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仔猪寄养技术(一)
感谢大夫为我快速解答——该如何治疗和防治
-----
随着工厂化养猪的普及以及早期断奶技术的应用,仔猪寄养已成为了猪场普遍采取的管理措施,以希望减少仔猪断奶前的死亡率,提高生长率以及仔猪生长发育的整齐度。为了实现这样的目的,首先要采取的措施是,使窝仔数与母猪的哺育能力相匹配,也就是说使窝仔数与母猪的有效乳头数相匹配,这大约需要移动5%的仔猪;第2个措施是重新分配每窝内的仔猪,使每窝内仔猪初生重的差异最小,这约需要移动15%~20%的仔猪。 国外关于仔猪寄养的研究相对较多,多以影响寄养效果的因素如寄养的时间,寄养时寄养仔猪的体重、收养栏仔猪体重和数量以及寄养的方式等为研究对象,以及寄养对仔猪和母猪行为的影响。而国内研究相对较少,希望通过本文对国外仔猪寄养研究的介绍,能对国内的生产实践和科研工作有所借鉴。 寄养效果 很多情况下,寄养是不得不进行的管理操作,比如母猪有恶癖、母猪死亡或仔猪数量超过母猪有效乳头数等。这可以说足寄养的好处——最起码这些仔猪因为寄养而能够存活下来。但寄养本身对仔猪和母猪是否有什么好的作用或不利的影响? 生产性能方面 大量研究表明,在产后头几天内进行寄养是一项平衡不同母猪哺育能力的有效措施。同时,很多报道也说明寄养可以提高仔猪的成活率,尤其是相对弱小的仔猪。研究显示寄养仔猪的平均断奶重明显高于其原窝内仔猪平均断奶重,寄养仔猪与收养栏仔猪在断奶重和生长率上没有明显差异。有报道寄养对仔猪增重和断奶前死亡率没有明显作用。有人认为连续寄养对仔猪生长和成活率都有负面影响。 行为方面 多数认为早期寄养(48小时以内)对收养母猪和仔猪的行为都没有明显的影响,而晚期寄养、连续寄养对收养母猪和仔猪的行为影响都很大,母猪对仔猪的攻击行为增多,母猪表现出不安、神经质,侧卧时间减少,常常突然站立或坐立而结束哺乳。寄养仔猪与收养栏仔猪之间争斗增多,寄养仔猪较收养栏仔猪成功哺乳次数下降等。 疾病方面 如果寄养是在仔猪出生后24~48小时以后进行的,则可能因为没有得到收养母猪的
初乳抗体而感染收养母猪所携带的某些病原体,造成疾病的传播。调查表明,寄养增加了感染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几率,是对照组的5.1倍。还有研究发现,寄养与断奶前仔猪
腹泻有着强烈的相关。在仔猪9曰龄,收养母猪窝内发生腹泻的风险明显高于非收 养母猪窝,而在1日龄、10-30日龄没有明显差异。 上述结论,特别是生产性能方面的不一致可能与影响寄养效果的因素多有关,而且多数研究者也都是从这些因素上展开研究的。 影响寄养效果的因素 寄养时间 研究者大都建议饲养者应该在仔猪出生后24或48小时以内进行寄养,即在仔猪基本固定好乳头之前进行寄养,因为这个时期对仔猪和母猪的影响最小。但在实践中饲养者采取的寄养时间变化是很大的,而且连续寄养的方式在实践中也很普遍。
畜牧导航:
养猪资讯 猪价格行情 养猪技术 猪病防治 饲养管理 养猪问答 养猪视频 猪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