尔小体。增生的表皮细胞迅速发生水泡变性、气球样变与胞浆溶解医学全在线,搜集整,理www.lindalemus.com,细胞溶解形成空腔,进而融合成为大水疱。脓疱形成只是一种例外。
真皮血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由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异嗜性细胞组成,在表皮坏死周围形成分界性炎症。坏死物腐离后通过再生愈合;如生发层损伤严重则表皮不能完全再生,以形成疤痕而告终。
(二) 白喉型 病变发生在粘膜,包括口腔、眼结膜、上部气管,甚至可延伸到食管和嗉囊以及肺内支气管。病变开始为粘膜上稍隆起的白色结节,结节迅速增大并常融合破溃为溃疡,表面附着灰黄色坏死性伪膜(白喉膜)。病变始于粘膜上皮细胞或棘细胞层细胞的肥大和增生,细胞浆中有大型嗜伊红性包涵体。上皮增生处的粘膜厚达正常的5~10倍,使粘膜出现小结节或脊状增厚。增生的上皮细胞气球样变和溶解坏死,形成微细水疱。在细菌继发感染作用下使局部炎症加剧,炎性产物和坏死的粘膜组织一起构成一层伪膜,其中可见残存的有包涵体的上皮细胞片。如坏死不超出粘膜层,上皮细胞通常可以完全再生,发生深层溃疡时则以疤痕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