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冬当心诺卡氏菌导致鱼体表溃烂!
-----
广东珠海斗门区是池塘养殖海水鱼的集中地区,面积大、品种多,诺卡氏菌病的危害也很突出。诺卡氏菌是高等细菌,诺卡氏菌病是以鱼类形成全身肉芽肿和体表溃烂为主要症状的慢性疾病,近些年在养殖的海水鱼和部分淡水鲈形目中发病率很高,在斗门地区多数养殖户和部分水产药店从业人员对该病了解不多,处理不当,累积死亡率较高,规格大的商品鱼发病后经济损失很大。下面把该地区今年春季海水鱼诺卡氏菌病的发病情况和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一、发病症状和流行特点 经过3月中上旬的连续回南天后,3月20日开始连续半个月的大晴天,池塘水温快速升高,4月5日斗门地区池塘水温白水已达25℃,搭棚池塘甚至达到28℃以上。随着水温的升高,海水鱼的诺卡氏菌病也迎来了今年的第一个死亡高峰。 1、发病症状 图1 尖吻鲈体表有点状出血和小溃疡灶图2 海鲈体表有点状出血和小溃疡灶图3 海鲈体表有点状出血和小溃疡灶图4 尖吻鲈体表有点状出血和小溃疡灶图5 海鲈鳃盖溃疡灶图6 尖吻鲈鳃盖内缘溃疡灶图7 海鲈上颌溃疡灶图8 海鲈内脏器官上的结节图9 海鲈肾脏上脓肿图10 海鲈鳃丝上白色结节 发病初期体表有点状出血,出血处鳞片褪色或掉鳞(图1-3),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出血处开始溃烂,同时鳃盖、下颌、鳍基等处也开始溃烂(图4-7)。有的病鱼解剖可见脾脏、肾脏、肝脏等内脏器官上有白色结节或脓肿(图8、图9),有的病鱼皮下肌肉和鳃丝上也有白色结节(图10),有的鱼肌肉局部溃烂,在体表形成大的脓肿(图11),脓肿中有较多诺卡氏菌(图12)。随着水温的升高,体表溃烂处继发气单胞菌感染,溃烂的面积扩大和向肌肉深度发展(图13),越来越严重。图11 海鲈体表形成的脓肿图12 脓肿内有大量革兰氏染色阳性的丝状细菌图13 尖吻鲈体表溃烂灶扩大、加深 2、流行特点 斗门地区主要池塘养殖海水鱼类如海鲈、尖吻鲈、紫红笛鲷、金鲳等都有发病,其中海鲈和尖吻鲈养殖量较大,发病率也较高。鱼体规格越大,发病率越高,海鲈在100g以上就有发病。诺卡氏菌病与池塘水质环境有密切关系,养殖密度大,氨氮、亚硝酸盐高,溶解氧不足则容易发生此病。 诺卡氏菌繁殖温度为12-32℃,适宜繁殖水温为25-28℃,在斗门地区除夏季高温期以外的养殖时期都有发病,发病死亡高峰在水温为25-28℃的春季和秋季。当春季气温升高至25℃以后死亡数量明显增加,25-28℃是诺卡氏菌病的死亡高峰,这个时期气温下降后死亡量也会随之下降,再升温还会死亡量增加,直到水温升高到30℃以上,死亡量会大幅下降。秋末冬初的发病与春季相似,水温下降到28℃以下出现死亡高峰,每次降温死亡量都增多,直到水温下降到25℃以下死亡量明显减少。一般秋末冬初的发病季节时间短,死亡量较春末少。当遇到暖冬,春天诺卡氏菌发病相对严重,如2014年冬季气温较高,造成2015年春季诺卡氏菌病发病严重,除海鲈池塘大量发病以外,尖吻鲈在连续2年没有严重发病的情况下,今年出现大面积发病。搭温棚的池塘水温较高,适宜发病水温持续时间长,发病相对严重。 患诺卡氏菌病体表溃烂后的病鱼,在水温升高以后很容易继发迟缓爱德华氏菌或气单胞菌感染,使溃疡灶面积扩大,并向深部溃烂,增加死亡。严重的病鱼内脏器官都能分离到大量的气单胞菌和爱德华氏菌,引起
败血症死亡,如图7和图13的海鲈头部溃烂处、尖吻鲈体表严重溃烂处及内脏器官都能分离到大量温和气单胞菌和迟缓爱德华氏菌。 二、诺卡氏菌病的防治 诺卡氏菌是池塘中的常在菌,广泛分布在水体、底泥中,池塘养殖鱼类发病与池塘水体环境有显著关联。在4、5月份和11、12月份的发病高峰期,建议控制投料,及时调水,保持水质稳定,同时保健内服免疫多糖、
多种维生素、保肝药物预防。 诺卡氏菌病是慢性病,如果单纯诺卡氏菌感染,一般死亡量不大,但病程较长,特别是内脏器官上形成白色结节后治疗困难。前期单纯由诺卡氏菌引起的体表浅表性点状溃疡,在内脏基本没有形成结节时通过调节水质、内服针对革兰氏阳性菌的药物如
阿莫西林、恩诺沙星和提高免疫力的保健药物,治疗效果较好。如果池鱼感染率较高,多数内脏器官上出现结节,很难治疗,如果鱼的规格较大,建议卖鱼处理。 若病情进一步发展,鱼体表溃疡灶扩大,向肌肉深处溃烂,继发气单胞菌或爱德华氏菌等细菌病,严重者出现
腹水,出现明显细菌性败血症的症状,则很难得到有效治疗,建议通过内服抗菌药物的同时,在水质较好和保证不缺氧的情况下外用刺激性小的消毒剂促进体表伤口愈合。点击了解更多水产养殖技术
畜牧导航:
养鱼资讯 养鱼技术 鱼价格行情 鱼病防治 饲养管理 养鱼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