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感染病毒简介(一)
-----
呼吸道感染病毒简介(一) 呼吸道病毒习惯上是指一群能侵犯呼吸道的病毒,并不是分类学上的名称。常见的呼吸道病毒有正粘病毒科的流感病毒,副粘病毒科的副流感病毒、
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以及腺病毒、冠状病毒、
风疹病毒、呼肠病毒。 据统计,急性呼吸道感染中90%-95%是病毒所致,其中许多病毒具有感染力强,传播快,潜伏期短,发病急,病后免疫力不能持久等特点。因此,其重要性显而易见。一.流行性
感冒病毒
流行性感冒病毒(influenza virus,IFV),简称流感病毒,属正粘病毒科(Orthomyxoviridae).粘病毒(myxovirus)起源于希腊文myxo,黏液的意思。粘病毒这个名称最初是用于流感病毒,因最早发现流感病毒有粘蛋白酶,这种酶对动物的红细胞及其他细胞表面的粘蛋白有亲和力,故而得此名。以后又发现其他许多病毒也有粘蛋白酶,但其他特性又与流感病毒不同,故后来又将粘病毒分为正粘病毒科与副粘病毒科(paramyxoviridae).正粘病毒科包括人和动物的流感病毒,为分节段的单负股RNA病毒。根据宿主不同,可分为人、马、猪、鸟流感病毒。根据病毒核蛋白和基质蛋白抗原性不同,分为甲、乙、丙3型,其中甲型流感病毒易发生变异,形成新的亚型。当新变异株与原来流行的毒株抗原性差异较大时,则引起流感世界大流行,世界大流行仅见于甲型。乙型流感病毒也存在抗原性变异,有时可引起流感流行。而丙型流感病毒抗原性稳定,常引起局部流行,多累及儿童和青年人,病情也轻微。 流感病毒的生物学结构:主要由三部分组成:1. 核心:位于病毒最内层,是由核酸和核蛋白组成。2. 基质蛋白(M蛋白):位于病毒脂质包膜下面,并与膜结合的蛋白。3. 包膜:位于基质蛋白之外的双层脂质,来源于宿主细胞膜,含两种重要的糖蛋白,具有重要的抗原性:即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 HA具有 型和株的特异性,但抗原性容易发生变异;NA在病毒的致病性方面尤为重要,其诱导所产生的抗体可中和病毒的感染性,阻止病毒的复制。 甲型流感可以是散发性的,也可以是全球性大流行。乙型流感的传播速度及范围均不如甲型。但美国在1984-1985年间乙型流感占病毒流感的3%。二.副粘病毒 副粘病毒(paramyxovirus,)的许多生物学形状类似正粘病毒,但也有不同之处。对人类有致病作用的副粘病毒主要有副流感病毒以及呼吸道合胞病毒、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等。 副流感病毒(parainfluenza virus,PIV)广泛分布于自然界,除人群中存在外,许多动物也携带此病毒。在儿童和成人中引起上呼吸道疾病的人类副流感病毒有4个型(PIV1-4)。 副流感病毒是经感染者的呼吸道分泌物通过人与人密切接触或气溶胶传播,引起儿童和成人
上呼吸道感染。虽然副流感病毒和其他感染因子均能引起小儿咽喉气管支气管炎,但PIV1和PIV2是主要的致病因子。PIV3能引起婴儿气管炎和
肺炎,其致病性仅次于呼吸道合胞病毒。PIV4引起轻微上呼吸道疾病。由PIV1和PIV2引起的疾病最严重,常发生于2-4岁儿童。副流感病毒再感染是常见的,但比原发感染的临床症状要轻微。大龄儿童和成人副流感病毒感染常无症状或引起轻微疾病,与
普通感冒症状类似。除呼吸道疾病外,PIV3还能从
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中分离出。PIV和其它副粘病毒特别是腮腺炎病毒之间存在某些共同抗原,血清学试验常有交叉反应,因此,在血清学诊断上,检测PIV的IgM抗体往往较检测IgG抗体具有更少的交叉反应。 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是引起婴幼儿下呼吸道疾病的最常见的病毒,因其在细胞培养中能形成特殊的细胞融和病变,故名。 对RSV感染的血清学诊断主要是检查患者的抗体(IgG,IgM,IgA),常用的方法有病毒中和试验、免疫荧光试验和酶联免疫试验等。中和试验需双份血清民主要检测IgG滴度的变化,因此只能作追溯性诊断。后良种方法尤其是酶联免疫试验除能检测IgG外,尚能检测患者血清中IgM,IgA以及鼻咽分泌物中的IgA抗体,可达到早期诊断的目的。 腺病毒(adenovirus)是一群能在呼吸道、眼、消化道、尿道及膀胱等组织内增殖并引起疾病的病毒。人类腺病毒根据血凝特性、致癌性、病毒结构多肽、DNA同源性等将其分为A-F6个亚属,47个血清型。 腺病毒在人体各个器官均有发现,与许多临床症状有关。腺病毒感染可常年流行,冬季和春季因人群聚集活动,常造成呼吸道疾病在局部地区爆发流行;夏季,游泳池如污染腺病毒(1-7型),可引起游泳者咽喉
结膜热(pharyngoconjunctiveal fever,PCF).腺病毒感染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组,但多见于婴儿和学龄儿童,而且大约50%感染者无症状。 腺病毒感染后,机体可获得对同型病毒的持久免疫力,故很少发生同型病毒的再感染。从上所见,腺病毒感染几乎涉及临床各科,其微生物检查对确定腺病毒病原和拟定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三、肠 道 病 毒 肠道病毒(enteroviruses,EVs)是由小RNA病毒科中的72个独特型别引起的由消化道入侵而表现为肠道外症状的感染。粪-口途径是主要的传播方式。儿童是最易感的人群,在EV感染期间,儿童的感染率从10%-20%不等,也可超过50%。由于肠道病毒耐酸,故可通过胃进入肠道内增殖,但多不引起肠道症状。病毒亦可入血而定位于各种器官(如神经系统,心肌、胰腺等),引起不同类型的疾病,如
脊髓灰质炎、
心肌炎、
心包炎等。多数人感染肠道病毒后并不出现症状,为隐性感染。人类肠道病毒的种类有:
脊髓灰质炎病毒 1-3型柯萨奇病毒A 1-22,24型柯萨奇病毒B 1-6型埃柯病毒 1-9,11-27,29-31型新型肠道病毒 68-71
-----
强化管理
畜牧导航:
养猪资讯 猪价格行情 养猪技术 猪病防治 饲养管理 养猪问答 养猪视频 猪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