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禽类的梭菌病
-----
近年来禽类的梭菌病在各地呈零散发作,给禽的健康和生命带来了严重影响。我园近几年来也曾发生过数例此病,有3种:一是由肠梭菌引起的溃疡性肠炎;二是由产气荚膜梭状芽孢杆菌引起的
坏死性肠炎;三是由腐败梭菌引起的坏疽性皮炎。品种涉及褐马鸡、锦鸡、鸸鹋、食火鸡、大鸨、孔
雀、鹤类。介绍如下。 溃疡性肠炎 溃疡性肠炎是由肠道梭菌所引起的一种以下痢、肠道溃疡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本病通过粪便传播。禽采食了被污染的饲料、饮水及垫草而发病。4~12周龄以下的幼禽易感染。我园褐马鸡、锦鸡、鸸鹋就曾感染此病而死亡。 1.1 临床症状 急性死亡无明显症状,多为健康活泼者。慢性病禽表现为精神委靡、羽毛蓬乱、嗉囔充盈、腹部膨胀并伴有白色水样稀便。 1.2 病理变化 急性死亡者病变主要在十二指肠,肠黏膜广泛出血,肠内有暗红色黏稠液体,肝肿大、颜色较淡,肝表面有大小不等的黄色坏死灶。慢性病例小肠及
盲肠黏膜上有溃疡灶,溃疡灶边缘出血形成出血环。溃疡面形成不易剥离的黄黑色伪膜。有的深层溃疡造成肠穿孔,发生腹膜炎及肠粘连。肝肿大有黄色斑纹或坏死灶,脾出血、肿大。 1.3 诊断 根据尸体剖检的病理变化可初步诊断。肠道溃疡伴有肝坏死及脾出血、肿大是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进一步诊断需要取坏死的肝组织作压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发现革兰氏阳性大杆菌,菌体内生有芽孢或游离芽孢可做出确诊。必要时取肝、脾组织作厌氧培养进行病原的分离和鉴定。 1.4 鉴别诊断 临床上需要和溃疡性肠炎鉴别诊断的有球虫病、坏死性肠炎和组织
滴虫病。球虫病常继发于溃疡性肠炎或与其混合感染,所以必须采取两种不同的防治措施。组织滴虫病的特征变化是盲肠干
酪样坏死及肝有铜钱样的坏死灶。 1.5 防治 溃疡性肠炎的病原主要存在于粪便及污染的垫料上,因此及时清理粪便、勤换垫料保持清洁卫生是至关重要的。同时要防止禽的拥挤,减少应激反应,控制球虫病和其他疾病的发生,增强禽体抵抗力对预防和控制本病也很重要。药物防治可选
链霉素,用0.006%链霉素饮水可防治本病。我园对幼禽正是采取了这一措施,才减少了此病的发病率。 坏死性肠炎 坏死性肠炎是由魏氏梭菌所产生的A型或C型毒素引起的禽类的一种以血便、小肠黏膜坏死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本病通过粪便、泥土、灰尘及污染的饲料和垫草而传染,死亡率较高。我园的大鸨、蓝孔雀、食火鸡、鸸鹋曾发生本病而死亡。 2.1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精神不振,食欲减退、甚至废绝,
腹泻排
酱色稀便。有的病例出现肢体痉挛,头颈弯斜,两腿外撇,并伴有呼吸困难,口腔流出混有食糜的黏液。病禽往往迅速消瘦,呈急性死亡。 2.2 病理变化 尸体剖检肉眼病变仅限于小肠,尤其是空肠和回肠,肠扩张,肠内充满气体,肠黏膜增厚上面附着一层黄绿色伪膜,肠内容物混有血液,严重者可见整个空肠和回肠充满血液。个别病例气管有黏液,喉头出血。 2.3 诊断 根据剖检病变基本可以做出诊断,进一步确诊可刮取肠黏膜组织进行厌氧培养,进行病原的分离和 鉴定。 2.4 鉴别诊断 坏死性肠炎和溃疡性肠炎及球虫病易混淆。溃疡性肠炎是由肠梭菌引起的,其病变是小肠和盲肠发生坏死和溃疡,并且肝表面有坏死灶。坏死性肠炎的病变则在空肠和回肠,肝和盲肠很少有病变,据此可以区分,进一步鉴定需要作病原的分离。球虫感染引起的病变与魏氏梭菌引起的病变相似,通过采取肠道粪便涂片检查有无球虫进行区别。 2.5 防治 搞好卫生和消毒,供给多价饲料,加强饲养管理,增强禽的抵抗力,发现病禽及时隔离,死禽尸体进行焚烧或深埋。
四环素类抗生素对此病有效,用
青霉素、链霉素、氨苄青霉素饮水或拌料均可起到预防和治疗作用。 坏疽性皮炎 坏疽性皮炎是由腐败梭菌、魏氏梭菌及金黄色
葡萄球菌的一种或几种病原联合感染引起的,在多数情况下坏疽性皮炎是某些病的继发病。此病一般发生于2~3周龄的雏禽。我园有1只3周龄的蓝褐马鸡曾发生本病经治疗无效死亡。 3.1 临床症状 精神委靡、厌食、腿无力,运动失调。病程很短,一般不超过一天,常无任何症状而急性死亡。 3.2 病理变化 主要表现为皮肤呈黑色,翅、胸、腹部以及腿部皮下呈血样
水肿,肌肉为灰褐色,肌束间有水肿和气体。内脏器官多无病变,肝脏有时可见散在的白色坏死灶。 3.3 诊断 通过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并结合病原菌的分离可以诊断本病。从我园发病的褐马鸡皮肤渗出物中分离到的病原菌是腐败梭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 3.4 鉴别诊断 本病应注意和真菌性皮炎相区别。通过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及病变组织涂片镜检进行鉴别。 3.5 防治 本病的防治和溃疡性肠炎与坏死性肠炎相似。搞好饲养管理,增强禽的抵抗力是至关重要的。同时在饲料中加入抗生素能起到一定的防治效果。
畜牧导航:
养鸡资讯 鸡价格行情 养鸡技术 鸡病防治 饲养管理 养鸡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