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顶辐孢霉病的治疗
-----
疾病名称 鹅顶辐孢霉病疾病类型 病毒性传染病 动物种类 鹅 疾病概述 20世纪60年代发现的一种家禽霉菌性传染病,主要侵害幼禽。病变特征是引起脑炎和脑坏死,病禽出现明显的神经性症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
流行病学特点 主要发生于幼禽,以雏鸡、雏火鸡发病最多。雏鹅也会感染发病,在一次雏鹅流行中发现,1周龄开始即见发病死亡,第2周达高峰,以后逐渐减少,3周后即自行止息,死亡率高达44.3%。在自然情况下,本病通过呼吸道吸入感染,经过血液循环进入脑中引起脑炎和坏死。人工感染试验,雏禽易感较高,霉菌孢子是最有效的接种材料。人工接种的方法,可以通过脑内接种复制本病;将培养物或病料注入气管、后胸气囊或颚窦也能引起发病。由此认为本霉菌具有嗜神经性的特点。一般认为,禽舍的垫料,由于微生物生长的自身产热,为这种嗜热性霉菌提供发良好的生长条件,同时抑制了其他不耐热微生物的生长,使本霉菌生长更好。禽体的体温也恰恰适合于这种霉菌的生长。这些是造成发病与流行的重要因素。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患病的雏鹅主要表现生长不良,衰弱无力,食欲消失,口鼻有粘液,粪便呈灰绿色或排白色稀粪。病鹅都有特征性的神经症状:有的头向后屈曲,表现角弓反张;有的运动失调,容易跌倒,有的两肢
瘫痪,不能站立,有的头颈歪斜,向一侧倾斜。个别病鹅能自然痊愈,但仍有运动失调等后遗症状。病鹅的特征性病理变化在脑部,多数为大脑两半球的额叶和顶叶发生坏死,范围大的可占大脑的l/4。少数在
小脑部位有坏死病灶。也有的大脑,小脑均有坏死病灶。肉眼看上去,病变处脑组织软化,呈淡黄或浅棕色,与正常区域容易分。显微镜下,脑组织显现典型的非化脓性脑膜脑炎变化。实质内小血管充血,许多小血管内有透明血栓,管壁发生纤维素样变性。脑膜及实质内小血管周围间隙扩张,有多量淋巴细胞包围浸润,形成很厚的“管套”。脑病灶中可见到单个散在分布的霉菌菌丝片段,长短不一。有些血管腔内也含有菌丝片断。神经细胞变性和坏死,胶质细胞弥漫增生,常见有散在的多核巨细胞形成。坏死区内许多小血管管壁发生纤维素样坏死,成为一团红染的纤维样物质,其中混有多量淋巴细胞。在脑坏死灶表面部分,霉菌生长较多,可见幼稚的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肝脏常见肿大,色棕黄,表面有散在灰白色坏死小点。少数病鹅有局部性
肺炎病变,外观呈小结节状。诊断方法 鹅顶辐孢霉病在发病季节,病鹅年龄和临床症状上与曲霉菌病很相似,应注意鉴别,必须进行病理学检查或霉菌分离。通常根据脑部的炎症和坏死病变,特别是脑病灶中出现的特征性霉菌菌丝即可确诊。雏鹅的曲霉菌病主要引起肺炎和浆膜病变,外观形态上为形成黄白色的坏死小结节,引起脑部病变的比例不高。而本病主要引起脑炎和脑坏死,只有少数出现肺炎病变。曲霉菌病的特征性病变是形成坏死肉芽肿,坏死灶中央往往可看到聚集的透明无色菌丝,
苏木紫—伊红不着色,菌丝较粗且有分叉。而本病脑部病变范围较大,有多核巨细胞反应,但分布不规则,也不形成肉芽结节,脑组织中可以看到特征性的菌丝,菌丝体细长,十分枝,苏木紫—伊红染色着淡紫色,呈散在性随机分布。预防 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平时要搞好育雏室内的清洁卫生,不用发霉的垫料和饲料,保持舍内干燥,经常翻晒垫料,以减少霉菌污染。一旦发现本病应立即将病鹅烧毁 或深埋,并对其所居房舍进行彻底消扫、换土、消毒,消毒方法同曲霉菌病。还要加强育雏期的饲养管理,增强雏鹅抵抗力。
畜牧导航:
养鹅资讯 鹅病防治 鹅价格行情 养鹅技术 饲养管理 养鹅问答 鹅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