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母猪产后化脓性棒状杆菌病的防治
-----
猪棒状杆菌病是猪只遭受棒状杆菌的侵袭,使某些器官发生化脓性或干
酪性病理变化为主要特征的传染性疾病。近年来,笔者发现了多例分娩后母猪感染一种以生前四肢关节肿胀、
咳嗽;死后剖检可见
肺脏化脓为主要症状的疾病,经综合分析,初步诊断为化脓性棒状杆菌病,现将其中一典型病例介绍如下。 一、发病情况 2006年9月,广西贺州市八步区某新建的种猪场从外地购进瘦肉型后备母猪54头,均按免疫程序进行了各种疫(菌)苗的免疫接种。2007年3月母猪开始陆续产仔,3月3日有一头母猪分娩, 4天后该猪只发生关节肿胀、咳嗽,但没有引起猪场有关人员的重视,也没有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以后产下仔猪的母猪都有部分类似的临床症状出现。4月4日,病猪已达8头,发病率占分娩母猪数的38.1%(8\21),死亡2头,死亡率占当时产仔母猪数的9.5%(2\21)。尚未到期分娩的怀孕母猪、公猪、哺乳仔猪和育成猪均为见发生类似症状的疾病。 二、临床症状 患病母猪发病时间多为分娩后3~7天,超过10天的仅为个别猪只。发病初期,病猪跛行,关节肿胀、发硬,2~3天后,体表其它部位,如肩胛部、腰部出现肿胀,而后肿胀变成脓疱,逐渐成熟、破溃、流脓汁。呼吸急促、咳嗽、喘气、流鼻涕,精神高度沉郁,卧地不起,食欲减少或废绝,泌乳量迅速减少或停止,导致所产仔猪整窝或部分死亡。患病母猪两耳发绀,
结膜苍白,贫血,消瘦,无力,最后在衰竭中死亡。 三、病理变化 剖检病死或病重猪,病理变化基本相同,肺脏有大小不一的多个脓疱,大的如鸡蛋,小的似
鹌鹑蛋。有的脓疱隆起于肺表面,散在或相互融合,切开后流出黄白色干酪样脓汁。两后肢膝关节脓肿体积约有小皮球样大,内有大量黄绿色半固体样脓汁,脓汁无臭味。胫骨约有三分之一的骨膜纤维组织增生,关节面破损,流溢出脓汁。肾脏表面有散在的白色脓灶,肝脏表面有小疤痕,骼内淋巴结肿大、质硬实,小肠黏膜出血严重,其它脏器无异常变化。 四、实验室检查 镜检 无菌取病死
猪肺脏和关节脓疱内的脓汁,稀释后涂片,用美蓝染色镜检,显微镜下查看到无芽孢、无荚膜,一端膨大,呈棒状、纤细略弯的小杆菌。 细菌培养 无菌取脓汁分别接种于血液琼脂平板和普通琼脂平板培养,置37℃培养24小时后,血液琼脂培养基上形成细小露滴样菌落,并形成明显的β型溶血,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菌落变暗变干而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生长不良,只发现少量菌落。 生化反应 分离培养菌能发酵
葡萄糖、
麦芽糖、乳糖、蔗糖,产酸不产气,液化凝固血清。不能发酵
甘露醇、菊糖、水杨素,不还原硝酸盐。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实验室检查,诊断为化脓性棒状杆菌病。 五、防治措施 药物预防 对全场母猪按预防剂量在饲料中添加氟苯尼考粉剂,连续饲喂6天。将产后母猪作重点预防对象,除饲喂上述含有氟苯尼考粉剂的饲料外,从分娩后的第1天开始,肌肉注射氟苯尼考粉剂,1天1次,连续2次。 药物治疗 对出现临床症状的病猪,分别1次肌肉注射2.5%的恩诺沙星注射液10~15毫升和卡那霉素100~150万单位,每天2次,连续3~4天。 加强消毒 对猪栏和猪体表,用百毒杀溶液(1:600)进行彻底消毒,临产母猪入产房前后,对猪栏、体表、乳房和阴户等进行消毒。 经采用上述措施后,母猪群病猪迅速得到控制,出现临床症状的8头病猪死亡2头。未出现临床症状的已分娩母猪和此后分娩母猪,不再发病,1个月后回访,母猪群一切正常。六、小结 1.化脓性棒状杆菌是上呼吸道和生殖黏膜的常在菌。该场发生本病绝大多数是产后3~7天的母猪,原因可能有二,其一是产后母猪体质正处于最虚弱的时期,致使免疫力下降,本菌乘机大量繁殖;其二是由于母猪分娩时生殖道受损,化脓性棒状杆菌通过伤口感染。因此,如能对产后母猪注射抗菌消炎药杀死部分或全部病原菌,同时加上合理的饲养管理,增强母猪体质,提高抗病能力,可以减少或避免该病的发生。 2.许多抗菌药物对本病都有较高的治疗效果,但该场对发病后期患猪的治疗效果欠佳。笔者认为,主要是由于后期该菌在感染部位形成包囊,药物不易达到囊内所造成的。因此,对本病的防治,首先要尽早发现,尽早治疗,然后对尚未发现临床症状的同场(户)分娩后的母猪用药物进行预防,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畜牧导航:
养猪资讯 猪价格行情 养猪技术 猪病防治 饲养管理 养猪问答 养猪视频 猪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