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增生性肠炎的防治
感谢大夫为我快速解答——该如何治疗和防治
-----
猪增生性肠炎并非是一种新病,早在1931年,英国就作过描述,目前,本病广泛发生于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均有本病,特别是近几年有关病例的报道逐渐增多。本病的特点是肠道出现增生性炎症并引发坏死性炎症和出血性炎症,导致饲料利用率下降17%—40%,生长受阻,尤其是对育肥猪的影响较大,给养猪业带来经济损失。
流行病学:病猪和带菌猪是本病的传染源,其病原菌存在于感染猪的粪便中,排出的粪便可污染饲料、饮水及外界环境,经消化道再扩大传染。本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作用有关,如猪只并群、饲养拥挤、气温骤变、长途运输、环境卫生条件恶化、饲料中添加抗生素不当等均可促使本病的发生。除猪以外,其它多种动物也可感染,如羊、家
兔、大鼠和豚鼠等,猪场应注意这些动物会造成传染。症状:潜伏期3—6周,本病最常见于断奶后6—20周龄的育肥猪,多数病例病状轻微,仅见生长受阻、食欲缺乏,一般经过4—6周食欲复原,生长正常,甚至有些重症病例也能康复,只在屠宰时才见病变的痕迹。当本病呈现地方性流行时,大多数为温和病例,不易察,但在育肥猪群中可见到有一些病例因肠粘膜发生
坏死性肠炎,出现持续性
腹泻和严重消瘦,有些局部性回肠炎病例,因肠壁穿孔而引发腹膜炎,致使动物死亡。出血性肠炎主要发生于4—12月龄成年猪,表现出血性贫血,可视粘膜苍白,一些急性死亡猪不见粪便异常,但病程较长的猪,可见排出木焦油样黑色粪便。妊娠母猪发病后,多数在6天内
流产。病变:肠壁增厚,肠管外径变粗,粘膜面形成脑沟回样皱壁。这种特征性病变以回肠段最典型,在空肠后段、
盲肠和结肠袢的前段也可见到。常见肠系膜和浆膜下
水肿,粘膜表面湿润,并呈现颗粒状外观,有时见粘附有纤维素性坏死碎片,增生性出血性肠炎的不同点在于肠腔内混有大量血液和渗出物,结肠中可见到黑色的焦油状粪便。诊断:根据临诊症状例如生长迟缓、腹泻或粪便带血等,结合病变特点、流行病学要点,可对本病作出初步诊断。本病的病原过去一直认为是弯杆菌,最近研究证实,真正致病菌是细胞内劳生尼菌。本病的诊断方法有免疫荧光试验、ELISA、PCR,后者可用于活猪直肠拭子的粪便检查,根据人工感染猪资料,发现病状后10周内直接采样检查,有诊断意义。死后可对病变肠段作组织学检查,或用免疫荧光抗体技术证实组织中的病原菌。防治:平时要加强饲养管理和兽医卫生防疫工作,减少各种应激因素,实施早期隔离断奶技术和全进全出饲养制度,猪出栏后猪舍要先用热水冲洗,然后进行药物消毒,作用1小时以上,再用清水冲洗,空栏1周后,方可进猪。疫区可采取间断式给药法进行预防或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泰乐菌素防治按每吨饲料100克),金霉素(预防按每吨饲料200克,治疗用倍量),均有一定防治效果。除上述药物外,用于治疗本病的其它高效药物有
红霉素,卡巴氧,
四环素,氟氯喹酮等,连用2周,有显著疗效。
-----
用泰乐菌素
-----
用泰妙菌素
畜牧导航:
养猪资讯 猪价格行情 养猪技术 猪病防治 饲养管理 养猪问答 养猪视频 猪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