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某
兔场自1996年10月至1997年3月,陆续发生一种以妊娠母兔
流产、死亡为特征的疫病。经实验室检验诊断为兔
伤寒沙门氏菌病。报告如下。 1、病情况及临诊症状。该病主要危害妊娠母兔,造成孕兔流产、死胎和母兔流产后死亡。流产多发生于母兔妊娠的15天--20天左右。孕兔流产前1天--2天表现为精神沉郁,
耳聋头低,食欲减退或拒食,继之伏于巢箱,经久不动。然后发生流产,产出发育完全或不完全的死胎。母兔常于流产的当日或次日死亡。同舍的种公兔和后备母兔少见异常。该场种兔每季度常规进行1次“兔瘟、巴氏杆菌、魏氏梭菌三联苗”的免疫接种日粮中加有2%土霉素添加剂。发病期间曾对病兔用
青霉素进行治疗,结果均未能奏效,先后死亡母兔20余只。 2、剖检变化。肝脏淤血,小叶间质增宽,边缘有小出血点,肝脏显著肿大,呈暗紫色,局部有暗褐色坏死灶,质地脆弱。肾脏稍肿,色泽淡红,被膜散在有针尖乃至大头针帽大小的星芒状出血点。肺淤血,局部有出血性炎性病灶。气管下部与支气管内有多量红色泡沫状粘液。子宫壁肿胀增厚,浆膜面有多处片状出血斑,粘膜被覆1层黄褐色纤维素性污秽物,不易剥离。污秽物剥离后,见子宫粘膜有出血斑。同时,官腔内尚有由腐烂组织形成的团状物。 3、实验室检验。 3.1 将死
兔肝脾分别直接抹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均见有两端钝圆的小杆菌。菌体着色不匀,两端着色较重,呈革兰氏阴性。 3.2 无菌取死兔脾接种于普通肉汤,进行增菌培养。经37℃培养24小时后取肉汤培养物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所见菌体形态及染色特性与组织抹片相同随将由肉汤培养物划线接种于麦康凯琼脂平板,经37℃培养24小时,见长出几乎纯一的边缘整齐、圆形、稍突起、灰白色、半透明状的小茵落。菌落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所见菌体形态及染色特性与组织抹片中的相同。然后取单一菌落移植于普通肉汤,并划线接种于营养琼脂平板,进行纯培养,并对纯培养物培养特性进行观察。对接种纯培养物的两种培养基置37℃经24小时培养,肉汤呈一致中度浑浊,久之
管底有少量粘液状沉淀。营养琼脂上所长菌落形态与麦康凯琼脂上相同。挑取营养琼脂上菌落接种于三糖铁培养基斜面上,置37℃培养24小时,观察底层变黄产气,变棕黑色,斜面乳糖不分解,不变色。 3.3 用上述分离菌株接种于生化反应培养基进行试验。结果为:
葡萄糖、卫茅醇、阿拉伯糖、木糖、
甘露醇、硫化氢、动力试验为阳性。糖发酵试验有气体产生。乳糖、蔗糖、
尿素酶、枸橼酸盐、氰化钾、靛基质试验均为阴性。 3.4 挑取营养琼脂平板纯培养物与沙门氏菌属诊断血清(由许昌市卫生防疫站提供,兰州生物制品所生产)作玻片凝集试验。结果,A-F多价抗O血清和04及Hi单价血清均呈凝集。而对05、07、09和Vi单价血清不凝集。 4、药敏试验对
氯霉素、
诺氟沙星、痢特灵、卡那霉素、
庆大霉素均为高敏;而青霉素、
链霉素、
红霉素、强力霉素、复方新诺明则呈低敏或不敏感。 5、小结与讨论。 5.1 依据病原菌实验室检验结果为鼠伤寒沙门氏菌,结合病死兔的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诊断为鼠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兔沙门氏菌病。 5.2 诱发孕兔发生本病可能与饲养管理不善、卫生条件不良等因素影响,使孕兔抗病能力下降,易被病原菌感染有关。 5.3 沙门氏菌宿主广泛,传染媒介众多,因此,加强怀孕母兔的饲养管理,增强体质,搞好日常卫生消毒、不断清除传播媒介,减少孕兔与病原菌的接触机会,经常对兔群进行该病的检疫,及时清理带菌兔,对孕兔进行有计划的药物预防,是控制该病发生的有效措施。 5.4 孕兔发病后应用抗生素治疗时有必要做药敏试验以选择用药。该场本病未能及时得到控制,与防治用药选择不当有一定关系。
畜牧导航:
养兔资讯 兔价格行情 特兔技术 兔病防治 饲养管理 养兔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