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春季节水产鱼养殖的水产病害防控
-----
广东地区冬春季节的水产病害种类不多,但这些病害往往在治疗上较为困难,一旦暴发则会给生产带来毁灭性的伤害。因此了解这些病害的发生规律,采取合适的防控措施,可降低生产上不必要的损失。 疱疹病毒病 病原体为锦鲤疱疹病毒。该病的最适流行水温为18℃~25℃,发病高峰流行季节为每年9月至翌年的4月。锦鲤疱疹病毒病可感染各年龄段普通
鲤鱼和锦鲤。病鱼游动无规律,狂游或静卧池底,呼吸频率高;外观眼球下陷;鳃颜色不规则伴有中度至严重的鳃坏死,体表多黏液,出现苍白的块斑与水泡;鳞片有血丝,鳍条和体表充血,局部皮肤溃烂。 防治:做好检疫工作,确保输入的亲鱼与苗种为无锦鲤疱疹病毒感染的健康鱼。按照水产疫病的相关规定对发生锦鲤疱疹病毒病养殖场实施隔离、消毒。发病期少投饵,每日仅喂饱食量的2成~3成或停喂,对控制病情有较明显的效果。发病早期,通过水温调至30℃以上,可抑制该病的发展。发病早期,全池泼洒含碘消毒剂,如
聚维酮碘,每立方水体用量4.5毫克~7.5毫克(以有效碘计);复合碘溶液每立方水体用量0.3毫升~0.5毫升。内服投喂
中草药制剂(
板蓝根、
金银花、
连翘、
黄柏、
黄芪、
甘草等)制成的药饵,每100千克体重用量30克~50克,有一定的效果。 小瓜虫病 病原体为多子小瓜虫。多子小瓜虫的适宜繁殖水温为15℃~25℃,一般20℃以下发病较多。因此,小瓜虫对越冬苗种的危害最大。小瓜虫侵入鱼体皮肤和鳃瓣后,刺激鱼的上皮细胞增生,使患病鱼皮肤、鳍条、鳃瓣、口腔等处形成一个个肉眼可见的白色小点。该虫引起鱼的上皮细胞肿胀坏死,毛细血管充血发炎,鳃小片变形粘连。并且由于小瓜虫还吞食鱼体细胞作为营养,导致鱼体消瘦,最终病鱼因衰竭、呼吸困难而死亡。多子小瓜虫对鱼的种类无严格的选择性,草鱼、
青鱼、鲤鱼、罗非鱼、鳜鱼、淡水白鲳等均可被感染。在不流动的小水体、高密度养殖的越冬池及观赏性鱼类养殖池中发病甚为严重,死亡率可达到60%~70%以上。 防治:在放鱼前,清除池底过多的淤泥,连池底带池壁用生
石灰或含氯消毒剂彻底消毒,杀死残留的胞囊。合理密养,加强饲养管理,保持良好水质条件,是预防小瓜虫的关键。小瓜虫病发生的早期,可采取下列方法其中的一种进行治疗,有一定效果。每米每亩水深用生
姜2千克,新鲜的干
辣椒粉500克,先将
生姜捣烂,加入辣椒粉,混合后加水5千克煮沸15分钟,连汁带渣全池遍洒,连用2次~3次。若在水族箱或室内水泥池等小水体发生小瓜虫病,可将水温升至28℃以上,小瓜虫会逐渐脱落而死亡。此外,在治疗鱼体的同时还必须注意清洗消毒养鱼的工具等用品,以免造成二次感染。 水霉病 水霉菌对温度范围适应很广,5℃~26℃均可生长繁殖,但水霉病一般发生于低水温期。在我国淡水水产动物的体表及卵上发现的水霉共有十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是属于水霉和绵霉两个属的种类。水霉有内菌丝和外菌丝之分。内菌丝分枝多而纤细,长在鱼体的损伤处,并可深入到皮肤与肌肉内,具吸取寄主营养的功能;外菌丝伸出鱼体外,菌丝较粗壮,分枝较少,形成肉眼可见的灰白色棉絮状物。发病早期肉眼看不出病鱼有异症。当肉眼看到鱼体“长出”灰白色棉毛状物时,即表示水霉菌不但侵入鱼体伤口,并且已长出外菌丝。由于霉菌能分泌大量蛋白质分解酶,可分解破坏鱼的组织。鱼体受刺激后分泌大量黏液。病鱼开始焦躁不安,用身体摩擦池塘中的其他固着物。由于水霉迅速繁殖,鱼体损伤严重而死亡。在鱼卵孵化过程中,也常发生水霉病。开始时,水霉菌生长在一些死卵中,后来,水霉菌面积逐渐扩大,将正常的卵覆盖而导致卵死亡。水霉病是一种继发性感染症,当鱼体体表受损伤或受低温
冻伤后很容易感染水霉。因此避免鱼体受伤是预防水霉病发生的关键。 防治:在放鱼前,全池泼洒含氯消毒剂以抑制池水中水霉孢子的活力。拉网捕捞、搬运、放养过程中,操作小心,不要使鱼体受伤。当鱼体受伤后,可全池泼洒季胺盐类药物,促进鱼体伤口愈合。在冬季,要做好防冻保温措施,特别在越冬池勿放养过密,对一些不耐寒鱼类保温要足够,切勿冻伤鱼体。 皮肤溃疡病 每年11月份至翌年4月份,大口黑鲈(加州鲈)、斑鳢(生鱼)等养殖鱼类容易发生皮肤溃疡病。发病初期,皮肤出现红斑点,随病情发展,表皮坏死,鳞片脱落,肌肉腐烂,严重的病鱼溃烂面深入肌肉,露出骨骼,病灶通常为圆形或椭圆形,最大可达2公分×3公分。病灶部位无固定,在头部、背部、体表两侧不等。病原体有温和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等。发病塘多数是投喂冰鲜杂鱼、水质环境差、氨氮含量较高的池塘。由于养殖池塘的有害物质增多,一方面削弱了鱼体的抵抗力,另一方则助长了有害病原菌的大量繁殖生长。养殖密度大的池塘,损伤后的鱼都很容易引发此病。若继发水霉感染则引起很高死亡率,严重发病的鱼池感染率可高达80%。 防治:在发病季节,用含氯消毒剂全池遍洒消毒池水,用漂
白粉,每亩每米水深用量667克;消毒时,注意水中溶氧,最好开动增氧机,提防施药后因缺氧而造成死亡。加强饲养管理,合理养殖、投饵,避免投饵过量污染水质。操作仔细,避免因捕捞、运输、筛鱼过程
中使鱼体受伤。每次操作后,都要消毒池水。进行池
水消毒。
磺胺嘧啶或同类药物,每50毫克/千克~100毫克/千克体重。拌料投服,连用4天~6天。休药期30天以上。
诺氟沙星,20毫克/千克~30毫克/千克体重,拌料投服,连用4天~6天。休药期15天以上。由于该病发生在水温较低的季节,此时鱼体伤口不易愈合,并且因鱼的食欲差而影响口服药饵的效果。因此该病最好是以预防为主,治疗也以发病早期、病鱼皮肤仅出现小红点时的效果较佳。点击了解最新水产养殖技术
畜牧导航:
养鱼资讯 养鱼技术 鱼价格行情 鱼病防治 饲养管理 养鱼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