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
副嗜血杆菌病又称多发性纤维素性浆膜炎和关节炎,是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临床上以体温升高、关节肿胀、呼吸困难、多发性浆膜炎、关节炎和高死亡率为特征的传染病,严重危害仔猪和青年猪的健康。目前,副猪嗜血杆菌病已经在全球范围影响着养猪业的发展,给养猪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1 发病情况 近期,在太康李某养猪场的育肥仔猪126头,发生了以精神不振,
咳嗽、呼吸困难、消瘦、关节肿胀、跛行、无名高热等为主的症状,该猪场技术员先后用青
链霉素、磺胺间甲氧嘧啶钠、
阿莫西林等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猪场发病110头,发病率87%,死亡27头,死亡率25%。 2 临床症状 发病常见于2月龄内的仔猪,病猪
发热,体温高达40.5~42.0℃,精神沉郁,食欲下降,呼吸困难,腹式呼吸,皮肤发红或苍白,耳梢发紫,眼睑皮下
水肿,鼻孔有粘液性及浆液性分泌物,行走缓慢或不愿站立,腕关节与跗关节肿大,跛行,步态僵硬,临死前侧卧或四肢呈划水样,有时会无明显症状突然死亡;病程较长猪只的体温大都正常,常表现为食欲下降、咳嗽、呼吸困难、被毛粗乱、四肢无力或跛行、慢性消瘦直至衰竭死亡。 3 病理剖检 剖检可见肺表面覆盖有大量的纤维素性渗出物并与胸壁粘连,多数为间质性
肺炎,
肺水肿,腹膜炎,腹腔积液或内脏器官粘连;
心包炎,
心包积液,心肌有出血点;关节炎,关节腔内有黄色或淡红色液体,个别有的呈胶冻状物质,全身淋巴结肿大,呈暗红色,切面呈大
理石样花纹;脾脏肿大,有出血性梗死。 4 实验室检验 4.1革兰氏染色镜检 取少量生理盐水置载玻片上.用灭菌接种环取少量病理材料(粘液、心包液、关节囊液).与生理盐水混合均匀后,涂布成适当大小的薄层,火焰固定,然后用革兰氏染色法进行染色,显微镜检查,可见到革兰氏阴性的细小杆菌,细菌形态多样,以纤细杆菌者居多,间有长而弯曲丝状菌体,个别呈两极浓染的球杆状。 4.2细菌分离培养 无菌操作取病料接种于TSA培养基上,经37℃培养48h,在培养基上可见露珠状针尖大小的菌落,晶莹透明,革兰氏染色阴性。在显微镜下观察该菌有多种形态,从单个球菌到长的、细丝状的菌体。 根据
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症状和实验室检验,诊断为副猪嗜血杆菌病。 5 防治措施 5.1预防 做好环境卫生,搞好环境消毒工作,以杀灭猪舍内的病原微生物,用火碱溶液喷洒猪圈地面和墙壁,2h后用清水冲净,再用
聚维酮碘溶液喷雾消毒.喷雾消毒,一天一次,连续4~5天。在饲养管理过程中实行严格的全进全出制,杜绝将各生产阶段的猪或不同来源的猪混群饲养。其次在疾病流行期间,猪场仔猪断奶时可先分群饲养,要严格把关,把病猪集中隔离在同一猪舍。另外在饲养过程中注意保温,防止温差引起应激。最后在猪群断奶、转群、运输前后,可在饮水中加入高效
维生素C,起到抗应激作用。疾病流行期间,在饲料中添加金恩倍或嗜血咳喘停等药物,猪舍要保持通风良好、干燥,猪群要给充足的饮水,保持猪群的相对安静。对新购进猪要隔离饲养,确认健康后,按正常免疫程序进行免疫接种。 5.2治疗 经过做药敏试验结果显示,病菌对头孢噻呋、
加替沙星、恩诺沙星高度敏感,对盐酸
多西环素、
林可霉素、
氧氟沙星中度敏感。 初次发病猪群,整群饲料中用金恩倍拌料,连用3天,病猪用鑫噻呋王配合金克林(每kg体重0.2/ml),肌肉注射,一天一次,连用3~4天。 重症发病猪群,整群饲料中用金恩倍拌料,饮水中加入嗜血咳喘停和维生素C,连用3~5天,病重用
加替沙星注射液(河南省乘风动保技术研究所制备,每kg体重0.2/ml),配合氟奇咳喘素(每kg体重0.15/ml),肌肉注射,一天一次,连用3~5天。 同时,根据临床症状进行对症治疗,出现心包积水、胸腔积水情况,用
呋塞米注射液肌肉注射,出现高烧高热症状,要用
安乃近或
氨基比林注射液肌肉注射。 经过采取措施综合治疗,病情得到控制,然后饮水中加入维生素C粉,连用一周,全群恢复健康。 6 小结 副猪嗜血杆菌容易产生耐药性,在同一个猪场患病的猪使用一种抗菌药治疗,效果较好,如果再次得病后,使用此种抗菌药治疗效果明显下降。故有条件猪场要配备实验室,针对疾病做药敏试验,根据实验结果,选择不同厂家的抗菌药治疗,科学用药。 近年来.随着我国规模化养猪场的发展,副猪嗜血杆菌感染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成为养猪场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的重要疾病之一。猪场一旦得病,很难控制与净化病原,环境适合时,就会出现爆发,猪场应该积极采取各种综合防控措施,做好环境消毒。
畜牧导航:
养猪资讯 猪价格行情 养猪技术 猪病防治 饲养管理 养猪问答 养猪视频 猪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