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传染病学重点摘录
第一节 动物传染病与感染
一、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潜伏期和临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传染病。
二、传染病的特征:
⒈特异的病原微生物引起的;
⒉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⒊被感染的机体发生特异性反应;
⒋耐过动物能获得特异性免疫;
⒌具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
⒍具有明显的流行规律;(周期性、季节性)
三、传染病的发展阶段(传染病的病程):
⒈潜伏期;⒉前驱期;⒊明显(发病)期;⒋转归期(灰复期)
四、一类疫病:是指对人和动物危害严重、需采取紧急、严厉的强制性预防、控制和扑灭措施的疾病。
五、一类疫病包括:
口蹄疫、
猪水疱病、
猪瘟、非洲
猪瘟、非洲马瘟、牛瘟、牛传染性胸膜
肺炎、
牛海绵状脑病、痒病、蓝舌病、小反刍兽疫、
绵羊痘和
山羊痘、高致病性禽流感、
鸡新城疫等14种。
二类疫病:是强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需要采取严格控制、扑灭措施的疾病。
三类疫病:是指常见多发、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需要控制和净化的动物疫病。
六、感染的类型:
⒈外源性和内源性感染;
⒉单纯感染、混合感染、原发感染和继发感染;
⒊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
⒋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
⒌典型感染和非黄型感染;
⒍最急性、急性、亚急性和
慢性感染;
⒎持续性感染和慢病毒感染;
第二节 动物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环节
一、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⒈传染源;⒉传播途径;⒊畜群的易感性。
二、传染源:是指有某种病原体在其中寄居、生长、繁殖,并能排出体外的活的动物机体。
三、传染源包括:患病动物、病原携带者。
四、传播途径: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经一定的方式再侵入其他易感染动物所经历的路径称为传播途径。
五、传播途径包括:水平传播、垂直传播
六、水平传播:传染病在群体之间或个体之间以水平形式横向平行传播。包括直接接触传播、间接接触传播两种方式。
七、直接接触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被感染的动物与易感动物直接接触,不需要任何外界条件因素的参与而引起的传播方式。
八、间接接触传播:病原体通过传播媒介使易感动物发生传染的方式,称为间接接触传播。
九、间接接触传播包括:经空气传播、经污染的饲料和饮水、经污染的土壤、经活的传播媒介传播。
十、垂直传播:即从亲代到子代之间的纵向传播。包括:胎盘传播、经卵传播、产道传播。
十一、疫源地:有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存在的地区称为疫源地。包括传染源、被污染的物体、房舍、牧地、活动场所以及这个范围内怀疑有被传染的可疑动物群和储存宿主等。
十二、根据疫源地范围大小,可分别将其称为疫点或疫区。通常将范围小的疫源地或单个传染源所构成的疫源地称为疫点。若干个疫源地连成片且范围较大时称为疫区。
十三、自然疫源地:有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地方称为自然疫源地。自然疫源性疾病是指病原体不需要人或家畜能完成世代更替的传染病叫。
十四、传染病流行过程的表现形式:散发性、地方流行性、流行性(暴发)、大流行。
十五、流行过程的季节性:某些动物传染病经常发生于一定的季节,或在一定的季节出现发病率显显著上升的现象。
十六、季节发生的原因:⒈季节以病原体在外界环境中存在和散播的影响;⒉季节对活的传播媒介的影响;⒊季节对动物活动和抵抗力的影响。
十七、流行过程的周期性:某些传染病经过一定的间隔时期,还可以再度流行,这种现象称为传染病的周期性。
十八、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饲养管理因素。
第三节 动物
流行病学调查
一、发病率:是指发病动物群体中,在一定时间内,具有临床症状的动物数占发病动物群体总动物数的百分比。
二、死亡率:是指发病动物九体中,在一定时间内,发病死亡的动物数占该群体总动物数的百分比。
三、病死率:是指发病动物群体中,在一定时间内,发病死亡的动物数占该群体中发病动物总数的百分比。
四、动物流行病学调查的步骤和内容:⒈疾病流行情况;⒉疫情来源的调查;⒊传播途径和方式的调查;⒋当地状况。
第四节 动物传染病的诊断方法
一、 动物传染病的诊断方法包括:⒈临床综合诊断;⒉实验室诊断;
二、临床综合诊断方法包括:流行病学诊断;临床诊断;病理解剖学诊断。
三、实验室诊断包括:①病理组织学诊断;②微生物学诊断;③免疫学诊断;④分子生物学诊断。
四、微生物学诊断包括:病料的采集;病料涂片、镜检;分离培养和鉴定;动物接种试验。
五、免疫学诊断包括:血清学试验;变态反应。
六、血清学诊断包括:凝集反应、中和反应、沉淀反应、补体结合反应、免疫荧光抗体试验、免疫酶技术等。
七、分子生物学诊断包括:PCR技术、核酸探针技术、DNA芯片技术等。/*
第五节 动物传染病的综合防疫措施
一、防疫工作的原则是:⒈建立、健全各级特别是基层兽医防疫机构,以保证兽医防疫措施的贯彻落实;⒉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兽医法规;⒊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
二、防疫工作基本内容:⒈平时的预防措施;⒉发生疫病时的扑灭措施。
三、平时的预防措施包括:⒈加强饲养管理,搞好卫生消毒工作,增强家畜机体的抗病能力。贯彻自繁自养的原则;⒉拟订和执行定期预防接种和补种计划;⒊定期进行杀虫、灭鼠、防鸟,进行粪便无害化处理;⒋作好检疫工作;⒌加强联防工作。
四、发生疫病时的扑灭措施:⒈及时发现、诊断和上报疫情并通知邻近单位做好预防工作;⒉迅速隔离病畜,污染的地方进行紧急消毒。若发生危害性大的疫病,应采取封锁等综合措施;⒊实行紧急免疫接种,并对病畜进行及时和合理的治疗;⒋严格处理死畜和淘汰的病畜。
五、动物传染病的综合防疫措施包括在:⒈疫情报告和诊断;⒉检疫;⒊隔离和封锁;⒋消毒、杀虫、灭鼠、防鸟。
六、当发现重要的法定性传染病时,一定要迅速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疫情,并通知邻近单位及有关部门注意预防工作。
七、当动物突然死亡或怀疑发生传染病时,应立即通知兽医人员。在兽医人员未到场或尚未作出诊断之前,应采取下列措施:将疑似传染病病畜进行隔离,派专人管理;对病畜停留过的地方和污染的环境、用具进行消毒;完整保留病畜尸体;不得随便急宰,不许食用病畜的皮、肉、内脏。
八、检疫:是指利用各种诊断和检测方法对动物及其相关产品和物品进行疫病或病原体或抗体检查。目的是查出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疫病传播。
九、隔离:病畜、可疑感染家畜、假定健康家畜。
十、可疑感染家畜:未发现任何症状,但与病畜及其污染的环境有过明显的接触。假定健康家畜:除病畜和可疑感染家畜外,疫区内其他易感家畜。
十一、我国动物防疫法规定,当确诊为一类疫病或当地新发现的家畜传染病时,应进行封锁。执行封锁时应掌握“早、快、严、小”的原则。
十二、根据消毒的目的,消毒可分为:预防性消毒、临时消毒、终末消毒。消毒的方法包括机械性清除、物理消毒法、化学消毒法、生物热消毒法。
十三、常用的化学
消毒药有:氢氧化钠、
石灰乳、漂
白粉、二氯异氰尿酸钠、
过氧乙酸、来苏儿、克辽林、新洁尔灭、洗泌泰、消毒净、度米芬、双链季铵盐、环氧乙烷、福尔马林、菌毒敌等。
十四、常用的杀虫方法有:物理杀虫法、生物杀虫法、和药物杀虫法。
十五、目前常用的杀虫剂有:
⑴有机磷杀虫剂:敌百虫、敌敌畏、倍硫磷、马拉硫磷、双硫磷、辛硫磷等。特点是用量较小、毒杀作用迅速、多数在环境中易分解。但毒性较大,并有残留现象,对人畜有一定危害。
⑵拟
除虫菊酯类杀虫剂:胺菊酯等,特点是广普、高效、击倒快、残效短、毒性低、用量小等特点,对抗药性昆虫有效。
⑶昆虫生长调节剂:保幼激素、昆虫生长调节剂等。特点是不污染环境,对人畜无害。
⑷驱壁剂:邻苯二甲酸二甲酯、避蚊胺等。
十六、药物预防:是为了控制某些疫病而在畜群的饲料、饮水中加入某种安全的药物进行集体化预防。
十七、药物预防的原则和方法:
⑴选择合适的药物。(一般选用常规药物即常用的一线药物,预防疾病的目标很明确时可选用特定药物。
⑵严格掌握药物的种类、剂量和用法。
⑶掌握好用药时间和时机,做到定期、间断和灵活用药。
⑷穿梭用药,定期更换。(一种药物连续使用一年左右即可考虑更换。
⑸注意经料给药应将药物搅拌均匀,特别是小型饲养场手工拦料更要注意,采取由少到多、逐级混合的搅拌方法比较可靠。经水给药则应注意让药物充分溶解。
十八、传染病的治疗原则:早期治疗,标本兼治,特异和非特异性结合,药物治疗与综合措施相配合。
十九、治疗用药原则:注意药物的适应证,合理使用,有的放矢;掌握剂量,既要做到用药足量保证疗效,又要防止用药过量引起中毒;疗程要足,避免一天一换药,否则药物在血液中达不到有效浓度,难以取得应有疗效;对于抗菌药物应定期限更换,穿梭用药,不宜长期使用一种药物,以免产生耐药菌株;既要注意联合用药,又要避免药物种类过多造成浪费或药物中毒,或药物间发生颉颃作用。
二十、传染病治疗方法包括:
⒈针对病原体的疗法:
⑴特异性疗法;⑵抗生素疗法;⑶化学疗法;⑷抗病毒药疗法;
⒉针对动物机体的疗法:
⑴加强护理;⑵对症疗法;⑶针对群体疗法。
二十一、预防接种:在经常发生某些传染病的地区,或有某些传染病潜在的地区,或经常受到邻近地区某些传染病或威胁的地区,为了防患于未然,在平时有计划地给代健康畜群进行的疫苗免疫接种,称为预防接种。
二十二、免疫程序:根据一定地区、养殖场或特定动物群体内传染病的汉行状况、动物健康状况和不同疫苗特性,为特定动物群制定的接种计划,包括接种疫苗的类型、顺序、时间、次数、方法、时间间隔等规程和次序。
二十三、紧急免疫:指在发生传染病时,为了迅速控制和扑灭疫情而对疫区和受威胁区尚未发病的家畜进行的应急性计划外免疫接种。
二十四、被动免疫:是指将免疫血清或自然发病后康复动物的血清人工输入未免疫的动物,使其获得对某种病原的抵抗力。
二十五、免疫接种的方法:皮下、皮内、肌内注射或皮肤刺种、点眼、滴鼻、喷雾、口服等不同的接种方法。
二十六、免疫接种注意事项:
⒈预防接种应有周密的计划;
⒉应注意预防接种的反应;
⒊几种疫苗的联合使用;
⒋合理的免疫程序。
二十七、制定免疫程序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⒈当地疾病的流行情况及严重程度;
⒉母源抗体的水平;
⒊上一次免疫接种引起的残余抗体水平;
⒋家畜的免疫应答能力;
⒌疫苗的种类和性质;
⒍免疫接种方法和途径;
⒎各种疫苗的配合;
⒏对动物健康及生产能力的影响。
二十八、预防接种后的反应:
⒈正常反应:是指由于制品本身的特性而引起的反应,其性质与反应强度随制品而异。
⒉严重反应:程度较重或发生反应的动物数超过正常比例。(原因是:生物制品质量较差;使用方法不当,如接种剂量过大,接种技术不正确、接种途径错误等。
⒊合并症:指与正常反应性质不同的反应。(主要包括:超敏感—
血清病、过敏
休克、变态反应;扩散为全身感染;诱发潜伏感染。
二十九、影响疫苗免疫效果的因素
⒈疫苗因素;⒉疫苗保存与运输;⒊免疫程序;⒋免疫接咱方法;⒌动物因素。
二、共患病
1、口蹄疫概述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人兽共患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临诊特征是在口腔黏膜、四肢下端及乳房等处皮肤形成水疱和烂斑。成年动物多取良性经过,幼龄动物多因心肌受损而死亡率较高。我国民间俗称本病为“口疮”、“蹄癀”。
病原 口蹄疫病毒属于微RNA病毒科中的口蹄疫病毒属,口蹄疫病毒分为7个血清型,即A、 O、 C、 SAT1、 SAT2、 SAT3(南非1,2,3型)及Asia I型(亚洲I型)。各血清型间无交叉免疫现象,但各型在发病临诊症状方面的表现却没有什么不同。每一个血清型又包含若干个亚型,同型各个亚型之间也仅有部分交叉免疫性。口蹄疫病毒在流行过程中及经过免疫的动物体均容易发生变异,即抗原漂移,故口蹄疫病毒常有新的亚型出现。口蹄疫亚型已达到80多个,我国主要是A、O和亚洲I型,欧洲主要是A、O型,均以O型多见。
乳鼠对本病毒非常敏感,是最好的实验动物,一般用3~5日龄(也可用7~10日龄)的豚鼠,皮下或腹腔接种,于16~30h内死亡。
病毒对酸和碱都特别敏感, 2%~4%氢氧化钠、3%~5%福尔马林溶液、5%氨水、0.2%~0.5%过氧乙酸或5%次氯酸钠等均为口蹄疫病毒良好的消毒剂。
流行病学 自然条件下口蹄疫病毒可感染多种动物,偶蹄目动物易感性最高,易感性的高低顺序依次为
黄牛、奶牛、猪、羊、鹿、骆驼。幼龄动物易感性大于老龄动物。
患病动物及带毒动物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染源,
口蹄疫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传染病,一经发生往往呈流行性,在牧区,多呈现大流行。
口蹄疫流行具有一定的周期性,本病没有严格的季节性。如在牧区的流行特点,往往表现为秋末开始,冬季加剧,春季减轻,夏季基本平息。在农区这种季节性表现不明显。
临诊症状
牛 潜伏期一般2~4d,最长可达一周左右。病牛体温升高达40~41℃,流涎,口腔出现水疱,水疱破溃形成红色糜烂,水疱破裂后,体温降至正常;趾间及蹄冠的柔软皮肤上发生水疱,并很快破溃,出现糜烂。病畜站立不稳,跛行。乳头皮肤有时也可出现水疱,很快破裂形成烂斑。
本病一般多呈良性经过,病死率一般不超过3%;恶性口蹄疫,病死率高达20~50%,主要是病毒侵害心肌所致,尤以犊牛多见。孕牛可发生
流产。
羊 潜伏期一周左右,病状与牛大致相同,但感染率较低。
猪 潜伏期1~2d,临诊症状极典型,病猪以蹄部水疱为主要特征,口黏膜形成小水疱或烂斑。若哺乳母猪乳头有水疱,则整窝小猪发病,多呈急性胃肠炎和
心肌炎而突然死亡,死亡率可达100%。
病理变化 患病动物的口腔、蹄部、乳房、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胃黏膜可见到水疱、烂斑和溃疡。反刍动物真胃和大小肠黏膜可见出血性炎症。心肌有灰白色或淡黄色的斑点或条纹,称为“虎斑心”。
防制
当口蹄疫发生时,必须立即上报疫情,确定诊断,划定疫点及疫区,分别进行封锁和监督。严格封锁疫点,对患病动物群及与其接触过的动物群要扑杀,作无害处理,并对剩余饲料、饮水、场地、患病动物走过的道路、动物舍与污染物品进行全面严格的消毒。疫点内最后一例病畜扑杀后,经过本病一个潜伏期以上的监测、观察,未再出现病畜时,经彻底消毒,由县级以上农牧部门检查合格后,报原发布封锁令的政府发布解除封锁令。
2、流行性
感冒简称流感,由
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临床特征是高热、呼吸困难;流行特征是发病急骤、传播迅速、感染谱广、流行范围大。
简称流感,流感病毒属于正黏病毒科,A型流感病毒属。外有囊膜,囊膜上有呈辐射状密集排列的两种穗状突起物,一种是血凝素(HA),另一种是神经氨酸酶(NA),A型流感病毒的HA和NA容易变异,已知HA有16个亚型(H1?H16),NA有10个亚型(N1?N10),它们之间的不同组合,使A型流感病毒有许多亚型(如H1N1、H2N2、H3N2、H5N1、H5N2……等),各亚型之间无交互免疫力。
培养流感病毒最好用发育9-11日龄鸡胚。对热敏感,低温抵抗力强在-70℃稳定,冻干可保存数年。
猪流感主要是H1N1 、H3N2亚型,禽流感主要是H9N2 、H5N1亚型,在动物流感中,
猪流感被认为具有人兽共患病的性质。
流行病学 传染源主要是患病动物以及隐性感染动物。带毒鸟类和水禽是流感病毒的主要贮存者,传播途径主要是呼吸道,其次是消化道,也可通过损伤的皮肤和黏膜感染,吸血昆虫也可传播病毒。患病鸡在潜伏期即可排毒,目前尚无足够的证据证明本病可以经卵垂直传播。
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以晚秋及冬春寒冷季节多见。本病常突然发生、传播迅速,呈地方性流行或大流行形式。
症状:禽流感,又称真性鸡瘟或欧洲鸡瘟, 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分为两大类,即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和低致病性禽流感(LPAI),其中H5和H7亚型是典型的强毒。
高致病力病毒感染时,常表现为突然发病;体温升高,产蛋大幅度下降或停止,头颈部
水肿,鸡冠、肉髯等发绀,流泪;高度呼吸困难,并迅速波及全群,病禽张口伸颈呼吸,打喷嚏、
咳嗽,气管啰音;排出黄白、黄绿或绿色稀便;神经紊乱,出现头颈歪斜,多数病例病程为2~3d,致死率可达100%。
低致病力毒株感染的症状较复杂,其严重程度随感染毒株的毒力、禽的品种、年龄、性别、饲养管理状况、发病季节和禽群健康状况等不同而有很大差别,可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呼吸道症状、消化道症状、产蛋量下降和隐性感染等。病程长短不定,一般死亡率很低。
病理变化: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禽类常表现为皮下、浆膜、黏膜、肌肉和各内脏器官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渗出和坏死变化。病鸡的冠和肉髯极度肿大,鸡冠有坏死灶和出血。胫上部角质鳞片呈紫红色,脚趾肿胀,伴有淤斑性变色。腺胃黏膜点状或片状出血,腺胃与食道交界处、腺胃与肌胃交界处有出血带和溃疡。喉头、气管有不同程度出血,管腔内有大量黏液或干
酪样分泌物。整个肠道尤其是小肠,从浆膜层即可看到肠壁有大量黄豆至
蚕豆大出血斑或坏死灶(
枣核样坏死),
盲肠扁
桃体肿胀、出血、坏死。卵巢和卵子充血、出血,输卵管内有多量黏液或干酪样物。胰脏明显出血或有黄色坏死灶。肾肿大,有尿酸盐沉积,法氏囊肿大,内有少量黏液,有时有出血。肝、脾出血,有时肿大。
低致病性禽流感主要表现为呼吸道和生殖道内有较多的黏液或干酪样物,输卵管和子宫质地柔软易碎。个别病例可见呼吸道、消化道黏膜出血。
诊断
病毒分离与鉴定:可以采取病鸡呼吸道或鼻窦内渗出物或器官组织,加肉汤稀释成10%悬液,离心沉淀和过滤以除去组织碎屑,将无菌悬液0.1~0.2ml接种在9~11日龄发育鸡胚的尿囊腔,在35℃中培养, 72~96h采取尿囊液作鸡红细胞的凝集试验,并用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鉴定病毒型和亚型,进行确诊。
血清学诊断较常用的是采取病鸡的血清进行琼脂扩散试验。此外,尚有荧光抗体技术、补体结合反应、ELISA等方法。
防制
预防措施 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禁止从有本病的国家和地区进口家禽、野禽、观赏鸟类及各种禽类产品,在引进禽及其产品时应严格对本病进行检疫;养殖场应远离迁徙禽类的聚集地,严格实施各种防疫消毒制度,特别是车辆、人员来往的控制,搞好禽场卫生和定期消毒。
扑灭措施
疫情报告;早期确诊;隔离、封锁、紧急接种、消毒。
发现疫情立即划定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区,进行封锁、隔离、扑杀病禽和同群禽。对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区进行每天的全面消毒。当疫区内的所有禽类死亡或扑杀完毕,经过每天消毒,超过禽流感的最长潜伏期、疫区周围强制免疫的所有禽类都产生了坚强的免疫力而无新病例发生时,再经过全面彻底的大消毒后,即可由行政主管部门宣布解除封锁。
治疗
本病尚无特效疗法,尤其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时,必须采取扑杀政策,禁止治疗。猪和马等动物主要采取解热、镇痛、抗病毒、防继发感染等措施。
3、
狂犬病狂犬病又称
恐水症,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人畜共患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临诊特征是神经兴奋和意识障碍,继之局部或全身麻痹而死。该病潜伏期较长,一旦发病常常因严重的脑
脊髓炎而以死亡告终。
病原 狂犬病病毒属于弹状病毒科、狂犬病病毒属。病毒呈枪弹形或试管状。病毒主要存在于中枢神经组织、唾液腺和唾液内。在唾液腺和中枢神经内形成狂犬病特异的包涵体,叫内基氏小体。
在自然界存在的狂犬病强毒称为“街毒”,通过家
兔脑内继代,可减弱其对人和动物的毒力成为“固定毒”,并可用来制备弱毒活疫苗及灭活疫苗。
流行病学 犬科动物(犬、
狐、狼等)在自然状态下常带有狂犬病毒,是狂犬病的传染源和病毒的贮存宿主。此外,
蝙蝠是该病毒的又一自然宿主。患病动物、带毒动物为本病传染源。由患病(或带毒)动物咬伤而感染。当健康动物皮肤黏膜有损伤时,接触病畜的唾液而感染亦属可能。
症状 潜伏期的变动很大,这与动物的易感性,伤口距神经中枢的距离,侵入病毒的毒力和数量有关,一般为2~8周,最短10天,长者可达数月或一年以上。
各种动物的临诊表现皆相似,一般可分为两种类型即典型病例和非典型病例。
犬 典型病例可分为前驱期、兴奋期和麻痹期。
非典型病例,有时症状发展急剧,张口、垂舌、唾液增多,步行摇摆、垂头,后躯和四肢麻痹、卧地不起,因呼吸中枢麻痹或衰竭而死,病程1周左右。有时则症状出现后不久迅速消退,病程极短,但体内仍然存在并排出病毒。
病变
组织学检查常发现在大脑
海马角及
小脑和延髓的神经细胞胞浆内出现嗜酸性包涵体(内基小体),呈圆形或卵圆形,内部可见明显的嗜碱性颗粒。
诊断
脑组织触片法
动物接种试验
荧光抗体检查 该方法是一种快速、特异的诊断方法,将患病动物脑组织切片或触片
固定后,用荧光抗体进行染色,出现阳性反应即可确诊。
防制 目前我国对犬采取的是“管、免、灭”的综合防制。
“管”即市区、城镇禁养,乡镇拴养或圈养。
“免”即免疫,有计划地对免疫的家犬发放免疫证。国内有狂犬病弱毒疫苗或与其他疫苗联合制成的多联疫苗供选用。
“灭”即消灭野犬,不使无免疫证的野犬到处游荡,以免伤害人和动物。
紧急防制 被患狂犬病的动物或可疑动物咬伤,应及时对伤口作彻底消毒处理,最好先挤出伤口局部血水,后用浓肥皂水、酒精、
碘酊等作消毒处理,并迅速用
狂犬病疫苗进行紧急接种,使被咬动物在病的潜伏期内就产生主动免疫,可免于发病。
4、痘病
痘病是由痘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其特征是在皮肤和黏膜上发生丘疹和痘疹,典型病例现为丘疹,后变为水疱,再变为脓疱,脓疱干燥结痂,一般良性经过。
病原 各种动物的痘病毒虽然在形态构造和抗原性等方面基本相同,但对宿主的感染性严格专一。 脊椎动物痘病毒一般不互相传染。
自然情况下,畜禽的痘病中以
绵羊痘、
鸡痘和
猪痘较为常见,其中绵羊痘和
鸡痘危害最大,
山羊痘、
牛痘、马痘较少发生。
绵羊痘
绵羊痘是由绵羊痘病毒引起的,以皮肤和黏膜上发生特异的痘疹为特征。病毒主要经呼吸感染,也可通过损伤的皮肤黏膜感染,羔羊比成年羊易感。
病状 体温升高达41℃~42℃,
结膜潮红,无毛或少毛的部分,如唇、鼻、颊、眼周围、四肢和尾内面,阴唇、阴囊包皮和乳房的皮肤上出现红斑,1~2 d后形成淡红色或灰白色突出于皮肤表面的丘疹,几天之内变为水疱,继而发展为脓疱。
防制 在绵羊痘常发地区,每年应定期进行预防接种绵羊痘疫苗。在已发病的羊群,对尚未发病的羊只,或邻近受威胁的羊群,可用羊痘鸡胚化弱毒疫苗进行紧急接种,不论羊只大小,一律在尾部或股内侧注射疫苗0.5ml,注射后4 ~ 6d产生坚强的免疫力。免疫期可持续一年。
猪 痘
常发生于4~6周龄的仔猪,断奶小猪也敏感。病毒主要由
猪血虱传播,也可经蝇、蚊等昆虫传播。
禽 痘
通常分为皮肤型和黏膜型,皮肤型以皮肤(尤其是头部皮肤)的痘疹、结痂、脱落为特征;黏膜型以口腔和咽喉黏膜的纤维素性坏死性炎症为特征,常形成假膜,故又称为禽
白喉。主要通过接触,经损伤的皮肤黏膜感染。也可经吸血昆虫如蚊、蚤等传播。
病状 潜伏期4~8d。可分为皮肤型、黏膜型、混合型。
防制
对健康的鸡可使用鸡痘
鹌鹑化弱毒疫苗,经皮肤刺种免疫。
5、日本乙型脑炎
本病又称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日本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一种蚊媒性人兽共患传染病。多种动物均可感染,其中人、猴、马和
驴感染后出现明显的脑炎症状,猪群感染最为普遍,且大多不表现症状,发病率20%~30%、死亡率较低,怀孕母猪可表现为高热、流产、死胎和木乃伊胎,公猪则出现睾丸炎。其他动物多为隐性感染。
病原 日本乙型脑炎病毒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病毒能凝集鸡、鸭、鹅及绵羊的红细胞。
小鼠是最常用来分离和繁殖病毒的实验动物,病毒最适宜在鸡胚卵黄囊内繁殖。
流行病学 本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而传播。本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在夏季至初秋7~9月份流行。
日本学者证明日本乙型脑炎病毒感染妊娠猪后可通过胎盘侵害胎儿。
防制 消灭蚊子和免疫接种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在疫区或疫场用日本乙型脑炎弱毒疫苗,于每年蚊子活动前1~2个月免疫接种一次。
6、大肠杆菌病
大肠杆菌病是指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多种动物不同疫病或病型的统称。包括动物的局部性或全身性大肠杆菌感染、大肠杆菌性
腹泻、
败血症和
毒血症等。
病原 大肠菌有菌体抗原(O)、荚膜抗原(K)和鞭毛抗原(H)。已发现的“O”抗原有160多种,H抗原有64种,K抗原103种,这三种抗原互相组合可构成几千个血清型。
流行病学 患病和带菌的人与动物,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经消化道而感染。犊牛尚可经子宫内和
脐带感染。鸡也可经呼吸道感染,或病菌经入孵蛋裂隙使胚
胎发生感染。
猪大肠杆菌病
猪主要有
仔猪黄痢、
仔猪白痢和猪水肿病3种。
仔猪黄痢 又称早发性大肠杆菌病,发生于7日龄内的仔猪,1~6日龄多发,腹泻、排黄白色或黄色液状粪便为特征。一窝仔猪发病率在90%以上,死亡率达90%。
仔猪白痢 发生于10~30日龄仔猪,10~20日龄仔猪多发,排乳白色糊状或浆状粪,具腥臭味。一窝仔猪常有一半以上发病,死亡率虽低但影响生长发育。
猪水肿病 多发生于断奶仔猪及生长快而健壮的仔猪,以体表某些部位发生水肿为特征。病死率约90%。剖检病变主要为水肿,尤以胃壁、肠系膜、眼睑及结膜明显。
犊牛大肠杆菌病临床有败血型、肠毒血型、肠型三种类型
羔羊大肠杆菌病败血型 主要发于2~6周龄的羔羊。
肠型 主要发生于7日龄以内的幼羔。
禽大肠杆菌病
急性败血症 气囊炎、
心包炎和肝周炎。
关节滑膜炎
全眼球炎输卵管炎和腹膜炎 产蛋期鸡感染时,可见输卵管增厚,有畸形卵阻滞,甚至卵破裂溢于腹腔内,有多量干酪样物,腹腔液增多、混浊,腹膜有灰白色渗出物。
脐炎 幼雏脐部受感染时,脐带口发炎,多见于蛋内或刚孵化后感染。
肉芽肿
诊断 培养采用麦糠凯培养基。
防制
本病的急性经过往往来不及救治,最好能通过药敏试验以选择对本场分离的大肠杆菌最敏感的药物。在仔猪开始发生黄痢时,应立即全窝给药,最好同时口服和注射两种药物,发生仔猪白痢、猪水肿病、禽大肠杆菌病、
羔羊大肠杆菌病、兔大肠杆菌病时,也要根据情况,全窝(群)用敏感抗菌药物拌料或饮水给药预防,发病畜(禽)及时应用1~2种药物治疗。常用以下药物连用3~5d。
7、巴氏杆菌病
巴氏杆菌病是主要由多杀性巴氏杆菌所引起的,动物急性病例以败血症和炎性出血过程为主要特征。
病原 多杀性巴氏杆菌是两端钝圆,中央微凸的短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不形成芽孢,无鞭毛,不能运动。姬姆萨液或美蓝染色,呈两极浓染。菌体多呈卵圆形,两端浓染。
流行病学 家畜中以牛、猪发病较多;家禽和兔也易感染。病畜和带菌动物为传染源,经消化道而传染给健康家畜,或通过飞沫经呼吸道而传染,吸血昆虫的媒介和皮肤、黏膜的伤口也可发生传染。
本病的发生一般无明显的季节性,但以冷热交替、气候剧变、闷热、潮湿、多雨的时期发生较多。本病一般为散发性,家禽,特别是鸭群发病时,多呈流行性。
症状
猪 又称
猪肺疫。
牛 又名牛出血性败血病。
羊 本病多发于幼龄绵羊和羔羊,有最急性、急性及慢性3种类型。
兔 有败血型、肺炎型、鼻炎型、中耳炎、结膜炎、子宫脓肿、睾丸炎、体表脓肿。
禽 又名禽
霍乱。最急性型,常见于流行初期,以产蛋高的鸡多见,病鸡无前驱症状,常突然死亡;急性型最为常见,体温升高到43℃~44℃,排出黄色稀粪。鸡冠和肉髯变青紫色,病死率很高。慢性型是由急性者不死转变而来,多见于流行后期。
鸭霍乱呼吸困难;剧烈腹泻,有的病鸭两脚瘫软,1~3d死亡。
禽 肝脏的病变具有特征性,肝稍肿,质变脆,呈棕色或黄棕色,肝表面散布有许多灰白色、针尖大的坏死点。
防制 每年定期进行预防接种。我国目前有用于猪、牛、羊、家禽、兔和貂的疫苗。
青霉素、
链霉素、
四环素族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也有一定疗效。
8、沙门氏菌病
又名副
伤寒,是各种动物由沙门氏菌属细菌引起的疾病总称。临诊多表现为败血症和肠炎,也可使怀孕母畜发生流产。
流行病学 幼年畜禽较成年者易感。病畜和带菌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经消化道感染健畜。子宫内感染也有可能、内源感染;
病禽、带菌禽是主要的传染源。有多种传播途径,最常见的是通过带菌卵而传播。
症状
猪又称
猪副伤寒。临诊上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
牛 急性型病犊腹泻,排黑色、淡黄或草绿色稀粪,且含黏液、血液及黏膜,体温升高,死亡率达50%;
成年牛体温升高、粪便中带有血块,不久即变为下痢。怀孕母牛多数发生流产。
禽 由
鸡白痢沙门氏菌所引起的称为
鸡白痢,由
鸡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称为禽伤寒,由其他有鞭毛能运动的沙门氏菌所引起的禽类疾病则统称为禽副伤寒。
鸡白痢 各种品种的鸡对本病均有易感性,以2~3周龄以内雏鸡的发病率与病死率为最高,呈流行性。成年鸡感染呈慢性或隐性经过。心肌、肺、肝、盲肠、大肠及肌胃肌肉中有坏死灶或结节;盲肠中有干酪样物堵塞肠腔,有时还混有血液;育成阶段的
鸡肝肿大,表面可见散在或弥漫性的小红点或黄白色的粟粒大小或大小不一的坏死灶,易破裂,腹腔内积有大量血水,肝表面有较大的凝血块。成年母鸡卵子变形、变色,呈囊状,有腹膜炎。
禽伤寒 成年鸡易感。一般呈散发性。特征病变是肝肿大呈青铜色,肝和心肌有灰白色粟粒大坏死灶,腹腔病变与鸡白痢相同。
禽副伤寒 肝、脾充血,有条纹状或针尖状出血和坏死灶,肺及肾出血,
心包炎,常有出血性肠炎。
防制 对禽沙门氏菌病,目前尚无有效菌苗可以利用,因此,在禽类,防制本病必须严格贯彻消毒、隔离、检疫、药物预防等一系列综合性防制;在有病鸡群,应定期反复用凝集试验进行检疫,将阳性鸡及可疑鸡全部剔出淘汰,使鸡群净化。
9、链球菌病
是主要由β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多种人畜共患病的总称。链球菌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可以引起各种化脓创和败血症,也可表现为各种局限性感染。
流行病学 患病和病死动物是主要传染源;主要经呼吸道和受伤皮肤及黏膜感染。而猪和鸡经各种途径均可感染。幼畜可因断脐时处理不当引起脐感染。
猪链球菌病本病在临床上分为猪败血性链球菌病、猪链球菌性
脑膜炎和猪淋巴结脓肿三个类型。
猪败血性链球菌病 体温升高达40℃~41.5℃,继而升高到42℃~43℃,呈稽留热,眼结膜潮红,有出血斑,流泪。颈部、耳廓、腹下及四肢下端皮肤呈紫红色,并有出血点。慢性型主要表现为多发性关节炎,高度跛行。
猪链球菌性脑膜炎 多见于哺乳仔猪和断奶仔猪。
淋巴结脓肿型:颌下、咽部、颈部等处淋巴结化脓,形成脓肿一般不引起死亡。
败血症的猪,可见颈下、腹下及四肢末端等处皮肤有紫红色出血斑点。脾脏明显肿大,可见出血性梗死区。心内膜有出血斑点,心肌外膜与心包膜常黏连。肾脏稍肿大,有出血斑点。全身淋巴结水肿、出血。
牛链球菌病
牛链球菌乳房炎;
牛肺炎链球菌病
10、
布鲁氏菌病本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慢性传染病。其特征是生殖器官和胎膜发炎引起流产、不育和各种组织的局部病灶。
病原 布鲁氏菌属有6个种,即马耳他布鲁氏菌、流产布鲁氏菌、猪布鲁氏菌、林鼠布鲁氏菌、绵羊布鲁氏菌和狗布鲁氏菌。习惯上称马耳他布鲁氏菌为羊布鲁氏菌,流产布鲁氏菌为牛布鲁氏菌。
流行病学 羊、牛、猪及人最为易感。感染动物,特别是牛、羊、猪是主要的传染源,通常由消化道感染,也可经**、皮肤黏膜及呼吸道传染。吸血昆虫可能也传播本病。
本病多见于牧区,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有明显的季节性。羊型
布氏杆菌病春季开始发生,夏季达高峰,秋季逐渐下降;牛型布氏杆菌病夏秋多发。母畜比公畜易感,性成熟后最易感染。
症状
牛 母牛最显著的症状是流产。多于妊娠6~8个月流产,流产后多数伴发
胎衣不下或
子宫内膜炎,公牛常见的是睾丸炎及
附睾炎。有时有乳房炎的轻微症状。
防制 确诊为布鲁氏菌病或在畜群检疫中发现本病,均应采取措施,淘汰病畜,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其余每年定期预防接种布鲁氏菌菌苗。我国主要使用猪布鲁氏菌2号弱毒活苗和马耳他布鲁氏菌5号弱毒活苗。布鲁氏菌是兼性细胞内寄生菌,致使化疗药剂不易生效。因此对病畜一般不做治疗,应淘汰屠宰。
11、结核病
是由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慢性传染病,其病理特征是在多种组织器官形成结核性肉芽肿(结核结节),继而结节中心干酪样坏死或钙化。
病原 本病的病原是分枝杆菌属的三个种,即结核分枝杆菌、牛分枝杆菌和禽分枝杆菌。严格需氧,革兰氏染色阳性。本菌对常用磺胺类药物、青霉素及其他广谱抗生素均不敏感,但对链霉素、
异烟肼、对氨基
水杨酸和环丝氨酸等敏感。
流行病学 家畜中牛最易感,特别是奶牛,猪和家禽易感性也较强,羊极少患病。野生动物中猴、鹿易感性较强。病人和患病畜禽,尤其是开放型患者是主要传染源,其痰液、粪尿、乳汁和生殖道分泌物中都可带菌,本病主要经呼吸道、消化道感染。
症状 潜伏期长短不一,短者十几天,长者数月甚至数年。
牛结核病 牛常发
肺结核、淋巴结核、乳房结核、
肠结核以及生殖道结核。
禽结核病 临诊表现贫血、消瘦、鸡冠萎缩、跛行以及产蛋减少或停止。
病变
牛
肺脏或其他器官常见有很多突起的白色结节。胸膜和腹膜发生密集结核结节,形似
珍珠状,称所谓的“珍珠病”。胃肠黏膜有结核结节或溃疡。
诊断 在畜(禽)群中有发生进行性消瘦、咳嗽、慢性乳房炎、顽固性下痢、体表淋巴结慢性肿胀等的畜(禽),可作为初步诊断的依据。
结核菌素试验是目前诊断结核病最有现实意义方法。我国现行乳
牛结核病检疫规程规定,应以结核菌素皮内注射法和点眼法同时进行。每次检疫各作两回,两种方法中的任何一种是阳性反应者,即判定为结核菌素阳性反应牛。
防制 目前尚无理想的菌苗可供接种。畜禽结核病一般不予治疗,而是采取综合性防疫措施,加强检疫、隔离,防止疾病传入,净化污染群,培育健康畜群。如以乳牛场为例。
健康牛群(无结核病畜群),平时加强防疫、检疫和消毒措施,防止疾病传入。
污染牛群,反复进行多次检疫,不断出现阳性病畜,则应淘汰污染群的开放性病畜(即有临诊症状的排菌病畜)及生产性能不好利用价值不高的结核菌素阳性反应病畜。
结核菌素反应阳性牛群,应定期与经常地进行临诊检查,必要时进行细菌学检查,发现开放性病牛立即淘汰。
假定健康牛群为向健康牛群过渡的畜群,应在第一年每隔3个月进行一次检疫,直到没有一头阳性牛出现为止。
加强消毒工作,每年进行2~4次预防性消毒,每当畜群出现阳性病牛后,都要进行一次大消毒。常用消毒药为5%来苏儿或克辽林,10%漂白粉,3%福尔马林或3%苛性钠溶液。
12、
破伤风又名强直症,俗称锁口风,是由破伤风梭菌经伤口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中毒性传染病。临诊上以骨骼肌持续性痉挛和神经反射兴奋性增高为特征。
病原 破伤风梭菌,又称强直梭菌,专性厌氧杆状,革兰氏阳性,芽胞体抵抗力强,在土壤中可存活几十年。
流行病学 单蹄兽最易感,猪、羊、牛次之。人的易感性也很高。感染常见于各种创伤,如断脐、去势、手术、断尾、穿鼻、产后感染等。
诊断 根据本病的特殊临诊症状,如神志清楚,反射兴奋性增高,骨骼肌强直性痉挛,体温正常,并有创伤史,即可确诊。
防制
预防注射 在本病常发地区,应对易感家畜定期接种破伤风类毒素。牛马等大动物可在阉割等手术前一月进行免疫接种,可起到预防本病作用。对较大较深的创伤,除作外科处理外,应肌肉注射破伤风抗血清1~3万IU。
防止外伤感染 平时要注意饲养管理和环境卫生,防止家畜受伤。一旦发生外伤应注意及时处理,防止感染。阉割手术时要注意
器械的消毒和无菌操作。
13、
炭疽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各种家畜、野生动物和人共患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其临诊特征是突然高热、呼吸困难、可视黏膜发绀、濒死期天孔出血。本病病变特点是呈败血症变化,以尸僵不全,血液凝固不良,脾脏显著肿大、皮下和浆膜下有出血性胶样浸润为特征。
病原 炭疽杆菌为革兰氏阳性菌。炭疽杆菌繁殖体的抵抗力不强,但芽胞的抵抗力很强,在自然条件下能存活数十年。
流行病学
本病主要传染源是病畜。当病畜尸体处理不当,形成芽胞污染了土壤、水源、牧地,可成长久的疫源地。
其中草食动物最易感,包括牛、羊、鹿、马、驴、骆驼等,人也易感。
本病主要经消化道感染,其次是通过皮肤感染,也可通过呼吸道感染。
本病常呈地方流行性。夏季吸血昆虫多、雨水泛滥时容易发生传播。
症状 本病潜伏期l~3 d,最长可达14 d。
牛急性型最常见。病牛突然体温上升42℃,常常在使役和放牧时突然死亡。有的病牛兴奋、减食,反刍、泌乳停止,妊娠牛可发生流产。可视黏膜发绀并有出血点,呼吸困难,肌肉
震颤。濒死期体温下降,天然孔流血,痉挛,一般经1~2 d死亡。
猪 潜伏期长,多数表现慢性经过。生前无明显临诊症状。
病变 尸僵不全,天然孔有黑色血液,血液不凝呈
煤焦油样。全身多发性出血,皮下、肌间、浆膜下有黄色胶样浸润。脾肿大2~5倍,全身淋巴结肿大呈黑红色,切面湿润呈红褐色并有出血点。
局部炭疽常见于肠、咽及肺等处。
诊断 对原因不明而突然死亡或临诊上出现
痈性肿胀,
腹痛,高热,病情急剧,呼吸困难,可视黏膜发绀,濒死期天然孔出血,尸体腹胀明显,尸僵不全的病畜应怀疑为
炭疽病。
实验室诊断时对可疑炭疽病死畜禁止剖检。可切下一耳朵,断端消毒后,用0.2%的升汞或5%石炭酸纱布
棉花包裹立即送检。或用消毒棉棒浸透血液,涂血片送检。
炭疽沉淀反应(Ascoli氏反应) 是诊断炭疽简便而快速的方法。
防制
预防措施 常发地区的易感动物,每年应作预防接种。常用疫苗有无毒炭疽芽胞苗及炭疽
Ⅱ号芽胞苗。但对山羊不适用。炭疽芽胞Ⅱ号苗,各种家畜均为皮下注射1 ml。这两种芽胞苗均在注射后两周产生免疫力,免疫期为1年。
扑灭措施 发生本病时,应立即将疫情迅速上报,封锁发病场所,划定疫区。病畜隔离治疗,可疑者用药防治,假定健康群应紧急免疫接种。
全场应彻底消毒,病畜接触过的地面,应把表土铲除15~20cm,取下的土应与20%漂白粉混合后再进行深埋。污染的垫草、饲料、粪便应焚烧。畜舍用20%漂白粉溶液或10%烧碱水喷洒三次,间隔一小时。尸体要焚烧或深埋处理。
禁止疫区内动物及其相关产品出入。在最后一头病畜死亡或痊愈后15天时解除封锁。解除前再进行一次终未消毒。
14、
葡萄球菌病
葡萄球菌病是由葡萄球菌引起的人和动物多种疾病的总称。葡萄球菌常引起皮肤的化脓性炎症,也可引起
菌血症、败血症和各内脏器官的严重感染。
病原 葡萄球菌为革兰氏阳性球菌,分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3种,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要的致病菌。
对
龙胆紫、青霉素、
庆大霉素、
红霉素敏感,但易产生耐药菌株。
流行病学 是人和动物体表及上呼吸道的常在菌。破裂和损伤的皮肤黏膜是主要的入侵门户,甚至可经汗腺、毛囊进入机体组织,引起
毛囊炎、
疖、痈、
蜂窝织炎、脓肿以及坏死性皮炎等。经消化道感染可引起食物中毒和胃肠炎;经呼吸道感染可引起气管炎、肺炎。
临诊症状和病理变化
牛葡萄球菌乳房炎 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呈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经过。
禽葡萄球菌病 主要表现为急性败血症、关节炎和脐炎三大类型。
鸭和鹅一般是因蹼或趾被划破而感染。急性病例常表现为跗、胫和趾关节发生炎性肿胀,有热痛。也常见结膜炎和腹泻。有时发生
龙骨上浆液性滑膜炎。
绵羊传染性乳房炎 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一种病程极为短促的急性坏疽性乳房炎。羔羊表现为皮炎或
脓毒血症。
猪渗出性皮炎 由表皮(白色)葡萄球菌所致的一种仔猪高度接触性皮肤疾病,多见于5~6日龄仔猪。病初首先在肛门和眼睛周围、耳廓和腹部等无被毛处皮肤上出现红斑,发生3~4mm大小的微黄色水疱。
兔葡萄球菌病仔兔脓毒血症:出生后2~5d的仔兔易发,在胸腺下部、颈部、颌下以及股内侧娇嫩的皮肤上,多处发生粟粒大、白色的小脓疱。
转移性脓毒血症:脓肿可发生在体表和体内各个脏器和组织,如病兔的头、颈、背及四肢等部位的皮肤均可有化脓灶。心、肺、肝、肾等器官以及睾丸、附睾、子宫和关节等处组织可见有大小不一的脓肿。
足跖面皮炎:多发生在跖趾区跖侧面皮肤上。
鼻炎:病兔打喷嚏,用爪抓挠鼻部。
乳房炎:病兔体温升高,患病乳房局部红肿,有热痛。脓肿表面呈紫红色或蓝红色,乳汁带脓血。
仔兔肠炎:多由患乳房炎母兔的乳汁引起。病兔肛门松驰,排黄色水样便,有仔兔“黄尿病”之称。
人葡萄球菌病 小脓疱、麦粒肿、疖等,大多是仅限于局部炎症反应的浅表脓肿。
防制 为控制本病的发生首先要减少敏感宿主对具有毒力和耐抗生素菌株的接触;还要严格控制有传播病菌危险的病人和病畜。其次,要注意消毒,对手术伤、外伤、脐带、擦伤等按常规操作,被葡萄球菌污染的手和物品要彻底消毒。
15、衣原体病
是由
鹦鹉热衣原体所引起的一种人、畜禽共患的传染病。以表现流产、肺炎、肠炎、结膜炎、多发性关节炎、脑炎为特征。禽类感染后称为
鹦鹉热或鸟疫。
病原 鹦鹉热衣原体革兰氏染色阴性,衣原体为专性细胞内寄生。
症状
流产型 又称地方流行性流产。主要发生于羊和牛。
肺肠炎型 主要是6月龄以前的犊牛。
关节炎型 又称多发性关节炎。主要危害初生的犊牛和羔羊。
结膜炎型 又称滤
泡性结膜炎。本病主要发生于绵羊,尤其是育肥羔和哺乳羔。
脑
脊髓炎型 又称伯斯病,主要发生于2岁以下的牛。
鹦鹉热在自然情况下,病鸭表现结膜炎和鼻炎,排绿色水样粪便,雏鸭病死较高,成年鸭多为隐性经过。
16、
钩端螺旋体病又称为细螺旋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一种重要而复杂的人畜共患病和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在家畜中主要发生于猪、牛、犬,马、羊次之。急性病例主要呈现短期
发热、贫血、黄疽、出血性素质、血红蛋白尿、流产、黏膜和皮肤坏死、水肿等。但多数呈隐性感染,缺乏明显的症状。
17、猪
痢疾是猪的一种肠道传染病。主要症状为严重的黏液性出血性腹泻,急性型以出血性腹泻为主,亚急性和慢性型以黏液性腹泻为主。其病理特征为大肠黏膜发生卡他性、出血性及坏死性炎症。
病原 病原体是猪痢疾密螺旋体。为革兰氏阴性。
流行病学 病猪和带菌猪是主要的传染源,恢复猪的带菌率很高,以7~12周龄的幼猪发生最多。
病变 主要病变局限于大肠(结肠、盲肠、直肠)。
亚急性型和慢性型病死猪表现为纤维素性、坏死性大肠炎,在肠黏膜表面形成假膜,
外观似麸皮
豆腐渣样,剥去假膜露出浅表的糜烂面。
治疗
痢菌净;二甲硝基咪唑
三、猪病
1、猪瘟
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特征高热稽留和细小血管广泛性点状出血病猪出现败血症或繁殖障碍。
病原 猪瘟病毒是黄病毒科的一个成员。2%氢氧化钠仍是最合适的消毒药。
流行病学 猪是本病唯一的自然宿主,病猪是最主要的传染源,易感猪与病猪的直接接触是病毒传播的主要方式。
猪瘟病毒可以垂直传播。引起繁殖障碍,仔猪先天感染,这种先天性感染对猪瘟的流行病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症状 潜伏期一般5~7d,短的2d,最长21d。
急性型 呈弓背或怕冷状,或低头垂尾。病猪体温升高至41℃上下,体温上升的同时白细胞数减少。病猪有眼结膜炎,两眼有多量黏液—脓性分泌物,初病猪
便秘,随后下痢,有的发生
呕吐。通常发生后肢麻痹。病初的皮肤充血,后期出血。急性型猪瘟大多数病猪在感染后10~20d之间死亡。
慢性型 多数是由急性型转来,也有原发病例。
低毒株感染型(迟发型) 母猪怀孕期间感染低毒力猪瘟病毒后,可导致流产、胎儿木乃伊、畸形、死产、产出有颤抖症状的弱仔或外表健康的感染仔猪。这种弱仔或外表健康的仔猪,终生免疫耐。
病变
急性型 呈现以多发性出血为特征的败血症变化。淋巴结和肾脏是病变出现频率最高的部位。淋巴结水肿、出血,呈大
理石样外观。肾脏有针尖状到大的出血斑,呈麻
雀卵状。全身浆膜、黏膜和心、肺、膀胱、胆囊均可出现大小不等,多少不一的出血点或出血斑。
脾脏的梗死是猪瘟最有诊断意义的病变,它由毛细血管栓塞所致,稍高于周围的表面,以边缘多见,呈紫黑色。
慢性型 猪瘟的出血和梗死变化较不明显,但回肠末端、盲肠和结肠常有特征性的坏死和溃疡变化,呈钮扣状。中央凹陷,呈褐色或黑色。
诊断
(1)兔体交互免疫试验。
(2)荧光抗体试验或做酶标抗体试验。
防制
1)引种检疫
2)做好平时的预防接种工作,采用猪瘟兔化弱毒冻干苗。种猪可每年春、秋各一次。仔猪初免在20日龄,二免在60日龄。在疫病暴发或受威胁时,可做超前免疫,其方法是在出生后立即接种,注苗2h后再喂给
初乳。二免也可在60日龄。
3)发病时的扑灭措施 发现病猪或可疑病猪时,应立即严格隔离或捕杀,其余有可能感染的猪只,应就地隔离观察。及时上报疫情。污染区应及时彻底的消毒。加强集市管理和运输检疫。杜绝病猪在集市出售和收购、运输中传播疫病。生猪交易市场、猪库、屠宰场等猪只集中场所,应加强兽医卫生管理及检疫措施。
2、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是由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繁殖障碍和呼吸系统的传染病。其特征为厌食、发热,怀孕后期发生流产、死胎和木乃伊胎;幼龄仔猪发生呼吸系统疾病和大量死亡。又称“
猪蓝耳病”
病原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归属于动脉炎病毒科,
目前根据PRRSV基因的变异程度将其分为两个基因型,即以欧洲原型病毒LV株为代表的欧洲基因型(简称A亚群)和以美国原型病毒ATCC VR-2332为代表的美国基因型(简称B亚群)。两型病毒均具有典型的免疫抑制特性。
流行病学 本病只感染猪,各种年龄和品种的猪均易感,但主要侵害繁殖母猪和仔猪,而肥育猪发病温和。病猪和带毒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本病传播迅速,主要经呼吸道感染,本病也可垂直传播。
PRRS的一个特征是病毒的持续性感染。
临诊症状和病理变化
母猪病初精神倦怠、厌食、发热。妊娠后期发生
早产、流产、死胎、木乃伊胎及弱仔。
仔猪以2~28日龄感染后临诊症状明显,大多数出生仔猪表现呼吸困难、后肢麻痹,共济失调、打喷嚏、
嗜睡,有的仔猪耳紫和躯体末端皮肤发绀。
育成猪双眼肿胀、结膜炎和腹泻,并出现肺炎。
公猪感染后表现咳嗽、喷嚏、精神沉郁、食欲不振、呼吸急促和运动障碍、**减弱、精液质量下降、**量少。
主要病理变化为弥漫性间质性肺炎,并伴有细胞浸润和卡他性肺炎区。
诊断
病毒分离与鉴定 ;ELISA方法检测抗体
RT-PCR 目前已建立多种扩增PRRSV基因的RT-PCR方法,并已广泛应用于临诊检测。通过该法还可区分美洲型和欧洲型毒株。
防制 本病目前尚无特效药物疗法,最根本的办法是消除病猪、带毒猪和彻底消毒,切断传播途径。
目前国内外均已研制成弱毒疫苗和灭活苗,一般认为弱毒苗效果较佳,能保护猪不出现临诊症状,但不能阻止强毒感染,而且存在散毒问题和返强性,因此它多半在受污染猪场使用。
后备母猪在配种前进行2次免疫,首免在配种前2个月,间隔1个月进行二免。小猪在母源抗体消失前首免,母源抗体消失后进行二免。公猪和妊娠母猪不能接种。弱毒疫苗使用时应注意如下问题:疫苗毒在猪体内能持续数周至数月;接种疫苗猪能散毒感染健康猪;疫苗毒能跨越胎盘导致先天感染;有的毒株保护性抗体产生较慢;有的免疫猪不产生抗体;疫苗毒持续在公猪体内可通过精液散毒;成年母猪接种效果较佳。
3、
猪伪狂犬病本病是由
伪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感染猪的临诊特征为体温升高,新生仔猪主要表现神经临诊症状,还可侵害消化系统。成年猪常为隐性感染,妊娠母猪感染后可引起流产、死胎及呼吸系统临诊症状,无奇痒。
病原 伪狂犬病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PRV只有一个血清型,但毒株间存在差异。
流行病学 病猪、带毒猪以及带毒鼠类为本病重要传染源。
健猪与病猪、带毒猪直接接触可感染本病。经消化道感染。亦可经皮肤伤口传染,还可以经呼吸道感染,妊娠母猪感染本病时,常可造成垂直传播使病毒侵入胎儿。
哺乳仔猪日龄越小,发病率和病死率越高,随着日龄增长而下降,断乳后的仔猪多不发病但可长期带毒排毒。
临诊症状
2周龄以内哺乳仔猪,病初发热,呕吐、下痢、厌食、精神不振,有的见眼球上翻,视力减退,呼吸困难,呈腹式呼吸,继而出现神经临诊症状,发病死亡率可达100%。
3~4周龄猪主要临诊症状同上,病程略长,多便秘,病死率可达40%~60%。部分耐过猪常有后遗症,如偏瘫和发育受阻。
2月龄以上猪,临诊症状轻微或隐性感染,
怀孕母猪表现为咳嗽、发热、精神不振。随之发生流产、木乃伊胎、死胎和弱仔,其中以死胎为主。无严格的季节性,但以寒冷季节多发。
诊断 接种家兔以分离病毒,接种兔常出现奇痒临诊症状后死亡。
用直接免疫荧光抗体检查。
防制
免疫接种仍是预防和控制本病的主要措施,目前PR弱毒苗、弱毒灭活苗、野毒灭活苗及基因缺失苗(缺失gE糖蛋白的基因工程苗已成为世界首选使用的疫苗)已研制成功,一般无本病猪场禁用疫苗。研究证明,当猪同时接种两种不同的基因缺失疫苗后,病毒会发生基因重组现象,这应引起注意。因此在同一个动物体中只准使用一种基因缺失苗,以避免疫苗毒株间的重组。
4、
猪圆环病毒病(pcv)
主要特征为体质下降、消瘦、贫血、
黄疸、生长发育不良、腹泻、呼吸困难、母猪繁殖障碍;肾、脾脏及全身淋巴结的高度肿大、出血和坏死。本病还可导致猪群产生严重的免疫抑制,从而容易导致继发或并发其他传染病。
病原 PCV-2对猪的危害极大,可引起一系列相关的的临诊病症,其中包括猪断奶后多系统衰弱综合征(PMWS)、皮炎
肾病综合征(PDNS)、母猪繁殖障碍等,此外,还可能与增生性肠炎、坏死性间质性肺炎(PNP)、猪呼吸道综合征(PRDC)、
仔猪先天性震颤、增生性
坏死性肠炎等有关。
流行病学 怀孕母猪感染PCV 后,可经胎盘垂直传染给仔猪,并导致繁殖障碍。经消化道、呼吸道引起传播。
PCV-2主要侵害机体的免疫系统,单核细胞和巨嗜细胞是PCV-2的靶细胞,可以造成机体的免疫抑制。
猪断奶后多系统衰弱综合征(PMWS )
皮炎和肾病综合征(PDNS)此病通常发生于8~18 周龄的猪。
增生性坏死性间质性肺炎 此病主要危害6~14周龄的猪
繁殖障碍 PCV-1和PCV-2感染均可造成繁殖障碍。
防制
加强饲养管理。
防止继发感染:定期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类药物如支原净、
阿莫西林等,对预防本病或降低发病率有一定作用。
5、
猪细小病毒病
猪细小病毒可引起猪的繁殖障碍性疾病,其特征为感染母猪,特别是初产母猪产出死胎、畸形胎、木乃伊胎、流产及病弱仔猪,母猪本身无明显临诊症状。
病原 病毒能凝集人、猴、豚鼠、小鼠及鸡的红细胞。
流行病学 猪是已知的唯一易感动物,不同年龄、性别的家猪和
野猪都可感染。
病猪和带毒猪是主要传染源。病毒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本病常见于初产母猪,一般呈地方流行性或散发。
诊断
荧光抗体检查病毒抗原是一种可靠和敏感的诊断方法。
血清中和试验、血凝抑制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乳胶协同凝集试验、琼脂扩散试验和补体结合试验等,都可用于检测抗体。其中最常用的是血凝抑制试验。
防制 本病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引进猪时应加强检疫,控制带毒猪传入猪场。
2)免疫接种目前是预防本病的主要措施,常用的疫苗有弱毒疫苗和灭活疫苗,对初产母猪在配种前进行两次疫苗接种,每次间隔2~3周,可取得良好预防效果。
6、
猪传染性胃肠炎(TGE)
本病是由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胃肠道传染病,临诊上以发热、呕吐、严重腹泻、
脱水为特征。10日龄以内的仔猪死亡率高达100%,5周龄以上的猪感染后的死亡率较低,成年猪感染后几乎没有死亡,但严重影响猪的增重和降低饲料报酬。
病原 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
流行病学 该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以冬春寒冷季节较为严重。
病猪和带毒猪是主要传染源。由消化道和呼吸道侵入易感猪体内。
临诊症状 仔猪突然发病,首先呕吐,继而发生频繁水样腹泻,粪便黄色、绿色或白色,常夹有未消化的凝乳块。
病理变化 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到空肠绒毛显著缩短。
诊断
荧光抗体检查病毒抗原
防制
猪传染性胃肠炎与
猪流行性腹泻二联灭活苗产前1个月和半个月各免疫1次。
附:
猪流行性腹泻(PED)
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病,以呕吐、腹泻和食欲下降为基本特征,各种年龄猪均易感。本病的流行特点、临诊症状和病理变化都与猪传染性胃肠炎十分相似,但哺乳仔猪死亡率较低,在猪群中的传播速度相对缓慢。
病原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为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的成员。
流行病学 本病主要在冬季多发,夏季也可发生。我国从12月份至次年2月份为本病的高发期。病猪和带毒猪是主要传染源,传播途径是消化道。
病理变化 小肠绒毛变短,重症者绒毛萎缩,甚至消失。
防制 灭活疫苗可在母猪分娩前20~30天肌肉或后海穴注射,仔猪通过采食初乳而被动免疫获得保护。
7、猪
气喘病
是由猪肺炎霉形体(肺炎支原体)引起的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症状为咳嗽和气喘。解剖变化以形成支气管周围炎(呈双侧对称性实变)为特征。
流行病学 病猪和隐性感染猪是主要的传染源,健康猪经呼吸道传染
不同品种、年龄、性别的猪均能感染,其中以哺乳仔猪和幼猪最易感,其次是妊娠后期及哺乳母猪。成年猪及母猪多呈慢性和隐性感染。其他动物都不感染。
本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但以冬春寒冷季节较多见。
症状 本病的主要症状为咳嗽和气喘。
病变 主要病变在肺、支气管淋巴结和纵膈淋巴结。病变一般由肺的心叶开始,逐渐扩展到尖叶、中间叶及膈叶前下部。两侧病变大致对称。呈样“肉变”,与正常组织分界明显。
诊断
.X线诊断 对早期病猪、隐性病猪均可确定诊断。
治疗
盐酸土霉素、泰妙菌素、林肯霉素、金霉素。
8、
副猪嗜血杆菌病引起猪的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又称为革拉斯病。主要临诊症状为发热、呼吸困难、跛行等;剖检病理变化表现为
胸膜炎、肺炎、心包炎、腹膜炎、关节炎和脑膜炎等。此外,副猪嗜血杆菌还可引起败血症,并且可能留下后遗症,即母猪流产、公猪慢性跛行。
9、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是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引起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呼吸道传染病。急性病例高度呼吸困难、急性死亡,慢性生长发育缓慢、饲料报酬低。
病原 病原体为胸膜肺炎放线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
流行病学 病猪和带菌猪是本病的传染源,病菌排出后,通过飞沫或直接接触而传播。各种年龄的猪均易感,但以3月龄猪最为易感。
病变 主要病变为肺炎和胸膜炎。胸膜表面有广泛性纤维素沉积,胸腔液呈血色,肺广泛性充血、出血、水肿和肝变。
治疗
氟苯尼考、替米考星、头孢类、四环素、庆大霉素
10、猪传染性
萎缩性鼻炎主要是由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I相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其特征为
慢性鼻炎,颜面部变形,鼻甲骨(特别是下卷曲)萎缩。
流行病学 病猪和带菌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I相菌感染生后不久的仔猪,在鼻腔里繁殖,能连续定居5个月以上,有时可达一年之久。
传播的方式主要通过飞沫传播,病猪或带菌猪通过接触经呼吸道把病传给幼猪。
症状
患病仔猪首先出现喷嚏和鼾声,以后病情逐渐增重,持续3周以上开始发生鼻甲骨萎缩。
面部形成泪斑。
若一侧鼻腔病损严重时,则鼻孔大小不一,鼻歪向病损严重的一侧。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微生物学检查的结果,可以作出正确诊断。
1.临床诊断
2.病理解剖学诊断 沿两侧第一、二臼齿间的联线锯成横断面,然后观察鼻甲骨的形状和变化。
3.X线摄片诊断 应用放射摄影诊断技术,将被检猪鼻背腹位保定,以X线机照相。
4.微生物学诊断
治疗 磺胺二甲嘧啶、金霉素、泰乐菌素、强力霉素、庆大霉素、氟苯尼考
波氏杆菌苗:初产母猪,分娩前4周及2周各接种1次。经产母猪,分娩前2~4周,注射1次;
四、牛、羊、马病
1、梭菌性疾病
是由梭状芽胞杆菌属中**梭菌、魏氏梭菌、诺氏梭菌引起的多种传染病的总称。包括羊快
-----
学习了,谢谢分享.
畜牧导航:
养猪资讯 猪价格行情 养猪技术 猪病防治 饲养管理 养猪问答 养猪视频 猪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