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毛虫病虫体为毛尾目、毛形科、毛形线虫属的旋毛形线虫,感染人、猪、犬、猫、鼠类、狐狸、狼、野猪等。人旋毛虫病可以致死,其感染来源于摄食了生的、或未煮熟的含旋毛虫包囊的猪肉、犬肉等,故肉品检验中将旋毛虫列为首要项目,为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成虫寄生于小肠黏膜,幼虫寄生于同一动物的横纹肌。成虫细小,肉眼几乎难以辨识。前端细,为食道部,后部粗,包含www.med126.com着肠管和生殖器官。粗部占虫体全长一半多。雄虫1.4~1.6mm,尾端有泄殖孔,其外侧为一对呈耳状的悬垂的交配叶,内侧有2对小乳突,缺交合剌。雌虫3~4mm,阴门位于食道部的中央。幼虫在横纹肌肌纤维内形成包囊。包囊呈梭形,最大可达0.25~0.5mm,肉眼可见,其长轴与肌纤维平行,有2层壁,一般含1条幼虫,但有的可达6~7条。
同一动物先是终末宿主,【养羊技术咨询】后转为中间宿主。动物吃了含有包囊幼虫的动物肌肉而受感染。包囊在胃内溶解,释出幼虫,进入十二指肠、空肠,很快发育为成虫,称肠旋毛虫。这一时期的动物为终末宿主。雌雄虫交配后雄虫死去,雌虫在肠腺、黏膜下淋巴间隙发育,并直接产幼虫。刚刚产出的幼虫呈圆柱状,长80~120μm。幼虫前端尖细,向后逐渐变宽,尾端钝。雌虫寿命不超过5~6周。幼虫经肠系膜淋巴结入血液循环,到达全身各处,但只有进入横纹肌纤维内的可进一步发育。以肋间肌、隔肌、舌肌、嚼肌中较多。感染后第21天开始形成包囊,第7~8周完全形成。初期包囊很小,最后可达0.25~0.5mm,肉眼可见。包囊呈梭形,其长轴与肌纤维平行,有2层壁,一般含1条幼虫,但有的可达6~7条。约6个月后,包囊发生钙化。钙化后,幼虫不一定死亡,仍有活力,但其感染力大为降低。包囊内幼虫的生存时间可达25年之久。肌肉内的旋毛虫称为肌旋毛虫。这一时期的动物为中间宿主。
旋毛虫病世界性分布,宿主范围广,包括人、猪、犬、猫、鼠类、狐狸、狼、野猪等共有49种动物,甚至不吃肉的鲸也能感染旋毛虫。
旋毛虫的感染来源十分广泛。各种感染动物间的相互捕食可以造成感染的传播。感染动物的尸体被别的动物吞食也可以造成感染。生肉加工过程中的废肉水、生肉屑等被动物食用后可以成为感染来源。有时宿主吞食了大量含包囊幼虫的肌肉后,从粪便中排出未彻底消化的肌纤维,其中含有包囊幼虫,这种粪便在新鲜的时候,可以成为其他动物的感染来源。许多昆虫,如蝇蛆和步行虫等,多能吞食动物尸体中的旋毛虫包囊,并能使包囊保持感染力达6~8d。昆虫被别的动物吞食后也可成为感染来源。
肌肉内的包囊幼虫在外界的抵抗力很强,-20℃时可保持生命力57d,在腐败的肉里能活100d以上,烟熏和盐渍不能杀死肌肉内深部的幼虫。正因为以上各种原因,造成了旋毛虫病的广泛流行。
一般认为,鼠是旋毛虫的保虫宿主,旋毛虫可以在鼠群中循环传播。猪的感染来源有三方面,一是食用了生猪屠宰、加工、运输等各个环节所产生的废弃物和泔水;二是吞食了死鼠;三是食入某些动物的粪便。人多因食用生肉或腌制、烧烤不当的肉制品而感染,加工肉制品时用具粘有旋毛虫包囊,污染其他食品也可造成感染。犬的活动范围广,食性杂,感染方式主要是捕食鼠、猫、吃生肉或腐肉以及粪便等而感染。据报道,犬的旋毛虫感染率远远高于猪,东北一些地方可达50%。
犬和其他动物感染旋毛虫后一般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但当人感染后,可以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肠旋毛虫可以引起肠炎,出现消化道疾病的症状。肌旋毛虫对人危害较大,可引起急性肌肉炎,表现发热和肌肉疼痛,严重感染时可因呼吸肌和心肌麻痹而导致死亡。
诊断主要靠肌肉中检出旋毛虫包囊,常用的方法为肌肉压片法和肌肉消化法检查幼虫。虽然有人使用ELISA方法进行生前诊断,但由于该法对感染强度较低(每克肌肉少于一条虫)的动物检出率较低,在美国等国家并未被政府批准使用。
在我国,肉品卫生检验中对猪肉旋毛虫的检验有严格的规定,但对犬肉则没有强制性规定。由于犬的感染率很高,不应忽视对犬肉的检验。
动物生前很少发病,一般不采用治疗手段。可用于治疗旋毛虫的药物有甲苯咪唑、氟苯咪唑、丙硫咪唑等。
预防该病的主要措施为加强对各种肉品的卫生检验,发现含旋毛虫的肉应按肉品检验规程严格处理。加强环境卫生管理,消灭鼠类。改变人的饮食习惯,不食生猪肉,包括生的犬肉、熊肉等。