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鳢(乌鱼)常见的疾病及防治
-----
乌鳢(Ophiocephalus argus)是以鱼类为食的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较高的淡水名贵鱼类。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需求量日益扩大。人工养殖已从少量混养发展到大量集中饲养。目前常见的疾病有出血病(Haemorrhage disease)、
白皮病(Whiteskin disease)、水霉病(Saprolegniasis)、小瓜虫病(Ichthyophthiriasis)和车轮虫病(Trichodiniasis)、嗜子宫线虫病(Philometraiosis)、萎瘪病等。本文在养殖及参考有关报道的基础上,对乌鳢常见的疾病及防治作一概述。 1 出血病1.1 流行情况 出血病是乌
鳢鱼种培育阶段的一种常见病,发病率高,易引起成批死亡。每年的6~9月是此病的主要流行季节。流行适宜的水温27~30℃。由于放养密度过高,水质恶化,水中溶氧低,透明度低等原因,常会导致此病的暴发。1.2 症状 病鱼鳍基、腹部、尾部等处有出血斑,鱼体暗黑而消瘦,眼球突出,剥除鱼的皮肤,可见肌肉呈点状或块状充血、出血。严重时全身呈鲜红色,鳃丝发白,即呈“白鳃”现象,肠内无食,肠壁充血。1.3 防治 (1)提高水位,增加换水次数,增加红虫等喜食饲料的投喂。 (2)全池泼洒生
石灰,发病季节,水深1m的池塘,每亩用生石灰25kg,加水溶解后全池泼洒,以后每月至少一次,直至9月,具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效果。2 白皮病2.1 流行情况 主要危害乌鳢的夏
花鱼种,每年6~8月为流行季节,尤其是夏花分塘前后,因操作不慎,碰伤鱼体或水质恶化,尤其是放了没有充分发酵的粪肥,病原菌更易滋生和繁殖,鱼体容易感染此病。死亡率高,可达50%以上,它病程短,从发病到死亡只有2~3天的时间。2.2 随着病情的发展,迅速扩展蔓延,严重时病鱼尾鳍烂掉或残缺不全,病鱼游动不平衡。头部向下,尾部向上,与水平垂直,直致死亡。2.3 防治 (1)发病鱼池可用漂
白粉(含有效氯30%)全池泼洒,使池水药物浓度为1mg/l。 (2)发病鱼池用中药
五倍子捣碎后,用开水浸泡,将渣汁一起全池泼洒,使池水药物浓度为3mg/L。3 水霉病3.1 流行情况 主要发生在乌鳢受精卵的孵化阶段,由于水环境不良或气温低(15℃~20℃),特别在阴雨天,突然感染引起,可造成受精卵的大批死亡。3.2 症状 在孵化过程中,内菌丝侵入卵膜内,卵膜外丛生大量外菌丝,外菌丝呈放射状。3.3 防治 (1)严格用药物消毒孵化池,保持孵化水体清新,捞卵不离水,轻捞轻放,不使卵粒受伤。为防止室外气候的突变,可在室内进行孵化。 (2)用孔
雀石绿溶液10mg/L浸泡附有鱼卵的鱼巢10~15min。每天1次,连续2天。或在孵化期间消毒卵巢周围的水体2~3次4 小瓜虫病4.1 流行情况 此病流行于春、秋季。对乌鳢的年龄无严格的选择性。小瓜虫病借助于胞囊及幼虫传播,刚孵出的幼虫侵袭力较强,随着时间的推延,而逐渐减弱,水温15~20℃侵袭力最强。4.2 症状 病鱼皮肤、鳍条或鳃瓣上可见布满了白色小点状的囊泡,病情严重时鱼体覆盖着一层白色薄膜。病鱼游动迟缓,漂浮水面,鱼体不断与其它物体摩擦,最后病鱼呼吸困难而死。4.3 防治 全池泼洒硝酸亚汞,水温15~20℃,使池水成0.1~0.2mg/L5 车轮虫病5.1 流行情况 主要危害乌鳢的鱼苗鱼种阶段。一年四季都可发生,而以4~7月较流行,适宜温度20~28℃。池小、水浅、水质不良、饵料不足、放养过密、连续下雨等情况易于发病。5.2 症状 病鱼粘液增多,鱼体大部分或全身呈白色,游动缓慢,鱼体消瘦,呼吸困难而死。5.3 防治 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镁合剂(比例为5∶2)全池泼洒,使池水含药量达0.7mg/L。可用效地杀灭乌鳢鱼苗、鱼种体表和鳃上的车轮虫6 嗜子宫线虫病6.1 流行情况 此病在长江流域流行最为广泛,感染率高达90%,最早是冬季1月间,春季出现最多,到夏季后鳍上不再发现有成虫。6.2 症状 病原体为藤本嗜子宫线虫,雌虫寄生在乌鳢的背鳍、臀鳍和尾鳍的鳍条之间,雄虫寄生在鱼的鳔和肾内,一般肉眼看不出明显的症状。6.3 防治 (1)用3%~5%的
食盐溶液浸洗病鱼10~20min。 (2)用晶体敌百虫(90%)和面碱混合泼洒(比例为5∶3)其浓度第一天0.2mg/L,第二天0.3mg/L。7 萎瘪病7.1 病因及症状 夏花和成鱼养殖阶段都可发现。主要由于放养过密,饵料不足,使部分鱼种因得不到足够的饵料而严重消瘦,离群散游,不久萎瘪致死。病理鳃丝花白,严重贫血。7.2 防治 养殖中应尽可能做到放养鱼种规格均匀,密度适宜。饵料投喂均匀、适口、充足。当发现鱼患萎瘪病时,应立即采取措施,增加营养,在疾病早期可恢复健康。 乌鳢对病害的抵抗能力很强,只要养殖过程中不断提高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做到“无病先防,有病早治,全面预防,积极治疗”,就能够减少疾病的发生。同时我们科研工作者还应加强应用基础理论的研究,积累知识和经验,控制乌鳢的突发性、暴发性、毁灭性疾病的发生,以提高乌鳢的养殖产量。
畜牧导航:
养鱼资讯 养鱼技术 鱼价格行情 鱼病防治 饲养管理 养鱼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