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6月份猪价高位跳水以来,7月份反弹失败,8月份窄幅调整,9月份又持续加速下跌。在中秋、国庆节前备货高峰期,诸多利好也不能遏止跌势,9月下旬暴跌至17.5元/公斤。国庆节后,外三元生猪84均价更是跌破17元/公斤。东北地区跌势尤甚,辽宁、黑龙江跌至16元/公斤以下。
跌!跌!跌!从6月份的历史高点21.2元/公斤,猪价像山坡上滚下来的石头,蹦着跳着朝下落。截至目前,累计下跌超4元/公斤,跌幅近20%。前期,某券商发布的“看高猪价到24元/公斤”的研报,妥妥的成了一个大笑话。
三大原因促成行情调整
汇易JCI统计数据显示,受猪肉价格高企遏制需求、以及夏季大体重猪只出栏量集中影响,三季度以来,我国生猪养殖业遭遇了2015/16年超级盈利周期的第二次大调整行情。
JCI分析认为,导致2015/16年生猪超级盈利周期中第二次大调整行情的主要原因有三方面:
第一,肉类持续性进口(包括走私),据估算,2016年我国肉类总进口量将达到460万吨(猪、牛、羊、禽肉及其副产品);
第二,规模化养殖企业扩容,以及前期养殖户将商品母猪转为繁育母猪;
第三,大体重猪只数量增加(牛猪)。
当然,尽管三季度以来我国生猪养殖效益水平大幅缩水,但和往年同期相比,今年前三季度生猪平均盈利670元/头的水平依然“傲视”往年同期。
“泡沫”挤出,四季度有望回暖
对于猪价的持续下滑,市场观点和预期出现了明显的分化:
一部分业内人士认为生猪市场已经进入供应恢复的过程中,因此猪价的“泡沫”逐渐挤出;
另一部分业内人士则认为生猪产能偏紧的大周期还没有结束,目前已经进入后程,供应会逐步好转,但速度相对偏缓。随着秋冬季传统肉品消费旺季的到来,猪价依然有回暖基础。
JCI认为,在政府对环保高压之下,以及南方水网地区调减养殖规模等等,生猪市场的供应难一蹴而就的持续性放大,加之秋冬季节生猪疫病发生的概率相应提高,原本落空的猪价上涨的期望或在四季度逐步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