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鸭
病毒性肝炎病状与防治
-----
雏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是育雏阶段最为重要的传染病之一。 1.流行特点 主要发生于1~3周龄的雏鸭,以10日龄前后为高发阶段,日龄愈小,发病率、病死率愈高。鸭群一旦发病,疫情则迅速蔓延,发病率高达100%,病死率高低不一,多为20%~60%。该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生,但以冬春两季多见。 2.临床症状 鸭肝炎病毒感染的潜伏期短,人工感染的雏鸭可在24小时内出现部分死亡。临床上表现为发病急,死亡快。感染鸭表现为精神沉郁,行动迟缓,跟不上群,蹲伏或侧卧,随后出现阵发性
抽搐。大部分感染鸭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死亡,死亡鸭多数呈明显的角弓反张姿势。 患病鸭群往往表现尖峰式死亡,疾病暴发后,死亡率迅速上升,2~3天内达到高峰,然后迅速下降,甚至停息。但对于免疫抗体水平不均一,特别是母源抗体参差不齐的雏鸭群则可能出现无规律的死亡。 3.剖检病变 剖检时,眼观变化主要表现为肝脏明显肿大,肝脏表面有明显的出血点或出血斑,有时可见有条状或刷状的出血带。肾脏轻度肿胀和出血。 4.诊断 根据该病的
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剖检病变可做出临床诊断,但同时应与鸭出血症、鸭流感等类似疫病以及雏鸭煤气(一氧化碳)中毒、急性药物中毒等相区别。 煤气中毒多见于冬季,在雏鸭舍烧煤取暖而通风措施不良时多发,主要表现为雏鸭突然大量死亡,且离取暖炉越近死亡越多。死亡鸭上喙发绀,剖检可见肝脏、肾脏出血,血液凝固不良。 养鸭生产中偶尔可出现用药不当或用药量严重超标,导致大量雏鸭急性药物中毒死亡。药物中毒病例的肝脏一般不出现明显的出血点和出血斑,表现为肝脏淤血,肠黏膜充血和出血。确诊需要进行回顾性调查和饲养对比试验。 5.防治方法 接种疫苗是预防本病的最有效措施。对于无母源抗体的雏鸭(种鸭在开产前未接种过疫苗),在1~3日龄接种1次雏鸭肝炎弱毒疫苗后可产生良好的免疫力。也可通过免疫种鸭来保护雏鸭:种鸭于开产前间隔15天左右接种2次雏鸭肝炎弱毒疫苗,在产蛋高峰期后再免疫1~2次,可保证10日龄以内的雏鸭具有较高的母源抗体而获得良好的保护。对于病毒污染比较严重的鸭场,10日龄以后的雏鸭仍有部分可能被感染,可再补充注射雏鸭肝炎高免卵黄抗体。 对于发病鸭群,可紧急注射雏鸭肝炎高免卵黄抗体或高免血清来控制疫情,每羽注射1.0~1.5毫升。
畜牧导航:
养鸭资讯 养鸭技术 鸭价格行情 鸭病防治 饲养管理 养鸭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