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弓形体病与猪瘟的鉴别及防治
-----
现就笔者体会, 谈谈本病与 猪瘟 的临床鉴别及防治, 以供参考。 1 流行特征弓形体又叫弓形虫、弓浆虫或毒浆虫, 属于一种单细胞原虫, 是引发本病的病原体。病原体寄生在终末宿主
猫科动物体内生长繁殖, 形成卵囊并随宿主粪便排出体外, 发育成熟而具有感染力。具有感染力的卵囊污染食物和水源, 被中间宿主( 人和猪等多种动物) 食入或饮入后, 经淋巴和血液进入组织器官, 并侵入有核细胞内, 造成组织器官的严重损害和机体免疫力下降, 而出现致病作用。猫科动物为终末宿主, 是传播本病的传染源。在 家畜 中, 猪受到的危害最大, 有时可引起暴发性流行和大批死亡。据相关统计资料表明, 一般 猪场 猪群 感染率在20%以上, 有的高达60%, 死亡率达60%~ 80%。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但以每年4~10 月份多发, 任何年龄的猪都可感染, 而以10~50 千克的中 小猪 发病较严重。笔者所见, 生产 母猪 ( 包括后备母猪) 常有发病, 但配种 公猪 则少发生, 至少没有临床表现, 这可能与抵抗力有关。高床 饲养 的猪群少见发病, 而平养的猪群则屡见不鲜, 这可能与猪只接触粪便的程度有关。 2 临床症状多呈急性经过, 在平养的猪群中, 起初一两头发病, 若不及时隔离和采取预防措施, 常于1~2 天内相继出现新的病例, 并危及全群。患猪突然减食或废食, 稽留高热, 体温常达41.5℃~42℃或更高, 并稽留不退, 一般持续5~10 天或更长( 过去曾将本病称之为“无名高热”) 。
咳嗽, 有明显的呼吸症状, 常呈腹式呼吸或犬坐式呼吸。流清鼻涕, 有眼眵、
便秘, 拉粒状干硬粪团, 表面附有白色假膜, 后期拉
酱油( 煤焦) 样半流体黏稠稀便。尿呈特征性鲜艳橘黄色。精神委顿、高度沉郁、衰竭疲惫, 常呈
昏迷状躺卧。鼻、耳、四肢及股内外侧、胸腹部、臀背部等处皮肤出现紫红色出血点或由出血点融合而成的瘀血斑块, 甚至有的布及全身而遍体紫红。 妊娠母猪 出现
流产,
早产或产出死胎和畸形胎。有的出现
脑膜炎、阵发性
癫痫发作, 有的后肢麻痹站立不起或失明。在病初期, 及时、正确治疗( 有效药物的使用和足够的疗程) , 一般都可治愈。但治疗延误, 病程延长, 特别是出现脑膜炎症状或后肢麻痹之后, 则多数预后不良, 或成为带毒者。由于皮肤的广泛性出血, 治愈后的猪常因皮肤干性坏死而出现耳壳、体表等病变部位皮肤结痂脱落。 3 病理变化体表瘀血发绀或有坏死结痂斑块。胸、腹腔积液, 色浅黄, 肺、脾、肝等实质器官具有特征性病变: 肺膨大(
水肿) , 被膜紧张有光泽, 表面可见大小不等灰白色坏死病灶, 小叶间质明显增宽, 并充满胶冻样物质; 脾肿大, 表面有灰白色坏死点, 脾髓如泥; 肝肿胀浑浊, 表面和切面可见多量粟粒大小的灰白色坏死病灶。全身淋巴结显著肿大, 特别是颌下、肺门、肝门等处淋巴结肿大2~3 倍。肠道明显充血, 肠黏膜可见多量坏死病灶, 肠系膜淋巴呈绳索样肿大。淋巴结切面有灰白色坏死点。 4 本病与猪瘟在临床上的鉴别本病临床表现, 有些与猪瘟颇为相似, 从而常导致误诊。其实, 本病与猪瘟在临床的表现虽然相似, 但却不尽相同, 只要仔细观察, 是不难分辩的。据笔者的长期临床观察和体会, 可以通过如下方法予以鉴别。 4.1 本病常呈暴发流行和急性经过由于长期的生产实践和兽医知识的不断普及以及兽医科技进步, 几乎所有 养猪 业主和管理人员, 对猪瘟疫病都已有所认识, 从而已将猪瘟的防制纳入猪场疫病控制的工作日程上来, 按照免疫程序接种疫苗和做好诸多方面的防控措施, 因此在猪场暴发猪瘟疫病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退一万步来说, 即使由于免疫疏漏造成猪瘟疫病的发生, 也多呈散发或亚临床经过。在现实中, 典型的猪瘟临床症状实在难以看到; 而弓形体病则不同, 本病尚不为大多数人( 包括一些年青兽医技术人员) 所了解, 对本病的防控, 在一般中小猪场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或不以为然, 没有采取任何防控措施, 而一般猪场都有本病原存在, 发生机率较高, 一旦发生, 又因为对本病认识不足, 作出误诊误治的现象相当普遍, 不少猪场的兽医人员往往将这种“无名高热”当作细菌性引起的“
败血症”来治疗, 大量使用抗生素或当作猪瘟处理, 结果是药不对症, 无的放矢。这实际上人为地造成了本病在猪场中的流行。所以本病一旦在猪场发生, 往往传播迅猛, 病情急剧。 4.2 体表出血( 瘀血) 斑点不同本病与猪瘟都有体表皮肤广泛性出血( 瘀血) 症状, 但两者都有截然不同之处。 4.2.1 出现的时间不同: 本病患猪发高烧后1~ 2 天( 或同时) 就会在体表相应部位皮肤上出现出血点或瘀血斑; 而猪瘟体表出血一般很少在早期发生, 至少也在发病后期或慢性过程才会出现。 4.2.2 出血部位不同: 猪瘟体表皮肤出血, 仅发生于耳尖、四肢内侧、腹下等皮薄处; 而本病出血点或瘀血斑块, 则到处可见, 特别是在胸背部、荐臀部等皮肤厚实的部位出现, 这是猪瘟患猪所少见的。 4.2.3 出血程度不同: 猪瘟出血是局限性、散在性出血点( 如火鸡蛋或麻
雀蛋样) , 即使融合也不会形成大斑块, 程度较轻微; 而本病患猪的出血则呈广泛性、弥漫性的瘀血斑块, 甚至有的瘀血斑块互相融合布及全身。笔者曾遇到过多例本病患猪于发病后2~3 天内全身呈紫红一片的( 整头猪从头至尾周身紫红) 。 4.2.4 出血斑点颜色不同: 猪瘟体表出血斑点呈紫黑色或蓝黑色, 颜色较深; 本病患猪体表瘀血斑块多呈紫红色, 颜色相对较浅。 4.3 排泄物不同猪瘟便秘阶段排出的粒状干硬粪团呈灰黑或灰褐色, 后期拉稀呈黄褐色水样
腹泻, 尿液浅黄色; 而本病患猪排的粒状干硬粪团呈暗红色, 后期拉稀呈酱油(
煤焦油) 样半流体黏稠粪便。尿液呈鲜橘黄色。 4.4 神态不同猪瘟虽有精神委顿, 但起卧不定, 常起身走动 ( 即使极度衰竭时仍起身蹒跚行走) , 并常于饮水器旁或排粪尿处拱饮脏水, 喂料时敲打饲槽或呼唤, 常反应敏感, 很快起身, 跑到饲槽边呈饥饿状拱料觅食, 但又很快离开回到睡卧处躺下; 而本病患猪则呈昏迷状态, 沉睡不起, 不听叫唤不觅食。不饮脏水。 4.5 体温不同猪瘟虽体温升高, 但高热稽留时间相对较短, 常于高热后不久就下降到40.5℃, 而持续低烧不退; 本病患猪高热稽留时间较长, 41.5℃以上高热稽留7~10 天或更长时间。 4.6 病理变化不同典型临床症状的猪瘟虽已不多见, 但解剖病变仍具有特征性, 即以全身性出血为主, 如皮下组织和实质器官表面的针头状散在性出血以及全身淋巴结肿大出血、切面红白相间( 大
理石样) 等; 而弓形体病内脏器官则以出现大量坏死病灶为特点。虽全身淋巴结肿大, 但却没有周边出血和切面红( 黑) 白相间的病理变化。 4.7 发病季节不同两者虽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但猪瘟多发生于寒冷季节( 深秋、冬季和初春) ; 弓形体病病原体 ( 卵囊) 需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才能发育成熟而具感染力, 所以多在高温高湿月份( 4~10 月份) 出现。 4.8 药物治疗诊断猪瘟用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治疗无效; 本病对磺胺类药物敏感, 早期治疗常有较好疗效。 5 防治措施 5.1 预防本病一旦在猪场发生, 病原很难消除, 本病的发生将会在场内经久不息, 必须采取综合措施, 全面防范, 否则后患无穷。猫是弓形体的终末宿主, 是传播本病的罪魁祸首, 猪场内应禁止养猫和防止野猫进入( 毒饵诱杀和人工捕杀) ; 定期灭鼠, 加强 饲料 及原料的保管贮存, 避免猫鼠进入饲料仓库, 禁止使用被猫鼠粪尿污染的饲料喂猪; 定期全场消毒, 清除粪污, 减少环境中的病原数量和传播机会; 定期添加磺胺类药物, 新出现病例的猪场或曾发生过本病的猪场, 添加药物混饲进行群体预防尤为必要。应于发现确诊病例之后或于每年4 月气温回升之时, 实行全场加药, 实施群体预防。在添加磺胺类药物时, 应按常规比例添加磺胺增效剂。为减少磺胺类药物对猪体肾脏的毒害及副作用, 还应同时添加小苏打。实践证明, 按75 千克饲料添加河南黑马动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精品散( 主要成分: 间甲氧嘧啶钠) 全群投喂,连用3~5 天对预防本病的发生与传播,具有确切效果。 5.2 治疗本病原对磺胺类药物敏感, 早期和足够疗程治疗, 疗效相当确切, 应于发现病例后尽快作出确诊并立即用药, 以阻止病原体在病猪体内的繁殖和减少对机体的危害。常用的药物是磺胺六甲( 磺胺间甲氧嘧啶) 、磺胺五甲( 磺对甲氧嘧啶) 和增效
磺胺嘧啶钠注射液, 可按75 毫升/千克肌注(首剂加倍), 每天2 次, 连用2 天后, 再以同样剂量每天用药一次, 继续连用3~5 天, 一般都会康复。按0.2 毫升/千克体重肌注河南黑马动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嗜血净, 一天一次, 连用2 次, 疗效确切。注: 在对本病实施治疗过程中, 有些兽医人员打了一两天针之后, 未见病猪有明显康复就停药或改用其他抗生素, 以至造成治疗失败。因此, 对本病作出确诊后, 除尽早用药之外, 还必须坚持用药, 疗程一般7 天, 至少不得低于5 天。否则将会前功尽弃, 这是必须注意的, 也是对本病治疗必须遵循的原则
-----
根据粪便和红斑点不同而区分
畜牧导航:
养猪资讯 猪价格行情 养猪技术 猪病防治 饲养管理 养猪问答 养猪视频 猪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