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羊养殖过程中羊病有很多种,养殖户没有太多经验的话就要多注意观察羊群,不断积累经验,很多常见的疾病自然就能应付,下面介绍一种常见羊病:
一、 肝片吸虫
该病是由肝片吸虫寄生在羊的肝脏胆管内所引起的一种病。//www.lindalemus.com/shouyi/ya/jishu/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慢性或急性肝炎和胆囊炎。
(一)流行病学。该病分布极广,往往呈地方性流行。在多雨温暖的季节里,常造成该病的普遍流行,严重感染主要发生于秋季,在潮湿的年份则发生于夏秋两季。长期在潮湿牧地和沼泽地带放牧的羊只,往往感染严重。临床上绵羊患该病的多于山羊。
(二)临床症状。该病临床症状的表现程度,主要取决于感染强度、动物健康状况、年龄及感染后的饲养管理条件等。成年羊若寄生少数虫体往往不表现病状,但对于羔羊,即使寄生少数的虫体,也可能呈现极其有害的作用。
1.急性型病状:在秋季羊只受到严重感染时,可发生急性型病状。病羊表现为轻度发热、食欲减退、虚弱和容易疲倦,放牧时离群落后。有的出现腹泻、黄疸、腹膜炎等症状。有的可摸到增厚的肝脏边缘,肝区有压痛表现,叩诊可发现肝脏浊音区扩大。发病后迅速贫血,黏膜苍白,有的病例在几天后发生死亡。
2.慢性型病状:这类情况最常见,表现为贫血逐渐加重,黏膜苍白,眼睑、颌下、胸下及腹下发生水肿,并逐渐严重,出现胸水和腹水现象。病羊消瘦,毛干易断,食欲消失。患病的母羊乳汁稀薄,怀孕母羊流产,临死前出现下痢。
(三)预防。每年进行3次预防性驱虫,驱虫时间根据该病在各地流行的特点而定,原则上第1次应选在虫体大部分成熟之前20--30天进行,即成虫期前驱虫;第2次驱应选在虫体大部分成熟时进行,即成虫期进行;第3次在第2次后3个月进行。
(四)治疗
1.硝氯酚:每公斤体重4--6毫克,对60天以上的大片吸虫有100%的驱虫效果,该药不溶于水,可拌于精料中喂服,或用片剂口服。该药毒性低、用量小、疗效高,为较好的驱片形吸虫药物。
2.硫溴酚:绵羊每公斤体重50--60毫克,山羊每公斤体重30--40毫克,均1次内服。该药毒性低、疗效高,对杀灭寄生的幼虫有一定效果。
3.抗蠕敏:每公斤体重18毫克,1次口服,效果良好,对怀孕母羊无不良影响。
4.碘醚硫胺:每公斤体重7.5--10毫克,1次口服,此药对杀灭寄生的成虫和幼虫效果都好。
5.四氯化碳石蜡油(50%)注射液:成年羊3--6毫升,羔羊2升,肌肉或皮下注射,该药疗效高、副作用大。该药怀孕羊慎用,使用有可能引起孕羊流产。对于种羊和体弱的羊只可将药量分2次使用,中间隔1天用1次。对大群羊进行驱虫时,务必先选出少量羊只分批进行试验,再给大群羊给药,万不可草率从事,以防大群中毒事故。若发生中毒,可用5%氯化钙溶液配5%葡萄糖溶液静脉注射,进行解救。
二、羔羊痢疾
羔羊痢疾是初生羔羊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其特征是:持续性下痢。群众一般称为“下血、“拉稀病或“白痢。该病常可使羔羊发生大批死亡。
(一)流行病学。该病主要经消化道传染,多发生于7日龄以内的羔羊,天气寒冷骤变能促进该病发生。每年立春前后发病率较高,病羔羊和带菌的母羊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
(二)症状。病羔羊精神沉郁、垂头、弓背、畏寒、不吃食、常卧地不起,随后发生下痢,排绿色、黄色、黄绿色或灰白色的液状粪便,羊体高度消瘦,体温、呼吸、脉搏无显著变化。如不及时治疗往往于2--3天死亡。如后期粪便变稠则表示病情好转,有治愈的可能,应抓紧时机进行治疗。
(三)预防。对怀孕后的母羊要加强饲养管理,冬季做好保膘保胎工作。产房应保持清洁卫生,阳光充足,通风良好,温度适当,地面铺上垫草。羔羊出生后搞好护理,搞好断脐消毒,把初乳挤去数滴后再让羔羊吸吮。
在该病流行地区的怀孕母羊,用羔羊痢疾甲醛菌苗进行预防,第1次选在分娩前20--30天内在后腿内侧皮下注射菌苗2毫升,第2次在分娩前10--20天内于另一侧后腿内侧皮下注射菌苗3毫升,这样初生的羔羊可获得被动免疫力。
(四)治疗。灌服6%硫酸镁溶液(应内含0.5%的福尔马林)30--60毫升,经6--8小时后再灌服0.1%的高锰酸钾溶液10--20毫升。未痊愈的羊只可重灌高锰酸钾溶液1--2次。
1.抗菌疗法:
(1)磺胺脒1克,鞣酸蛋白0.2克,碳酸氢钠0.2克,每天2--3次。同时每天肌注青霉素80万单位,1日2次,至痊愈。
(2)呋喃唑酮0.1克灌服,每日2--3次。
(3)对症治疗:出现脱水症状的每天补液1--2次。心力衰弱的应强心。
2.中药疗法:
(1)去核乌梅6克,诃子肉9克,炒黄连6克,黄芩3克,郁金6克,神曲12克,猪苓6克、泽泻5克,将上述药捣碎后加水400毫升,煎汤至150毫升,红糖30克为引,1次灌服30毫升,如还拉稀可再灌1--2次。
(2)白头翁、秦皮、黄连、炒健曲、炒山楂各15克,当归、乌梅各20克,车前子、黄柏各30克,加水500毫升,煎至100毫升,每次灌服5毫升,每天2--3次,连用2--3天。
(3)对急性昏迷的羔羊,可用朱砂0.3克,冰片0.1克,全蝎0.25克,温水灌服,可起急救的作用。
三、病毒性口炎
该病又叫羊口疮,即羊传染性脓疱病。该病以口唇等部位皮肤、黏膜形成丘疹、脓疱、溃疡以及疣状厚痂为特征。
(一)流行特点。该病以3--6月龄的羔羊发病为多,常呈群发性流行。成年羊也可感染发病,但呈散发性流行。病羊和带病毒羊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损伤的皮肤、黏膜感染。自然感染是由于引入病羊或带毒羊,或者利用被病羊污染的圈舍或牧场而引起。由于病毒的抵抗力较强,该病在羊群内可连续危害多年。
(二)临诊症状和病理变化。该病在临床上一般分为唇型、蹄型和外阴型3种,也有混合型感染病例。
1.唇形:病羊首先在口角、上唇或鼻镜上出现散在的小红斑,逐渐变为丘疹和小结节,继而成为小疱或脓疱,破溃后结成黄色或棕色疣状硬痂。如为良性经过,则经1--2周痂皮干燥、脱落而康复。严重病例,患部继续发生丘疹、水疱、脓疱、痂垢,并相互融合,波及整个口唇周围及眼、脸和耳廓等部位,形成大面积龟裂、易出血的污秽痂垢,痂垢下伴以肉芽组织增生,痂垢不断增厚,整个嘴唇肿大外翻呈桑椹状隆起,影响采食,病羊日趋衰弱。部分病例常伴有坏死杆菌、化脓性病原菌的继发感染,引起深部组织化脓和坏死,致使病情恶化。有些病例口腔黏膜也发生水疱、脓疱和糜烂,使病羊采食、咀嚼和吞咽产生困难。
2.蹄形:病羊多见一肢患病,但也可能同时或相继侵害多数甚至全部蹄端。通常于蹄叉、蹄冠或细部皮肤上形成水疱、脓疱,破裂后则形成由脓液覆盖的溃疡。如继发感染则发生化脓、坏死,常波及基部、蹄骨,甚至肌腱或关节。病羊跛行,长期卧地,病情缠绵。也可能在肺脏、肝脏以及乳房中发生转移性病灶,严重者衰竭而死或因败血症死亡。
3.外阴型:外阴型病例较为少见。病羊表现为黏性或脓性阴道分泌物,在肿胀的阴唇及附近皮肤上发生溃疡;乳房和乳头皮肤(多系病羔羊吸吮时传染)上发生脓疱、烂斑和痂垢。公羊则表现为阴囊鞘肿胀,出现脓疱和溃疡。
(三)鉴别诊断
1.与羊痘的鉴别:羊痘多为全身性表现,且病羊体温升高,全身反应严重,结节呈圆形突出于皮肤表面,界限明显,似脐状。
2.与坏死杆菌病的鉴别:坏死杆菌病主要表现为组织坏死,一般无水疱、脓疱病变,也无疣状增生物。
(四)预防
1.不要从疫区引进羊或购入饲料、畜产品,引进羊需隔离观察2--3周,严格检疫,同时应将蹄部多次清洗、消毒,证明无病后方可混入大群饲养。
2.保护羊的皮肤、黏膜勿受损伤,拣出饲料和垫草中的芒刺;加喂适量食盐,以减少羊只啃土、啃墙现象;防止发生外伤。
3.该病流行区用羊口疮弱毒疫苗进行免疫接种,使用疫苗株毒型应与当地流行毒株相同。
(五)治疗。病羊可先用水杨酸软膏将痂垢软化,除去痂垢后再用0.1%--0.2%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创面,然后涂2%龙胆紫、碘甘油溶液或土霉素软膏,每天1--2次,至痊愈。蹄型病羊则将蹄部置5%--10%甲醛溶液中浸泡1分钟,连续浸泡3次;也可隔日用3%龙胆紫溶液、1%苦味酸溶液或土霉素软膏涂拭患部。
四、病毒性关节炎-脑炎
山羊病毒性关节炎-脑炎是一种病毒性传染病。特征是成年羊为慢性多发性关节炎,间或伴发间质性肺炎或间质性乳房炎。羔羊常呈现脑髓炎症状。
(一)流行特点。自然条件下,只在山羊间互相传染发病,绵羊不感染。无年龄、性别、品系间的差异,但以成年羊感染居多,感染率为15%--81%。患病山羊和潜伏期隐性患羊及被污染的饲草、饲料、饮水等均可成为传播媒介。感染途径以消化道为主。感染母羊所产的羔羊当年发病率为16%--19%,病死率高达100%。
(二)临床表现分为三型。脑脊髓炎症、关节炎症和间质性肺炎型。多为独立发生,少数有所交叉。但在剖检时,多数病例具有其中两型或三型的病理变化。
1.脑脊髓炎型:潜伏期53--151天,主要发生于2--4月龄羔羊。有明显的季节性,80%的病例发生于3--8月间。发病初期病羊精神沉郁、跛行,进而四肢僵直或共济失调,一肢或数肢麻痹,卧地不起,四肢划动。有的病例眼球震颤、惊恐、角弓反张、头颈歪斜或作圆圈运动。有的面神经麻痹,吞咽困难或双目失明。病程半年至1年,个别耐过病例留有后遗症,少数有肺炎或关节炎症状。
2.关节炎型:发生于1岁以上的成年山羊,病程1--3年。病羊肩淋巴结肿大。典型症状是腕关节肿大和跛行。也可发生于膝关节和跗关节,俗称“大膝病。病情逐渐加重或突然发生,病初关节周围的软组织水肿、湿热、波动、疼痛,有轻重不一的跛行,进而关节肿大如拳,活动不便,常见前肢跪行。
3.肺炎型:较少见,无年龄限制,病程3--6个月。患羊出现咳嗽、呼吸困难,胸部叩诊有浊音、听诊有湿罗音。
(四)诊断。依据病史、症状和病理变化进行诊断并不困难。
(五)防治措施。尚无有效疗法和预防疫苗。主要以加强饲养管理和防疫卫生工作为主,在无病地区应提倡自繁自养,严防该病由外地带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