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副
伤寒主要特点及防治技术
-----
猪
副伤寒是由沙门氏菌引起的仔猪传染病,又称猪沙门氏菌病。急性者为
坏死性肠炎,有时发生卡他性或干
酪性
肺炎。本病世界各地均有发生。由于病猪体重增长缓慢,因此给养猪业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给公共卫生也带来较大的危害。 本病主要特点如下: 1、猪沙门氏菌病的病原体,各国、各地分离的血清型很不一致,其中主要的有猪
霍乱沙门氏菌和猪伤寒沙门氏菌。此外,鼠伤寒沙门氏菌、德尔俾沙门氏菌和肠炎沙门氏菌等到也常引起本病的发生。 2、病猪和带菌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从粪便、尿液、乳汁以及
流产的胎儿、
胎衣及羊水等排出大量的病菌。本病主要经消化道感染。还可以通过交配或人工授精等途径发生感染。由于沙门氏菌的菌型很多,并且几乎温血动物均能受到感染,因此病菌分布面很广,能从各种途径传入猪群。 3、本病主要侵害1—4月龄的仔猪,尤其多见于刚断奶的仔猪,一般呈散发,流行缓慢。如受各种不良因素影响或
初乳中无母源抗体时,各种年龄的猪均可发病。饲养管理不当、气候突变或经长途运输等,尤其是在患猪瘟时,往往会并发和继发本病。 4、在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方面,急性型多发生于断奶前后的仔猪,常突然死亡。病猪呈
败血症症状,体温升高,精神不振,厌食,呼吸困难,后期下痢,耳根、胸前及腹下皮肤有
紫斑。病程多数为1—4天,发病率低,但病死率很高。慢性型为本病的常见病型,感染后症状较轻,体温稍许升高,精神不振,食欲减退,逐渐消瘦,生长停滞,常堆叠在一起,病初
便秘后期下痢,拉灰白或黄绿色稀粪,带有血液或粘液,呈腥臭味。有些病猪发生
咳嗽。病程2—3周或更长,
腹泻时发时停,病死率25%—50%,病猪即使恢复也会成为生长发育不良的僵猪,仍可带菌排菌几个月。剖检病变方面,急性病例,主要呈败血症变化,耳、后躯及腹下皮肤有紫斑,脾肿大呈暗紫色。浆膜和粘膜有小点出血。肝有灰白色小点坏死灶。慢性病型的主要特征性病变为
盲肠、结肠和回肠的坏死性肠炎。脾与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肺常见有卡他性肺炎或灰黄色干酪样结节。 5、根据
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不难作出初步诊断。必要时需从实质器官中分离细菌并作鉴定。同时要注意与猪瘟、猪
丹毒、
猪肺疫相区别。 防疫措施 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防止传染源传入,加强饲养管理,消除发病诱因,对水、饲料等应严格按照兽医卫生规定管理,是预防本病的重要环节。病猪和病死猪均不可宰食,以免污染环境并引起食物中毒。被病菌污染的场地要全面彻底消毒。 免疫接种 目前使用的主要有多价副伤寒灭活菌苗和仔猪副伤寒弱毒冻干菌苗,后者以
氢氧化铝作佐剂,其免疫效果优于前者。现在多用猪副伤寒弱毒冻干菌苗口服或肌肉注射。出生后一个月以上的哺乳健康仔猪均可使用。本菌苗注射免疫时,有些猪只可能出现较大的反应。口服免疫时,应空腹喂苗,使每头猪均能吃到足够的菌苗,菌苗的稀释和拌法要按规定执行,以免失效。如用本群或当地分离的菌株制成的自家灭活菌苗,其免疫效果更好。 药物治疗 要在改善饲养管理的基础上进行隔离治疗,才能收到较好的疗效。对本病有疗效的药物很多,但多次使用一种药物后,容易产生抗药菌株。因此在大批发病时,最好将分离的菌株先作药敏试验,以选择最有效的药物。治疗时应注意及早用药,且剂量要足,维持时间宜长。①抗菌素疗法:首选药为
氯霉素,其次为土霉素和
新霉素。氯霉素、土霉素的剂量为每天每公斤体重60—100毫克,或新霉素每天每公斤体重10—15毫克,分2—3次口服,连续用药4—6天,其后剂量减半,继续用药7天。②磺胺类药物疗法:磺胺甲基异恶唑(SMZ )或
磺胺嘧啶(SD),每公斤体重20—40毫克,加甲氧苄胺嘧啶(TMP)每公斤体重4—8毫克,混合后分成两份,每天两次,连用7天。或用复方新诺明(SMZ —TMP)每公斤体重70毫克,首次加倍,连用4—7天。③呋喃类疗法:
呋喃唑酮每天每公斤体重20—40毫克,每天分2次喂服,连用7天。
-----
打恩诺沙星
-----
打恩诺沙星
-----
注射疫苗预防
畜牧导航:
养猪资讯 猪价格行情 养猪技术 猪病防治 饲养管理 养猪问答 养猪视频 猪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