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增生性回肠炎的诊断与防治
感谢大夫为我快速解答——该如何治疗和防治
-----
猪增生性肠炎是由一种厌氧菌—细胞内劳森氏菌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常发生于6-20周龄的生长育成猪,也发生于母猪,被感染的猪群死亡率虽然不高,仅有5%-10%,但由于患猪对饲料利用率下降(比正常猪下降17%-40%),生长迟缓,被迫淘汰率升高,猪舍占用时间延长,给养猪业带来的经济损失还是严重的。 1病原 PPE的病原为细胞内劳森菌,格兰氏阴性杆菌,主要在猪回肠上皮细胞内的细胞质中繁殖。很多猪在感染活跃期会排放出大量细菌,在接种后1-3周的粪便中可检出大量细菌,感染猪可持续排菌4-10周。病菌一旦被排放在环境中,能够长时间存活于猪只粪便中,从而造成猪场持续性感染。细胞内劳森菌对一般的消毒剂有抵抗力,但对季铵盐和含碘消毒剂敏感。 2
流行病学 本病无严格的季节性。病猪及病原的携带者是主要传染源,工人的服装、靴子、
器械、
老鼠均可携带细菌而成为传播媒介;核心群的公母猪是潜在的传染源,并能引起急性传染病的爆发,6-20周龄的断奶后仔猪,慢性型多见,4-12月龄青年猪多发生急性出血型。各种应激反应如转群、混群、昼夜温差过大、湿度过大、密度过高、频繁引种、频繁接种疫苗、突然更换抗生素造成菌群失调等;猪群内存在免疫抑制性疾病(如PCV-2、PRRSV);饲喂发霉饲料等可诱发该病。 3临床症状 临床症状有急性型与慢性型之分。患猪中,急性型占的比例小,慢性型占的比例大。不管是急性型还是慢性型,如无继发感染,体温一般都正常。急性型的患猪,主要表现为突然严重
腹泻,排
沥青样黑色粪便或血样粪便,不久虚脱死亡,也有的仅表现皮肤苍白,未发现粪便异常而在挣扎中死亡,有时会发生发病猪被同栏猪群攻咬致死。慢性型的患猪,临床表现轻微,表现同一栏猪不时出现几头腹泻,间歇性下痢,粪便呈糊状或不成形,混有血液或坏死组织碎片;厌食,对食物好奇,但往往吃几口就走;精神萎糜,弓背弯腰,皮肤苍白,消瘦,生长不良,甚至生长停止或下降;病程15~25d,有的形成僵猪,有的在衰竭中死亡。 4病理剖析 本病剖检特征是小肠及回肠粘膜增厚、出血或坏死等,粘膜增生表现出增生性花纹或分枝状皱褶,严重时似脑回状;浆膜下和肠系膜常见
水肿。增生坏死性肠段表现有鼓气或炎性分泌物和积水现象,肠段较薄,
坏死性肠炎的病变部还可见凝固性坏死。出血性肠病的病变类似于增生性肠病,但很少波及大肠,主要在小肠末端,表现为小肠壁局部增厚,肠腔内有血液;结肠内积有含血的粪便。 病理组织学变化为肠腺上皮细胞显著增生,未成熟的肠腺上皮细胞畸形排列,代替了正常的粘膜结构。 5诊断 该病一般根据流行情况,临床特征(腹泻、粪便稀软、不成形、血便),特征性病变(小肠及结肠黏膜增厚,坏死或出血)即可作出初步诊断。但确诊,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查(取肠黏膜涂片,用姬姆萨液染色,显微镜检查,观察到细胞内劳森菌的,就可确诊)。在临床上应注意与密螺旋体病(猪
痢疾)的区别,猪痢疾除有下痢混有血液外,尚有黏液和坏死物;剖析时可见病变集中于大肠;死亡率高,严重感染猪,如不治疗或治疗方法不当,都可能死亡。 6防治措施 6.1加强饲养管理 采用全进全出(严格冲洗、消毒和坚持一定的空栏时间)和严格的消毒措施,碘或季铵盐类消毒剂是最有效的;减少转群、运输、温度、湿度、密度及更换饲料等方面的应激;实行引种4周隔离制度,在隔离期内每月添加敏感的抗菌素7-10d。 6.2免疫接种 口服接种无毒活疫苗或肌肉注射灭活疫苗。口服活菌苗时要求接种前后7d不能使用抗生素。 6.3药物防治 增生性肠炎的敏感药物有恩诺沙星、氟苯尼考、金霉素、
林可霉素、泰乐菌素、泰妙菌素等。 6.4防治方案 每吨饲料中添加:(1)恩诺沙星500g+病必灵500g;(2)呼畅300g+80%泰乐菌素200g;(3)恩诺沙星500g+15%金霉素2000g。 每月连用7-10d,治疗量加倍,同时可肌注呼泰或泰链或呼诺佳0.1mL/kg。 6.5用药时机 当猪场流行回肠炎时,最适当时机是感染后立刻用药,这样可以通过自然感染的机会发展自体免疫。使用血液及粪便检测可精确检出猪只抗体水平或排毒时间,从而找出最适当的使用抗生素治疗的时机。这样,既可以降低或限制感染猪临床症状的发生,而且能自然发展一定程度的免疫力。 6.6严格消毒 使用安泰1∶400稀释喷洒猪舍及周围环境,有条件的猪场可在猪舍门口放置两个脚浴盆,第一盆用铵醛1∶150稀释,第二盆安泰1∶400稀释。
-----
饲料中添加泰妙菌素
-----
用泰妙菌素拌料
畜牧导航:
养猪资讯 猪价格行情 养猪技术 猪病防治 饲养管理 养猪问答 养猪视频 猪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