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鲟鱼得了癌症怎么办?
-----
中华鲟是我国一种珍稀鱼类,亦称“国宝鱼”,但近年来随着工农业发展,引起长江某些局部水域的严重污染,从而给这种珍稀鱼类带来很大的损害。据我们长期调查表明,不少中华鲟已患及慢性病,鳃瓣出血,红细胞,血小板和血红蛋白含量降低,鱼体内含有较高重金属如铜、
锌含量达到1.48mg/L与10.16mg/L,以及肝脏发生癌变等症状。这一情况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以便积极做好中华鲟资源的保护工作。据调查长江下游一些局部污染水域发现,珍稀鱼类中华鲟鱼种有些出现慢性病,经生化、生理及组织病理学检查表明,肝脏组织已坏疽、肿大,有结节,甚至,已有发生癌变。同时还作了鱼体血液分析,重金属残留量测定,鱼活动力,诱食反应,组织病理学,遗传细胞肝体指数检查以及治理对策。野外调查结果在长江下游某江湾局部严重污染水域,调查表明,水体中有排入化工、造纸、灰渣等未经完全处理废水、废渣,致使表层江水出现大量泡沫,灰渣等污染物流程数公里,尤其在夏季高温季节,常可见漂浮死鱼。该水底沉积有约30厘米左右残渣和纤维等污染物。由于中华鲟属于底层鱼类,喜栖底游或觅食引起慢性中毒,其中毒症状常表现鱼体色素加深,体表或鳍条部腐蚀、坏死、血斑、淤血、鳃瓣充血及肝脏呈淡黄色或深棕色肿大等症状。据我们长年累月的定期定点调查大量的幼鲟结果表明具有鳍疽、坏死及
慢性肝炎,癌变等病鱼占检查总量的7.7%,现筛选10尾病例。游动能力测试结果从1号~10号病鱼分别测试表明,这些病鱼经5min、10min、15min的水流冲击,其游动能力甚弱,几乎失去逆水能力,随水漂游5min时,呼吸频率每分钟为104次~118次,10min~15min时鱼体已失去平衡能力。出现鱼体翻滚现象,呼吸率快慢不一,出现不规则。但正常的幼鱼具有很强的逆游能力,呼吸率每分钟为199次~216次。未见异常行为。生理生化检测结果选用鲟鱼血相检测是判定鱼体内新陈代谢等生理生化变化的有效标帜。由抽血测定结果表明,病鲟在治疗后红细胞、血小板及血红蛋白值普遍比治疗前要高:如红细胞几乎上升一倍,血小板升高80%多,由于鱼体炎症消退,白细胞恢复正常值。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先检查幼鲟口腔上皮、下颌、颚部、触须及例线系统外感受组织变化,这些组织均分布有密集呈圆形或椭圆型的感觉细胞(包括腔内味蕾细胞)特别是鲟触须部分为甚。这些细胞的直径在19.15um~20.80um左右;胞内有感觉细胞和支持细胞组成,并间有分布味蕾细胞皆专司外界种种理化因子的感触,故有“化学感受器”之称。但因此类幼鱼长期逗留在严重的污染水域,这些感觉细胞与肝脏组织一样受到不同程度损害、破坏。这些感觉细胞的胞质萎缩,坏死,甚至出现成片的空泡化失去感觉功能。据国际
肿瘤研究联盟(IARC)主任Higginson教授研究表明,由于动物体细胞基因(RNA)不规则分裂癌变所产生核磷酸解体、核溶液解及核空泡化等效应,此是鉴别机体癌症的有效指标之一。从肝脏癌变部分表明,病鱼1号组中华鲟幼鱼,体色深黑色,缺乏光泽,腹部出现一条灰白色带状边缘。经过解剖,肝脏肿大,表面粗糙,突出结节,呈深棕色。在肝区左叶有高0.6cm,直径1cm左右隆起的肿瘤,胆束膨大,呈深绿色。经组织学检查表明肝肿瘤部分已恶化,肝细胞发生癌变(异型性),其细胞已比相应的正常细胞大1倍~3倍,特别是细胞核更大,其核仁的大小不等,有的相差2倍~4倍,并可见较多的病理性核分裂相;胞核呈圆、椭圆、多角形等不规则,核膜厚度不匀,细胞之间界限不清。另外还可见其浸润性生长,癌细胞已向周围的正常肝区伸展,侵犯,以致包围附近一些血管和肝组织,致使病灶扩大,病象明显。2号组鱼,体色加深,缺乏光泽、腹部充血,经解剖,肝脏肿大,组织疏松,易破碎,呈暗红色;胆束膨大,暗绿色,经组织学检查,部分肝组织已分化成恶性癌细胞,癌细胞已出现中度间变(异型性),细胞已较相应的正常细胞大1倍~4倍左右,细胞核很大,有些细胞1个~6个以上核仁,而且核仁的大小不规则,胞质色深,粗大,胞浆丰富。另外在附近肝组织中还可见到肝细胞异化,出现胞核小,颗粒细,分布均匀,但核膜和核仁不清楚。由相片所示,其癌细胞亦向各方伸展、转移、压迫附近组织。3组~8组鱼体加深,经过解剖,肝脏呈褐红色,组织疏松,胆束大,呈深色,经组织学检查,部分肝组织细胞已出现明显的密集、增生;有些肝区的细胞比正常细胞大,出现许多空泡,而这些空泡分布甚广,尤以肝组织表层比肝内部的多。治理措施病鲟治理措施是强化保护鲟鱼资源的一项重要基因工程,特别以水生珍稀活化石鲟鱼为甚。在中科院细胞生物学研究所肿瘤专家王衡文教授及病理学家周希勋教授的指导下筛选了野生植物长
青果提取物为治疗药物,以1.5‰比例配入制成人工配合饲料投喂,持续投喂85天后获得十分满意的效果,使病鲟逐渐增强体质恢复健康,其存活率达87%,较未用药病鱼成活率提高1倍多,几乎与健康的对照组相同。治理中华鲟慢性肝病和
肝癌症的主要方法,采用五加科野生植物长青果提取物,其成分有L-
精氨酸、L-瓜氨酸、多糖及
维生素C、
维生素E等产生抗氧化物的一氧化氮NO前体物,按饲料的1.5‰比例混配投喂,持续投喂饲养85天后检查,可获相应的治理效果。该混配饲料由成都三阳科技实业有限公司提供。
姜礼燔许云萍王乙力此后在广东顺德、江门、高明及湖北宜昌中华鲟研究所等均用本剂于生产养鲟
中使用取的好评,如宜昌中华鲟研究所肖慧主任以本剂培养2万尾鲟鱼种比对照地平均增重率三倍以上,且养成鲟鱼体质结实、健壮、活力增多。评价鱼类癌症问题已引起当今国内外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早在1983年英国农渔业食品部(FAFF)专门组织调查泰晤士河口鱼类肿瘤病,并已查明患病率达80%。1984年美国野生动物保护学会做了大量的鱼癌病调查,亦查明美国BlckRiver河、纽约Buf?faloRiver河及HudsonRiver及等河流鱼类患癌率达30%,而我国长江下游某区幼鲟患癌率达7.7%,发病原因主要为水污染所致。据英国Bulack试验证明泰晤士河口鱼癌病与河中沉积物含大量PCB致癌物有关,他们试用其淤泥拌饲养14个月后,发现喂养鲟鱼有五分之三患及肝癌,将其淤泥涂于鲟体表一个月后使发生皮癌病。中华鲟癌病的报道引发了国内外有关鱼类学家的高度关注。在我国中科院海洋所曾呈奎院士和中科院水生所刘建康院士巢湖评议会上均予很高评价、在美国弗吉尼亚州大学野生生物资源保护系主任RicharaJ·Neves教授(2010)指明中华鲟癌病发现,对古生代活化石鱼类致癌基因密码研究,具有特殊意义;英国珍贵鱼类生物学会主席T·R·Begananl教授(1990)认为,中华鲟肝脏癌变的发现,在渔业科学上是作出一项重大的贡献。为此还专门邀请了作者在英、美讲学及交流了环保方面经验。为消除水污染,加强保护鱼类资源,笔者特提出以下若干建议措施:一、加强水域环境管理与建立鱼类预测警报系统。首先必须严格遵守环保法、渔业法及渔业水质标准等法规。此乃改善和保护水域生态环境,防止污染的基本法则。二、建立水生资源保护模式,在国内各大水域中因地制宜建立其有当地特点的水生资源保护模式,使水体物质。能量交换和水生物种群繁育维持生态平衡。三、加强综合预防措施,必须建立饲料的检测系统,杜绝污染物排放。同时也必须及时修订过时废水排放标准和渔业水质标准等,以适应现代科学发展的需要。
畜牧导航:
养鱼资讯 养鱼技术 鱼价格行情 鱼病防治 饲养管理 养鱼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