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根据黄疸发生的原因和原理,可将黄疸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溶血性黄疸
由于红细胞大量破坏,胆红素生成过多,致使血液中间接胆红素含量升高,称为溶血性黄疸,又称为肝前性黄疸。在家畜常见于血液寄生虫病(如焦虫病、锥虫病、边虫病)、传染病(如马传染性贫血)、毒物中毒(如砷、磷)、毒蛇咬伤及免疫病(如新生幼畜溶血症)等。这些疾患都可使红细胞大量破坏,胆红素生成过多,肝脏不能及时地把全部间接胆红素转化成直接胆红素,从而造成血液中间接胆红素含量增高,引起黄疸。
(二)实质性黄疸
由于肝脏处理胆红素的功能障碍,致使血液中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含量升高,称为实质性黄疸,又称为肝性黄疸医,,学全在.线提.供www.lindalemus.com。凡能引起肝细胞和毛细胆管损伤的各种因素,都可引起本病。常见于某些传染病(钩端螺旋体病、传染性胸膜肺炎、马传染性贫血)、化学药物(砷、磺胺类药、四氯化碳)及饲料中毒(如黄曲霉毒素中毒)等,有时也见于蜂窝织炎,长期营养不良,缺乏胆碱、蛋氨酸和维生素E,血液循环障碍,肝脏淤血以致肝细胞缺氧也可引起该病。
在以上疾病中,肝细胞受到损害,发生变性、坏死。一方面导致肝脏将间接胆红素转化为直接胆红素的能力减弱,造成血液中间接胆红素含量增多;另一方面由于肝细胞的坏死崩解和毛细胆管的损害,造成胆汁排泄障碍,因而肝细胞转化形成的直接胆红素可经坏死部位进入血窦或淋巴道。因此,病畜在血液中同时存在两种胆红素。
由于血液中存在两种胆红素,因此,在实质性黄疸中,胆红素定性试验呈双相反应阳性;血液中的直接胆红素可经肾脏排出,因此尿中出现直接胆红素;同时,由于肝功能受到损伤,排入肠道中的直接胆红素减少,粪中胆素原含量降低,使粪的颜色稍变淡。由于肝脏的转化机能降低,重吸收的胆素原大都不能转变为直接胆红素进入肠道,最后经尿排出,故尿中胆素原含量增加,使尿色更深。
(三)阻塞性黄疸
由于胆道阻塞,胆红素向肝外排泄障碍,致使血中直接胆红素含量增高,称为阻塞性黄疸,又称肝后性黄疸。此型黄疸常见于胆道结石、胆管受肿瘤或肿大淋巴结压迫、胆管或胆囊发生炎症或寄生虫(猪蛔虫、牛、羊肝片吸虫)阻塞胆道;此外,胆道系统的机能性障碍,如胆管及胆管通向十二指肠的出口处的括约肌痉挛性收缩,也都能造成胆汁的排出困难。这样使得阻塞部上方胆汁淤积,胆管内压增高,引起胆汁逆流,胆汁直接流入血窦或淋巴道,继而进入血液医,学,全,在,线,提,供www.lindalemus.com。此时血液中除含有大量直接胆红素外,还含有胆固醇、胆酸盐等胆汁的其他成分。
阻塞性黄疸时,由于血液中直接胆红素增加,因此胆红素定性试验直接反应呈阳性;另外,由于直接胆红素能够从肾脏排出,所以尿液中胆红素增加,使得尿色加深;但由于胆红素进入肠道发生障碍,致使肠道内胆素原生成减少,故粪色变淡。
阻塞性黄疸持续时间长后,肾小管上皮可因胆酸盐的刺激而发生实质性变化。肝脏则由于营养不良和胆汁沉着,发生变性和局灶性坏死,并易继发感染,而且还可能引起胆汁性肝硬变。
现将三类黄疸的主要区别列表说明。
表14.1三类黄疸的主要区别
溶血性黄疸 |
实质性黄疸 |
阻塞性黄疸 | |
基本发病机理 |
红细胞大量破坏,形成间接胆红素超过肝脏的转化能力 |
大量肝细胞变性坏些,肝脏转化和排泄胆红素的机能下降 |
肝内外胆道阻塞,胆汁排出障碍 |
血中增多的胆红素 |
间接胆红素 |
间接与直接胆红素 |
直接胆红素 |
胆红素定性试验 |
间接反应阳性 |
双相反应阳性 |
直接反应阳性 |
尿中胆红素 |
阴性 |
阳性 |
阳性 |
尿中胆素原含量 |
增加 |
增加,不变或减少 |
减少或消失 |
粪中胆素原含量 |
增加 |
减少 |
减少或消失 |
其他特点 |
肝功能障碍 |
胆汁血症 |
上述三种类型的黄疸,虽然有着不同的性质,但它们并非彼此孤立,而是相互联系和互为因果的。比如,实质性黄疸时,由于肝细胞肿胀、间质中炎性细胞浸润和水肿,压迫毛细胆管而使胆汁排出受阻而伴发阻塞性黄疸;长期的阻塞性黄疸,由于胆道压力过高,胆小管破裂,容易造成肝细胞受损而继发实质性黄疸;另外胆汁返流入血,胆酸盐又能引起红细胞脆性增加而容易发生溶血;溶血性黄疸时,由于红细胞大量破坏,造成贫血、缺氧以及红细胞崩解产物与溶血物质过多等有害作用,使肝细胞变性、坏死而伴发实质性黄疸,同时大量胆红素排出造成胆汁浓稠,容易形成胆汁栓子,阻塞肝内胆管而继发阻塞性黄疸。
二、黄疸对机体的影响
胆红素对机体的影响,主要是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由于游离的间接胆红素为脂溶性,与组织的脂类亲和力大,容易透过生物膜,而神经组织中脂类含量很丰富,因此当血中胆红素增高时,胆红素容易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与脑神经核的脂类结合医学全在线,搜集整,理www.lindalemus.com,将神经核染成黄色,妨碍神经细胞的正常功能,往往导致死亡。这称为胆红素性脑病或核黄疸。
胆汁内的胆酸盐在血中蓄积,也可能对机体造成各种影响。胆酸盐沉着于皮肤,可刺激感觉神经末稍引起皮肤瘙痒。胆酸盐还可通过对迷走神经的刺激,引起血压降低,心跳过缓。此外,大量直接胆红素和胆酸盐经肾脏排出,可引起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而出现蛋白尿。
阻塞性黄疸时,由于胆汁进入肠道减少或缺乏,可影响肠内脂肪的消化吸收,造成脂类和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障碍,并使肠道蠕动减弱,有利于肠内细菌的繁殖,使肠内容物加剧发酵和腐败,故粪便恶臭。
实质性黄疸时,由于肝细胞变性、坏死及毛细胆管损伤,也有部分胆汁流入血液。此外,实质性黄疸表现在肝脏的功能障碍,肝解毒功能降低,可能伴发自体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