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用染菌蛋黄液引发鸡大肠杆菌病
-----
琼海市上埇等五个乡镇14户养鸡专业户,由于误用染菌高免蛋黄液引发鸡大肠杆菌病,造成重大损失。现将诊断和治疗情况报道如下。 一、发病情况 上述养鸡专业户饲养的鸡群共5·5万只,相继出现疫情,经兽医临诊检查、剖检后诊断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甘保罗病,IBD),并相继使用了外地生产的高免蛋黄液(以下简称A液)。但疫情不但没有得到控制,而且在使用A液后的次日起出现大量死亡。例如某专业户养鸡1700只,30日龄时,用A液前死亡鸡7只,用A液后,次日死亡鸡200多只,并逐日增多,至第5天,共死亡鸡1230多只,死亡率达72%;另一专业户养鸡1100只,25日龄时,用A液后死亡鸡增多,虽用药物治疗,仍然死亡多只,死亡率为36%。14个专业户共死亡鸡12700只,平均死亡率为23%。 二、剖检 笔者对发病初期的18只死鸡进行剖检,见胸肌出血,法氏囊肿大、
水肿、出血。对用A液后4—5天死亡的鸡剖检近百只,病变基本一致:可见明显的
胸膜炎、
心包炎、腹膜炎、肝周炎,并有纤维素性物覆盖。 三、实验室检验 1、镜检:对用A液后病死鸡脏器直接涂片、脏器培养物涂片和A液培养物涂片,均可见细小的革兰氏阴性杆菌。 2、细菌培养:用A液和死鸡脏器分别接种培养,生长的细菌表现一致:普通平板、血平板上均出现乳白色的、表面光滑的小菌落,有溶血;肉汤培养基中呈均匀混浊;麦康凯平板培养基上,菌落呈红色。 3、生化试验:A液和死鸡脏器培养的细菌,生长反应一致:对
葡萄糖、木胶糖、阿拉伯糖、
麦芽糖、乳糖、
肌醇均可发酵产酸;对蔗糖不发酵;不产生硫化氢;不产生
尿素酶。 4、发病试验:用A液分离出的菌株接入肉汤培养基中,经37℃24小时培养,见肉汤均匀混浊,取此菌液按0·5毫升/只的量接种20日龄鸡10只,另设5只鸡为不接种的对照组。接种组于次日死亡8只,另2只处于濒危状。从死亡鸡分离出原菌株,扑杀濒危鸡剖检,呈现胸膜炎、腹膜炎、肝周炎。对照鸡观察5天,均正常健活。 5、药敏试验:用分离菌株以药敏试纸试验,抑菌圈(毫米)为:
庆大霉素25、
氯霉素25、卡那霉素23、先锋霉素18、
红霉素11、氟哌酸11、强力霉素9、
四环素9、
链霉素7、
青霉素7;复方新诺明和氨苄青霉素不敏感。 四、治疗情况 1、针对大肠杆菌病,专业户曾使用多种药物治疗,效果欠佳。如大肠杆菌威、红霉素、恩诺沙星、百炎净、氨苄青霉素等。后在市诊断室指导下,使用氯霉素、
环丙沙星、泰乐菌素联合口服,取得了较好效果。如某专业户养鸡3500只,原发传染性法氏囊病,日死亡10多只,用A液后,次日死亡50多只,后及时使用前述药物治疗,7天后疫情停止,共死亡500多只。其他专业户也接受指导,后期均用相同药物治疗,使疫情获得有效控制,减少了损失。 2、针对原发性传染性法氏囊病,后期改用由省畜牧兽医管理站和琼海畜牧办联合生产的高免蛋黄液(以下简称B液),除初期有少量死亡外,用B液后,鸡群精神状态好转,停止死亡。某专业户饲养鸡3300只,分两舍饲养,一舍养1700只,先发病,用A液后死亡骤增;另一舍养1600只,第3天发病,改用B液防治,次日全群精神迅速好转,全群仅死鸡12只。 五、体会 1、此次鸡发生的疫情,原发病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继发病为大肠杆菌病。 2、鉴于当地养鸡历史较长,群众的科学防疫意识较强,养鸡施行常规免疫,但仍不能百分之百地防止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发生。因此,除应注重主动免疫外,必要时必需辅以被动免疫,即优质高免蛋黄液的应用。 3、生物制品(包括高免蛋黄液)的制作,必须严把质量关,不能忽视成品的产品效价、菌检和安检工作,产品效价低或有问题的决不能使用,以免造成更大损失。 4、本次对大肠杆菌病的治疗,多种药物效果不佳,说明病菌的耐药性不断增强,应及时对致病菌株做药敏试验,指导用户用高敏药物,避免
盲目性,减少浪费和损失。 5、建议有关职能部门加强生物制品的检查、监督,切实维护产、销、用三方的权益。
畜牧导航:
养鸡资讯 鸡价格行情 养鸡技术 鸡病防治 饲养管理 养鸡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